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社會轉變的高速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社會關系與社會生活方式均隨之發生劇烈的變化,與之相應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也必然會作出相應的反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利己主義思潮的沖擊,傳統孝道觀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時代呼喚著對傳統孝道觀的繼承和弘揚。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孝道觀;家庭倫理道德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097-02
尊老愛幼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這一傳統美德,可簡約地歸結為“孝”與“慈”兩種思想。“孝”指孝敬父母,“慈”即父母長者對子女晚輩的慈愛(本篇著重論述“孝”)。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傳統的孝慈觀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如何在當今形勢下重拾美好道德觀,是我們這一代不可推卸的責任。孔子在《禮記·大學》中說道:“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1]10即我們所說的“父慈子孝”。子孝即子女對父母的敬順與贍養,是作為子女理所當然的責任與義務。
一、傳統孝道觀在社會轉型期受到的沖擊
21世紀以來,隨著整個世界經濟與文化的交融發展,中國的家庭倫理道德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目前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在遺棄傳統道德的糟粕之時,也對其精華置之不理了。即孝道在社會轉型期呈現出式微的傾向
首先,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市場經濟注重效率、講求實利的理念開始流入家庭領域,“孝悌”文化在一些人當中已開始淡化和衰落,年輕人中已經有相當數量者不愿意贍養老人。對老人來說,如果他們尚有勞動能力,能夠幫助小家庭照看孩子、料理一些家務還能受到年輕人的歡迎,而一旦年老體衰,喪失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有些子女便開始嫌棄父母,把他們當成累贅,即使在一起生活也常常免不了呼來喚去,很難做到和顏以對,甚至加以虐待。
其次,在現代化、城市化過程中,人員流動頻繁,很多子女與父母不可避免地相隔兩地,彼此間的溝通交流慢慢在減少。在平時的生活中,或是由于時間的原因,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繁忙;或是出于經濟上的考慮,已婚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次數是越來越少,這都反映了現如今父母在子女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日漸趨下。
再次,代溝的存在及不斷擴大加大了兩代人溝通和交流的難度。年輕人對社會的變化反應迅速,接受能力強,已不再把父母的指導和建議看成是自己行動的準則,甚至有意與父母反其道而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年輕人不愿努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和老人融洽相處,不愿承受任何委屈,更別談什么敬孝之心了。
二、傳統孝道觀的基本內容及其當代價值分析
在傳統家庭倫理中,追溯儒家“孝”的內涵可謂源遠流長,在這里只對其主要的含義做一個簡單的概括:
第一,祭祀。祭祀就是指最初的孝,就是指對祖先的“追思”、“孝祀”。如我們現在逢年過節都要祭拜祖先,就是從古延續至今的傳統。
第二,贍養、敬養。“贍養”即指的是兒女對父母應盡贍養之責。“敬”養即指真正的孝,不僅從物質、經濟層次上,更從精神、情感層面上要做到尊敬。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15傳統儒家的這一“敬養”思想對我們當今時代的孝道觀是很有一些啟發的。
第三,無違、惜生與繼志。“無違”也就是不違背禮節,要求子女從生到死,都要嚴格按照禮的規定和道德的通行標準來孝敬父母;“惜生”指孝的起點是愛護、保全、敬慎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不使父母擔憂,如《孝經·開宗明義章》里所說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等,都與現代社會生活要求不相符,自然也都在談化之列;“繼志”即子女必須繼承父母的志向,紹述先人的事業。這與現代人崇尚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價值觀明顯不符,這些舊社會的種種體現孝的禮節,已經失去了積極意義。
第四,勸諫與尊老。“勸諫”是指如果父母的心志不合乎正義的話,那么,子女就應當向父母提出規勸和諫諍。“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2]43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尊老”則是指以贍養父母、孝敬父母為基點,還必須尊敬所有的親屬長輩;擴而大之,還要以善心對待鄰里以及天下的所有老人。“尊老”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值得我們繼續發揚光大的。
三、傳統孝道觀與現代家庭倫理的構建
孝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核心,它的積極面發展到今天仍然為許多人所遵守,仍然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要構建現代家庭倫理,必須有新的孝內容,從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的建設出發,現代家庭的孝慈思想應該與傳統的孝道觀相結合:
