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違紀處分無論其處分種類,在實質上均屬于外部行政行為,均應按照行政行為基本原則作出和執行。在對處分可執行內容的執行、違紀處分案卷和檔案歸入工作的執行以及相關附屬工作的執行中,高校學生處分不僅應遵循行政法基本原則,同時還應遵循對學生學習和生活最小影響原則。
關鍵詞:高校;違紀處分;執行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153-03
一、高校學生違紀處分的性質
高校紀律處分行為,是指高校在法律法規授權范圍依據合理程序對違紀學生給予的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和開除學籍處理的行為。對于高校紀律處分明確的五種形式而言①,理論與實踐并未就這五種處分形式的性質達成一致的認識。對于開除學籍處分,國內絕大多數學者及其實踐部門對其外部行政行為的性質并沒有太大的異議。但是,對于諸如警告、嚴重警告、記過和留校察看處分,相當理論論述甚至實踐部門均認為因不涉及受教育權的重大損害而屬高校行使自治權的內部行政行為,不具有可訴性,可以校內申訴或者行政申訴解決[1][2];更有甚者或認為該類處分是學生承擔的違約責任的后果[3]。筆者認為,高校所可能作出的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和開除學籍五種處分,在性質上并無差別,均屬高校經由法律法規授權行使的行政性權力,而且屬于外部行政行為。判斷某一行政行為究竟是內部行政行為或是外部行政行為,其依據不是該行政行為與行政相對人利益關聯性的輕重,而是依據行政行為所針對的管理事務的性質。因此,包括開除學籍在內的五種高校處分行為都是對學生權利產生實際影響的行政行為,應給予同樣的重視和完善的救濟途徑。
二、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執行概述
學生違紀處分的執行應具有三層涵義:第一層次的執行是對處分本身所具有的可執行內容的執行;第二層次的執行是所有違紀處分都具有的案卷和檔案歸入工作的執行;第三層次是為使違紀處分的教育和懲戒功能更好發揮而進行的心理干預和后期回訪等附屬工作的執行。高校學生違紀處分的行政行為性質,決定了其執行過程應遵循一定的行政法基本原則。同時,高校學生違紀處分的特殊性又使得其在執行過程中必須遵守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違紀處分執行應遵循的行政法基本原則
學生違紀處分決定書在送達之后即為生效。處分決定自生效后,即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所謂確定力是指處理決定一經生效,任何部門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變更、撤銷或者廢止;超過申訴、復議、訴訟時效的,不得對處分決定的效力提起異議;申訴、復議、訴訟期間,非經法定程序不停止對處分決定的執行。所謂拘束力是指處分決定生效后,任何部門均受其處分決定效力的約束,不得作出該處分決定相抵觸或者違反該處分決定有關要求的行為。執行力是指處分決定生效后,處分決定當事人必須自覺履行該處分決定所確定的各項義務,如果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拖延履行,學校對有執行內容的處分有權采取適當措施使其得以實現。處分行為的執行力是處分行為效力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違紀處分執行應遵循的教育基本原則
高校違紀處分基于其最終的教育目的,必須遵循教育工作基本原則和規律。其中,最小影響原則應成為最為根本原則之一。最小影響原則是指高校違紀處分程序中的各種行為方式、步驟、時限和順序的設置都應當將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減到最低限度。違紀處分是對較為嚴重的學生違紀行為給予的嚴重的制裁,必然會對受處分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相當影響,也必然會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具體制度設計上,應當在保障維護正常教學和管理秩序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少違紀處分的適用,盡可能在保證程序公正基礎上縮短處理時限,盡可能在非必須的情況下減少對違紀學生違紀情況的公開等。