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一周,以金銀為首的大宗商品全面暴跌,著實讓投資者感受到資本市場的變幻莫測。曾經被無限看好的大宗商品在市場的恐慌殺跌之下,變得不堪一擊。僅僅這一周,國際上各類大宗商品期貨總市值縮水了990億美元,標準普爾GSCI商品價格指數下挫了11%,創下2008年12月以來的最大跌幅。黑色一周剛剛回穩幾天,正當許多人準備抄底之時,黃金、白銀、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貨價格再次出現顯著下調,日跌幅均超出了5%。五月中旬以來,由于國際經濟大環境的一些變化,大宗商品出現回穩,但后市仍然存在諸多變數,所謂的保值、增值功能隨時都可能成為“浮云”。
中國有句俗話叫“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我們冷靜下來梳理這半年大宗商品的牛市行情,其實牛市回調不能說可以預見準確的時間,但起碼能預見到發生的概率。畢竟任何東西,就算黃金在內都是不可能無限上漲的,只要一個暴漲的市場釋放出一定的反向信息,短期內價格出現弱勢波動也在所難免。只是在經歷黑色五月的變數之后,大宗商品還能不能被投資者持續看好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逆向思維進行推導,那就是之前是什么因素支撐了上漲行情,而在今后的日子里,這種支撐還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延續。之前,美國等主要經濟體普遍采取了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國際市場流動性泛濫,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助推了貨幣避險的需求,這使得大量的資金如洪水般涌向大宗商品市場,市場火爆也將順其自然。那么今后這種狀況如何呢?中國、歐元區已經啟動了緊縮政策,美聯儲也已經表示量化寬松政策將在今年6月如期結束,流動性的收緊將使大宗商品價格失去持續上行的推動力,市場可能將維持震蕩弱勢的格局。
回頭說,國際金融市場深不可測,任何的預測都顯得非常可笑。因為遭遇任何的變數,可能大漲,也可能大跌,誰能神機妙算呢?只有謹慎沉穩、不貪婪、不焦躁、不恐懼的心態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