第一,提倡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的雙向性。
我國法律有明確規定,兒女對父母有贍養義務。兒女贍養父母.不僅在于反哺的良心,而且也是做兒女的責任。儒家認為:孝敬父母是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對父母的愛是人類一切愛的源泉。羊有跪乳之恩,鳥有反哺之義,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加應該孝敬自己的父母。
在我們現代社會,就像子女要贍養自己的父母是應盡的義務一樣,教養好自己的子女也是做父母應盡的義務,若父母不教養子女就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在古代,人們也早就把教養子女看做是父母應盡的職責,《三字經》上就說:“子不教,父之過。”《管子·形勢解》中說:“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義以教其子而整齊之,則子不知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故曰:父不父,則子不子。”[3]173
這樣看來,孝與慈實際上是一對權利和義務的概念,體現了義務雙向的原則,長輩盡了“慈”之責,他便可以收獲“孝”之利。父母行慈,便有權威,父母之所以能夠得到子女的“孝”,是因為他們履行了慈的義務,慈與孝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是我們現代家庭道德應該提倡的,它體現了文明進步的道德觀念,也體現了倫理平等的和諧統一。
第二,注重父母與子女人格的平等性。
父母與子女之間需尊重各自人格的平等。兒女對父母的贍養,是可以通過經濟方法來體現的,但是,僅僅給老人幾個錢,不等于就算盡了兒女的義務。還必須愛自己的父母,并敬重他們,敬重父母,是要對父母有禮貌。無論如何,父母是自己的長輩,不管地位高低,貧賤與否,都是值得兒女尊敬的。
當然,父母在對待子女的一些問題上也不能家長制、一言堂,如同子女尊重父母一樣,做父母的也要尊重子女的獨立人格,尊重他們的選擇。在這一點上,我們就需向美國學習了,在美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很平等,老的不會以老賣老,小的也不以小耍小。子女從小追求的是公平、倒了初中階段就要對一些事情自己做決定。而做父母的也大多是對子女的這些訴求引導為主,很少以父母的尊嚴強迫子女做一些他們不愿做的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仿佛像朋友一樣,父與子會成為很好的“哥們兒”。
第三,重視父母子女雙向交流的感情性。
父母和子女是兩代人,價值觀人生觀難免有不同、有摩擦,這時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則需要兩代人雙向交流和溝通。父母年齡大了,心理也隨之產生變化,易生惆悵、煩躁之心,且變得嘮嘮叨叨,從而讓年輕人覺得不易相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兒女常與父母溝通交流,只有理解了父母才能真正設身處地從他們的角度著想,更體貼父母。
誠然,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父為子綱”的家長制一度限定了父子間訓誡與遵從的關系,阻礙了感情交流。到了現時代的父母,早已把“父為子綱”顛覆為“子為父綱”了,這兩種極端都不能走,而是應明白關愛子女不僅是為其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子女,了解他們真正的生活目標是什么。在這里,平等很重要,尊重很重要,一個能和兒子成為“好哥們兒”的父親,將有機會走進子女真正的內心世界之中去,從而營造幸福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
第四,呼吁父母子女相互容忍的寬容性。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也都呈現在日常生活中。經由代溝等帶來觀念上的差異所導致的一些矛盾,這時候父母和子女兩方都不能心生厭煩與埋怨,而是應當互相尊重彼此的個性,容忍個體的差異性,采用對話溝通交流的方式來協調因為道德觀念不同而產生的沖突。
作為父母應該體諒兒女工作繁忙,或是有的兒女與老人兩地居住,時間、精力、財力等客觀主觀原因都對照顧老人的行為設置了障礙,但作為子女也不能因為有這樣那樣的障礙就忽略了關心照顧老人,距離近的平時多走走,距離遠則多打電話交流問候等,不管怎樣,我們做兒女的應當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盡量照顧好父母。對父母來說,兒女的關心與照顧是他們晚年的最大的溫情、最大的安慰,最大的幸福,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對子女來說,父母的理解與身心健康的支持,無疑免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與新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員都能具有這種寬容性,,那就可以保證我們的現代家庭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總的來說,我們不光需提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雙向性、平等性、感情性和寬容性,隨著社會文明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我們還應將慈與孝的范圍推廣,其對象不僅僅是有血緣關系的人,而且也包括沒有血緣關系的收養及被收養老人和孩子,甚至更廣義上的人群,即古人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16的道德,便是廣義上的孝與慈,這也正是我們所大力提倡的家庭倫理道德社會化現代化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鳳娟.大學·中庸·禮記[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 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 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