在違紀處分的執行上,應當盡可能地將行政法中通常的“行政救濟期間不停止執行”制度予以限制適用,除可能嚴重危害學校教學管理秩序的學生外,使學生特別是在校學習期間被開除學籍(或作退學處理——雖不屬于違紀處分,但效果相同)的學生,能夠在對處分(處理)提出申訴或訴訟期間繼續在校學習,以避免既使因最后申訴或訴訟成功而撤銷處分或處理但仍對學業造成重大影響的情景發生。
三、學生違紀處分決定的執行
在《管理規定》明定的五種處分中,警告、嚴重警告和記過可分屬于申誡類型的處分,具有基本相同的執行內容;留校察看與開除學籍則具有不同的可執行內容。
(一)申誡類處分決定的執行
申誡類處分是以影響受處分學生聲譽、給其施加一定精神上壓力的處分,屬于違紀處分中較輕的處分類型。該種類處分是學校對違紀學生的告誡和譴責,同樣應由學校以書面形式作出后向本人宣布和送達。申誡類處分的執行,是指在該類處分宣布送達后,送達人或者相關部門指定的人應就具體處分內容的含義和在今后學生在校教育評價中的意義作出相應說明。以警告處分為例,在送達處分決定書同時應當在處分決定書內容之外就警告處分在整個違紀處分中的輕重地位、對今后評獎評優的影響、與今后違紀處分的關系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說明。①另外,相關人員可對學生今后行為提出要求和希望,受處分學生也可以口頭或書面作出保證。上述內容均可制作筆錄附于送達回執后或直接記錄在送達回執上,并將相關材料歸入案卷。
(二)留校察看處分決定的執行
留校察看針對的對象是違法、違規、違紀情節嚴重,但尚未達到開除學籍處分條件的行為。留校察看屬于較為嚴厲的處分類型,對學生的權益影響重大。留校察看處分的執行,需要送達人在送達處分決定的同時就留校察看處分在整個違紀處分中的輕重地位、考察期間考察期間再發生違紀行為的后果、對今后評獎評優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說明。另外,相關人員可以對學生今后的行為提出要求和希望,并可要求受處分學生在考察期間定期匯報思想接受談話,受處分學生也可以口頭或書面作出保證。由送達人說明的內容應當制作筆錄附于送達回執后或直接記錄在送達回執上;由相關人員作出的說明、要求可以制作筆錄。上述記錄和受處分學生的定期匯報和保證等材料,應當歸入案卷。
(三)開除學籍處分決定的執行
開除學籍是學生違紀處分中最為嚴厲的處分形式,適用于非常嚴重的違法、違規、違紀行為。學生一旦被處以開除學籍處分,就失去了在本校繼續學習的資格,涉及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是對學生受教育權的嚴重限制。開除學籍處分的執行具有較為復雜的內容,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六十五條的規定和實際情況,一般具有下列可執行內容:
1.開具學習證明
對于已經在學校學習過一段時間或者尤其是臨近畢業的被開除學籍的學生而言,將以往學習經歷和成績一筆勾銷的行為不僅是沒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人的成長經歷,而且也違反了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的基本要求。②因此,對于被開除學籍的學生,學校有義務為其在校期間參加學習的事實提供證明。該證明可只涉及學生已參加學習的事實,對結束學習的原因以及在校表現等內容可不作說明和評價。應被開除學生要求,學??梢詾槠涑鼍咴谛F陂g已修學業的成績單。學習證明和成績單加蓋學校教務部門公章后,原件可隨處決定書一同送達,也可在處分決定書送達后單獨送達,復印件應歸入案卷。
2.限期離校
被給予開除學籍處分的學生,應按學校規定期限離校。學生取得學籍,即與學校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權利義務關系,學校有義務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相應的保障條件。被開除學籍的學生,自開除學籍處分決定生效之日起,即被取消了學籍。學校沒有義務再為其提供相應的保障條件。為防止發生意外和保護被開除學籍學生的人身、財產等安全,被開除學籍的學生一般應由其家人或當地組織接回,特殊情況下由學校指派專人護送回家。對執意不離校者,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所在學??烧埱笙鄳墓矙C關依法協助護送離校[5]。
