投資是一種博弈,人生也是一種博弈,這種思想和智慧的“沖撞運動”極具挑戰性,同時還能讓人開智豁達。投資可以說是一門科學,也可以說是一門藝術,或者還可以說是一種思考的游戲,能開啟投資者的智慧,同時可以修身養性。
當然,投資在開啟人的智慧方面是因人而異的,主要看個人的悟性和造化吧。在“投資中的人生雜談”一文中,筆者提過個人人生觀中的“需求導向理論”,如果能理解并且運用好該理論,對人的生活各個方面都非常有幫助,它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很多疑惑,同時還可以幫助做很多原來猶豫不決的決定。
投資可以創造財富是一個功能,同時投資過程中的思考帶來的快樂與智慧啟迪也是讓人受用終生。下面筆者就淺談一下關于博弈的幾點思考。
與政策博弈,且順勢用之
研究透國家的政策,把握好國家發展的大方向,然后順勢而為,這樣就能借力使力,此乃智者所為。一方面是響應國家的號召,另一方面是搶占商機,走在趨勢的前面,利己利國。
與政策博弈,然后順勢而用之,這樣的案例不計其數,在任何行業都有,只要細心觀察。這十幾年來最突出的行業非房地產行業莫屬,因為該行業在過往的短時間內造就了無數的富豪,自然也就最能吸引眾人的眼球了。
1998年,中國啟動了房地產這個“發動機”,使中國的經濟能在過往的十幾年中保持穩定快速地增長。能夠響應國家這個政策并且利用好這個政策的地產商也成就了他們自己,由此便產生了無數的地產富豪,這個情況可以看看胡潤排行榜或者福布斯排行榜就一目了然。
同時十年過去,這一政策也導致了國內的房價輪番上漲。由此國家從2010年建成的580萬套保障房,到十二五規劃的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總共約4200萬套。對比一下就知道這個數量級是什么概念了,在2000~2010年這十年的時間全國的商品房新建數量也只在5000萬套左右,這一信號說明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房價迅速上漲的時代將成為歷史。地產商對國家下的這副“藥”,如果搞不清楚它的藥效,是要付出代價的,順勢而為乃是上策。
最大對手是自己的健康
毛主席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筆者個人覺得人生博弈的最大對手就是自己的健康。做投資是一種博弈,而且對手是看不見,砸進去的都是真金白銀,這個市場完全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物種法則。能在這個市場活下來、活得好、活得久的投資者基本上EQ都不低。但是健康狀況就不一定都很好了。
前些天股神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召開了每年一度的股東大會,很多投資者可能都在關心巴菲特先生的投資心得,但是筆者大腦在不經意間出現一個念頭,今年巴菲特82歲,他的搭檔芒格87歲高齡了,在臺上他們還是精神矍鑠、談笑風生,兩人就像講小品一樣,能引起臺下股東們的一陣陣掌聲和歡笑聲。
兩個80多歲高齡的老人還能耳不聾、腦不呆,健康快樂地從事投資工作生活,為他們的股東創造出大量的財富,這些引起筆者的許多思考。他們幾十年下來投資的結果證明他們是最棒的,同時還能健康地堅持80多歲高齡還在工作甚至以后90多歲也能做他們喜歡的投資工作。
如果從概率學的角度看,把他們的投資作為一個獨立事件A計算的話,那全世界做證券投資人的總數就是分母,分子就是1,這樣的概率已經是億級別甚至是十億級別的概率了。那把他們倆能同時堅持到80多歲還健康和快樂地從事他們喜歡的投資事業作為獨立事件B的話,從概率學的角度分析,一個能單獨從事投資行業堅持幾十年到80多歲已經非常難了,但是能兩個人同時堅持,筆者估計也是十萬級別的小概率事件。
筆者以上所說的事件A和事件B都發生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上,所以這個概率在十萬億分之一左右,有多低可想而知。可以說以后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再出現這樣成功的案例,因為從理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概率實在是極低。
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資理念肯定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同時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值得我們推崇和學習,如果沒有寬廣的胸懷,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不可能健康,更不可能快樂。對比國內前些天炒得沸沸揚揚的“某券商的研究員年紀輕輕的30歲左右就跳樓輕身”事件,筆者個人的觀點是該研究員的IQ肯定不低,但是EQ就實在不敢恭維,所以筆者覺得投資行業沒有很高的EQ是很難走長,走遠的。科學的投資理念是應該學習的,但是對待人生豁達的態度也是應該大力推崇的。
中國要出巴菲特那樣大師級別的投資大家,筆者看要走的路還很很長,估計在未來的10年內是幾乎沒有可能,能在未來的20~30年出—個就了不得了。當然如果能換個思路思考問題,也就是說,不一定要都走巴菲特那樣的路數,那幾年后可能就能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投資大師;像朱長虹先生(國家外匯管理局首席投資官)這樣投資大師如果能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這樣的平臺上把我國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管理好,那創造的財富級別是不會亞于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