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兵家文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毛澤東從戰略、戰術兩個層面繼承了《孫子兵法》的合理思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思想的指導下,結合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和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發展形成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只有對比《孫子兵法》的合理內核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內核,考察毛澤東軍事思想對《孫子兵法》的繼承與發展,通過從歷史觀、認識論、辯證法的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正確把握《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關系。
關鍵詞:孫子兵法;毛澤東軍事思想;繼承;發展;關系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004-02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對《孫子兵法》的繼承
(一)戰略層面。關于軍事和國家的關系。《始計篇》開篇直抒:“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春秋時期是新生產關系與舊生產關系的破與立交織的特殊時期,軍事行為直接決定政治走向。毛澤東在蔣介石發動政變后明確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秋收起義前夕又指出:“暴動的發展是要奪取政權,要奪取政權,沒有兵力的擁衛去奪取,這是自欺的話。”關于贏得戰爭主動權。毛澤東繼承了孫武“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觀點,十分重視戰爭主動權的把握,毛澤東發展形成了游擊戰“十六字方針”正是做到了孫武的“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的思想。關于積極防御的戰略。毛澤東在紅軍軍事實力相對較弱的情況下,“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誘敵深入,后發制人的戰略問題,是積極防御戰略表現。關于“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的思想。在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中反復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貽”。“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1]490。雖然毛澤東指出戰爭的特性也使人們在許多的場合無法全知彼己,“然而不管怎樣的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2]173,174。關于奇正思想。毛澤東最善于用兵,以“正兵”合戰,用“奇兵”取勝,通曉奇正變化之術,變不利為有利,取得紅軍反圍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次又一次勝利。
(二)戰術層面。關于兵力使用。毛澤東在長期敵強我弱的軍事實力對比的情況下,吸收了“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思想,逐步形成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毛澤東起草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指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其效果“一能全殲;二能速決”,是我軍“戰勝蔣介石進攻的主要方法”。關于謀略的運用。毛澤東繼承了孫武的“詭道”思想,形成多謀善斷、兵不厭詐的謀略風格,示形以弱、后發制人、誘敵深入、聲東擊西,毛澤東應用自如。國防大學劉思起教授指出:毛澤東的“兵不厭詐”是對孫子“兵以詐立”的深化。關于將領的作用。《始計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謀攻篇》:“夫將者,國之輔也”。毛澤東繼承了的觀點,在《論持久戰》中指出:勝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錯誤。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對《孫子兵法》的發展
(一)對戰爭階級性的認識。“兵者,國之大事”是對軍事和國家關系的一般敘述,而戰爭并不單純是軍事行動,戰爭本身是有著強烈階級性的,它反映了各階級的利益,是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毛澤東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軍事,用階級分析法來考察革命和戰爭的一般規律問題。毛澤東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影響,用階級分析法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作了準確分析。“明確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1]3。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中,毛澤東用階級分析法闡述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前途等基本問題,這就對中國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指明了階級立場,為黨的領導、武裝斗爭、統一戰線的各項策略制定提供了根本的階級立場判斷。毛澤東對于戰爭階級性的認識是正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被后來革命證明是科學的。
(二)對戰爭正義性的認識。雖然中國古代也有關于“義戰”的說法,但也只是原則性的倫理倡導,軍事實力始終是考量戰爭的第一標準,甚至唯一標準。馬克思認為:“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3]毛澤東深刻領會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并指出:“歷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我們共產黨人反對一切阻礙進步的非正義的戰爭,但是不反對進步的正義的戰爭。對于后一類戰爭,我們共產黨人不但不反對,而且積極地參加。”[1]475,476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戰爭,因此是正義的,正義的戰爭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1]787。毛澤東軍事思想對于戰爭正義性的發展是建立在階級分析法基礎上的,團結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奪取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對戰爭整體性的認識。戰爭與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是緊密聯系的。孫武論述了審度戰爭形勢的五個因素,軍隊作戰的各項物資準備,選擇采取軍事行為的順序和時機,反映了孫武的軍事整體性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了對戰爭整體性的認識,對于戰爭和政治、戰爭和經濟的關系作了深刻的論述。關于戰爭與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1]479。“但是戰爭有其特殊性,在這點上說,戰爭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于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1]479。關于戰爭與經濟。“如果不進行經濟建設,革命戰爭的物質條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長期的戰爭中就會感覺疲憊”[2]119,120。毛澤東主張經濟和軍事兩不誤,邊打仗邊生產,開展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因此說,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的競賽,需要各要素之間互相促進,才能實現戰略目標。
三、正確把握《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關系
(一)歷史觀角度:《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杰出人物和集體智慧的產物,要放在歷史環境中去考量。《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產生都是經濟基礎(同一定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決定的。《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都處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轉型時期,這是兩者第一個共同點。第二個共同點是《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都改變了政治時局且對后世影響深遠。《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都超出了單純的軍事范圍,成為社會各個行業和領域鉆研的經典理論。第三個共同點是《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歷史遺產,它必然也要符合歷史規律,即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發展,否則就要走向教條主義的不歸路。《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歷史文獻,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改變他的具體內容,它們都是各自時代的軍事思想的精華,我們要歷史地看待他們,發展地去利用他們。
(二)認識論角度: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的古典名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116卷、《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鑒》、《老子》、《荀子》、《韓非子》、《論衡》、《張氏全書》、《讀通鑒論》、《廿二史札記》、《曾文正公家書》和《曾文正公日記》、《盛世危言》等[4]。還閱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直接和間接的繼承了傳統兵學思想特別是《孫子兵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即實踐論。毛澤東并非天生會打仗,但毛澤東非常重視實踐經驗、并且善于從經驗中總結一般軍事原則。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在與朱德共同研究游擊戰經驗后,提出了游擊戰“十六字”方針。在反圍剿時期,毛澤東、朱德指揮部隊多次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發展了運動戰的作戰方式。抗日戰爭時期提出了:“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殲滅戰。”[1]477在解放戰爭中,總結了十大軍事原則。可見,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吸收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兵學的同時,主要的還是從革命戰爭實踐中來,只有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才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
(三)辯證法角度。客觀辯證地把握《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理論的相關性,科學準確地評價《孫子兵法》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影響,不能貶低也不能拔高。毛澤東在不同時期的著作中多次引用《孫子兵法》的觀點,為了寫作《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特意研究了《孫子兵法》、《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多處引用《孫子》的理論來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經驗。同時,《孫子兵法》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影響也是有限的,認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孫子兵法》衍生物的觀點是荒謬的。《孫子兵法》無法突破自身階級和歷史局限性,更多的是對于軍事問題的原則論述,而毛澤東軍事思想以科學的認識論作為指導,在解決具體革命斗爭問題上顯示出更大的生命力,是系統地實踐科學,兩者在相關性上是有本質的區別的。綜上,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孫子兵法》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影響,看到《孫子兵法》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影響因素,也要準確把握《孫子兵法》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原則性區別,防止在認識上走向絕對化。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
[4]史飛翔.毛澤東一生讀過哪些書[J].文史博覽,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