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第十三屆海交會開幕當天,2011年海峽兩岸品牌文化高峰會也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此次會議以“品牌崛起,海西力量”為主題,為來自香港、臺灣等兩岸三地的嘉賓搭建對話平臺,就提升海西品牌競爭力集思廣益。
品牌戰略是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整體品牌是由各個企業品牌凝聚而成的,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成本遞增的情況下,如何才能保障企業的利潤?品牌價值就是最有效的投資回報。
閩臺注重品牌合作
與閩商有著深厚淵源的臺商,近年來不斷加大來閩投資的頻率與力度。對于此種情況,福建品牌文化發展研究會榮譽會長賈錫太認為,以民營經濟為支撐的閩商品牌,應該緊緊把握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良好機遇,打造“品牌經濟”。
“臺資企業、臺資入股的合資企業,在品牌經營運作方面有著一些很好的例子,值得學習。”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在高峰會現場說,從“海西”到“海峽”,可以為福建企業打造品牌經濟時的視野轉換帶來莫大的啟迪,海西企業可以更多地從加強海峽兩岸經濟合作的角度來定位發展戰略,共塑海峽杰出品牌。
茅于軾還表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讓處于競爭市場中的多方實現共贏成為可能,而不再僅僅是博弈各方的收益。一方收益必然意味另一方損失,海峽兩岸的經貿合作應該拋棄“零和博弈”的思想,步入非“零和博弈”時代。
“在市場競爭中,品牌經濟是一個地區經濟、科技、文化等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國際名牌協會會長解艾蘭在會上向與會者介紹了多個中國企業品牌成功走向國際的案例,并得出結論,是否有品牌的企業,其價值也相去甚遠,這就是拉菲葡萄酒的一個空瓶子也能賣到將近3000元人民幣的原因。
有與會來賓還表示,品牌文化體現著生產者對產品的態度;對消費者來說,品牌則是信用的物化,包括了服務、后勤、物流等一系列的保障。海峽兩岸的企業通過整合資源,將可以共同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打好“品牌戰略”牌,實現共贏。
福建企業謀品牌效益
在公眾青睞品牌、消費者認牌購物的時代,如何建設品牌,推動品牌經濟發展,已成為企業關注的熱點。在高峰會上,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以擁有發達制造業的泉州市為例,向與會者分析了福建企業如何依靠創建商標品牌來提高效益。
近年來,泉州市政府把商標工作納入重要工作議程,以百萬巨資重獎知名商標企業,推動商標戰略的實施。據了解,泉州商標注冊總量、國際商標注冊量、中國馳名商標數量三項指標均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截止2009年底,全市著名商標企業數雖然占全市企業總數不足1%,創造的經濟效益卻接近20%,成為泉州市經濟發展的“領跑者”。
商標品牌已成為泉州的一張燙金“名片”。幾年來,商標品牌的帶動效應日益突顯,在推動泉州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有關部門在對全國18個典型地區調研報告中指出,品牌優勢突出是“泉州模式”的特色內核之一。
借鑒“晉江經驗”
“中國品牌之都”晉江市在創牌領域保持著快速的增長,也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經驗。據晉江市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晉江市的注冊商標數和中國馳名商標數均居全國縣級市首位,與第二名相比,這兩項數據的差距正在拉大。
“晉江在創牌領域持續領先,首先是得益于晉江民營企業的商標注冊與創牌的熱情,目前,晉江民營企業商標觀念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加速提升。”保育鈞表示,其次是資金獎勵。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現金獎勵100萬元,對在國外及港澳臺地區新注冊商標的企業給予經費補貼。此外,設立“商標品牌建設保護專項基金”,每年撥專款50~100萬元,用于服務商標品牌發展和注冊商標專用權保護工作。目前,晉江市已累計發放獎勵資金3000多萬元。
再次,建立品牌培育的商標儲備梯隊。按照“篩選一批、扶持一批、推薦一批”的原則,每年選取一批發展條件好的注冊商標納入到品牌儲備庫中,不斷增容擴量,形成全市范圍的品牌“孵化”基地;對列入著名商標培育的企業,由專人負責聯系,幫助其保持商標的良性發展態勢;對條件成熟的商標列入相對應的申報名單,精心培育。
品牌企業對晉江經濟的貢獻度也在持續攀升。根據晉江市統計局數據,占全市市場主體總數0.05%的馳名商標企業,2008、2009、2010年的年產值分別占當年全市總產值的12.08%、13.0%和16.12%。晉江市正在從商標大市向商標強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