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性教育水平目前尚處于較為落后的發展水平,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性受教育程度明顯偏低,這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發展乃至社會和諧。造成當前我國性教育中諸多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這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力圖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性教育中所存在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性教育;現況;歷史原因
中圖分類號:G40-0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176-02
從人類出現的那一刻起,“性”就貫穿于人類歷史的每一個片段。一個物種來到世界上就必然要完成兩個基本歷史使命:一是活著,二是繁衍。人類也必然要肩負這兩項使命。因此,從上古時期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性”的探索。然而,事物的認知過程總是要受到社會、經濟、政治、知識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
一、生殖崇拜引起的對性的敬畏
人類在不斷進化前進的過程中,在不斷的對自己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事情進行探索、思考。人類的性進化不僅是性生理的進化,更重要的是性意識的產生。在性問題上人類最初主要有三個問題不能理解:一是人為什么一有性欲、性沖動,二是性交怎么能產生這么高度的快感,三是女人的肚子里怎么會鉆出個孩子來,這些也就是中國古時所說的“男女相視,彼何凹,我何凸?以凸試凹,甚覺美快。”[1]20這也許就是人類對性的最樸素的探索了。由于不能科學地、合理地解釋這些現象,就產生了許多錯誤的猜想,甚至將其神化。
人類的童年是十分幼稚的、蒙昧的,他們無法正確解釋自然,也不能確切理解自己,在他們的意識里是“萬物有靈,神靈主宰一切”。于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崇拜,歸結起來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性崇拜[2]5。原始初民對于自己不能解釋的具有神秘力量的現象總是充滿敬畏,并逐步將其神化,如對火能夠發光、發熱、使食物變熟的特性的無法解釋,引發出的火神崇拜;對于干旱、洪水的恐懼而引發的水神崇拜;對于鳥類會飛的無法解釋引發的鳥的圖騰崇拜,等等。同樣,人類由于無法解釋性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引發了生殖崇拜。
許多古代民族把性看得十分神圣,他們把性活動同繁殖力,超自然聯系在一起。例如在古埃及以及古代近東的一些地方,人們認為任何物質的創生都和人的生育過程相類似,包括性交、懷孕和分娩。這些民族有許多為了取得神的賜福而舉行宗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性的“神化”是重要內容之一[3]3。這種現象在我國很多地區民族至今仍然存在。對于這些人類所奉為的神靈的現象,人們都無法解釋,并對其無能為力,只能祈求它、討好它、敬而遠之。因而,人類自原始社會時期對性就一直是一種又敬又畏的態度。
二、宗族發展要求下所形成的中國傳統禮法、道德觀
自人類出現以后,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人類一直處在一種群婚雜交的性混亂狀態下,經過一百多萬年的生活實踐,這種狀況終于得以改觀。人們逐步發現,血親雜交所生出的下一代有著很高的畸形或夭折幾率,“近親相交,其生不繁”給原始人的生存發展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為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條件下,人口興旺與否關系著生產力的強弱,決定著群體的存亡[1]6。隨著人類對性限制的意識的產生,世界各地各個民族都逐步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關于性的禁忌與規則,禁忌與神化的發展最終演化成了宗教。在西方傳統的宗教信仰認為,性是肉體的沖動,而肉體正是人類墮落的產物,肉體代表著和精神相對立的獸性,而性沖動正是罪惡肉體的潛在罪惡性質的基本證據。他們把性看成是一種“原罪”,是一種導致社會災難的力量。
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圣保羅和《圣經新約》的其他作者,提出肉體為惡,情欲為惡,而性又是其中最大的惡,是惡于上帝和靈魂得救的最大敵人,圣保羅是第一個提出“性就是罪”的人。基督教神學之父奧古斯丁則把性和“原罪”聯系在一起,完成了基督教性禁欲主義的理論體系。他認為,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就犯了“原罪”,這個“原罪”傳給了人類子孫萬代。人類既然已經不可挽回地犯下了“原罪”,就必須世世代代地永遠贖罪,其方法就是克制或根絕“原罪”的那些表現,即徹底地獨身,避免任何性欲與性行為。基督教反對性甚至發展到反對婚姻,從早期教父到中世紀教會,都把婚姻稱為“下賤的狀態”、“淫欲的手段”,認為“婚姻是人類弱點的繼續”[3]11。
而在我國,宗教以禮的形式而出現。禮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始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為了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有任國人問屋廬子:“禮與食孰重?”屋廬子答:“禮重。”那人跑去向孟子問其所以然。孟子答道:取食色之重者去比禮之輕者,是“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無禮則上下亂。”[4]23這表明,禮在孟子看來,是人生無比重要的。荀子把禮的重要性,比作權衡之于輕重,繩墨之于曲直。而說:“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必須以禮做人正身,人之生死都離不開禮,“終始俱善,人道畢矣”。他認為世間沒有比禮更高尚更重要的了[4]27。由此可看出中國古代人們對禮的推崇程度。而“男女有別”恰恰是禮的大問題:孔子主持魯國政治,命令男女在路上必須分開行走。這就是他的政績之一。不僅如此,男女夫婦妻妾都要有別,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明代呂坤認為:“男女遠別,雖父女、兄妹、姐弟,亦有別嫌明微之禮。自妻妾之外,皆當遠授受之嫌,愛禮者不可不明辨也。”[4]137這些都鮮明的反映出中國古代禮教思想對于性禁忌的程度。
隨著婚姻制度的形成、及男性社會主體地位觀念的確立,社會上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宗族體系,而血統的純正正是宗族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中國古代歷來崇尚男主外、女主內,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古代,男人出外經商、做官、訪友常是經年累月的時間,為保證宗族血統的純正,就必須有一套嚴格的法則予以制約。由此,便派生出了中國傳統的女子貞潔觀念,在禮教統治下,“婦女的生命,只不過是第二生命,貞節卻是她的第一生命”。貞節觀念經明代一度轟烈的提倡,變得非常狹義,差不多成了宗教,非但夫死守節,認為當然;未嫁夫死,也要盡節;偶為男子調戲,也要尋死[5]241。為了限制女性的性交往,對性的污蔑也就日漸風行,不是為了傳宗接代的生育而進行的性行為,都被視為是下賤的、污穢的,男性的意識也相應地受到了祖傳的、宗法的、家法的種種影響。當他們的性要求在家中無法滿足時,他們就只能去煙花柳巷尋求補償。而性病的蔓延更加深了性是污穢的、罪惡的道德觀念。
朱熹關于禮教的言論非常之多,他認為違反倫常禮教就是違反上天而使天地易位。倫常禮教是先天得,未有人類以前就有的。三綱五常是天經地義、萬古不變的真理。朱熹數十年中,開口閉口都是天理人欲不兩立。如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人只有天理人欲兩途:“不是天理,便是人欲。”“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以克人欲存天理為事。”“天理”究竟是什么?朱熹的解答仍然是禮教:“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欲。”[4]83在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宣傳、教化之下,人們普遍認為:性是下流的、低俗的、見不得人的事情,即便是正常的生育之事也變得偷偷摸摸,教育更何從談起!
三、性知識匱乏引發對性的誤解
在19世紀后期的維多利亞時代,性被看作是某種異己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勾當。那是個無性的社會,對于“體面人”來說,大多數的性行為幾乎都被視為反社會的,人們做這種事情時,總是懷著犯罪感,就像闖入了禁區。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變得嬌矜而虛偽,那個時代,即使是人們認為最代表科學的醫生,都對性抱敵視態度。
在這一時期醫學上存在著許多對性的謬誤論點。1767年,法國著名醫學家蒂索寫成了《論手淫所引起的種種障礙》一書,影響廣泛。西醫界幾乎公認“精神病是手淫引起的”。幾百年來,直至20世紀,每一種想得到的病痛都被歸因于“手淫”,從生瘡到精神錯亂無所不包,甚至誰家出了低能兒或瘋子,人們就認為這就是“手淫”造成的結果。19世紀早期法國有個醫生把泄精和淋病等同起來,認為它們的發病機理是一樣的。當時的一個醫學權威泌尿學家威廉.阿克頓在他的著作《兒童、青年、成年和老年生殖器官功能及疾病》中也談到手淫會導致失明、精神錯亂和粉刺的發生。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手淫恐怖論”、“手淫罪惡論”的錯誤思想廣泛流行,甚囂塵上[3]20。
大部分中國人對性的科學知識知之甚少,對于談論性始終處于一種鄙夷、敵視的態度。我國著名醫學家吳階平教授說:“中國歷史上并不缺乏性教育,但那是一種封建的、有害的性教育——靠性封鎖、性壓抑或的各種觀念和規范來限制人們的欲望。”[6]雖然中國歷史上也不乏科學性教育的先驅,如康有為、張競生、魯迅先生等人,但由于中國社會在其漫長的封建統治與分散的小農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形成了特有文化心理上的封閉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性”視為禁區,視為“洪水猛獸”而談性色變,從而導致了當前的性教育中的諸多弊病。
參考文獻:
[1]劉達臨.世界古代性文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2]彭曉輝.性科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劉達臨.世界當代性文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4]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吳階平.開展青春期性知識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緩[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