3.檔案,戶口
凡受開除學籍處分的所有學生(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其檔案、戶口均退回其家庭戶籍所在地。被開除學籍的學生憑學習證明和處分決定書,在家庭所在地辦理戶籍和檔案管理等有關事宜。對被開除學籍的學生,學校可出具相應的證明或函件,以方便其辦理戶籍和檔案管理手續,但不能發給或出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學生報到證》等專用于畢業生的相關證件。
四、學生違紀處分案卷與檔案
(一)案卷
違紀處分案卷也可稱之為處分文書檔案,是指學校作出違紀處分決定所依據的證據、記錄和法律文書等,是學校內部記錄其工作內容、過程和結果的資料。進入文書檔案的材料必須與違紀事件有關,且相關資料應為整個違紀處分行為程序結束前調取的材料,一旦形成便具封閉性。違紀處分決定生效后及時形成案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案卷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學校相關部門恣意行使違紀處分權力,切實保證學校合法行政,保障學生合法權益;其次,及時形成違紀處分案卷,可以提高違紀處分在受處分學生和其他師生中的可接受性,避免因處分行為的不透明、不規范而產生懷疑和抵觸情緒;最后,在處分決定生效后及時地形成案卷,可以為學校申訴處理部門、上級申訴處理部門處理申訴事項、行政復議機關行政復議和法院對行政行為進行的司法審查提供事實根據和材料。另外,對于經過違紀處分救濟程序的學生違紀處分案件,在整個程序全部完成后還應當將在申訴、復議和訴訟中的文書資料全面納入文書檔案中。
(二)檔案
檔案在這里專指學生個人檔案。違紀處分執行中的檔案工作是指學校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將學生處分材料計入學生個人人事檔案的行為。與案卷材料要求不同,進入學生人事檔案的處分材料必須簡潔準確,通常是將已經過違紀處分救濟程序后或者沒有經過救濟程序但最終生效且已經執行完畢的處分決定文書正本歸入檔案,違紀處分的相關證據材料、程序性文件等無需進入學生檔案。違紀處分決定及時歸入學生檔案,首先,是相關規定的明確要求①,對此必須堅決執行;其次,是學校對學生受教育過程和結果評價的如實記錄,是學校對其他檔案接收人應盡的責任;最后,鑒于現行檔案制度對人今后發展等問題的重大影響,將處分決定歸入人事檔案,從結果意義上加大了違紀處分的實施影響,進而從客觀上反向促進學生遵紀守規。在具體執行中,除學生被開除學籍、退學或作退學處理等而中途提前離校外,檔案歸入工作在時間上通常應在學生畢業前進行;在執行范圍上應避免一刀切式的機械執行,對于初犯、偶犯和實際悔改表現較好的且違紀行為不嚴重、處分輕微的違紀學生可視情況采取銷過制度不予歸入檔案。
五、心理疏導
通過長期工作實踐觀察我們發現,在違紀處分過程中、在正式書面處分決定送達學生后,違紀學生特別是受到嚴重處分的違紀學生,不僅在是否提起申訴、如何進行申訴等后繼程序問題上被困擾,同時更會被違紀事件本身涉及的情感、傷病、人際關系等,以及處分所帶來的學業,今后發展等問題所深深困擾。我們發現,違紀學生焦慮、抑郁、自卑、沮喪、患得患失的情緒非常明顯。不同類型的違紀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各有特點。如,財產類違紀者往往自卑、敏感、嫉妒、虛榮、表現欲強;猜疑、對立、與人相處不自在;心情苦悶、緊張,睡眠不好。偷盜類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高于其他類型的違紀學生。打架學生在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敵對性等心理特征上非常顯著,此類學生敵對思想嚴重、唯我獨尊,猜疑心重、偏激、易沖動,往往由簡單爭論到不可抑制地暴發爭斗。
對違紀學生,有必要結合心理干預,建立學生管理部門與心理教育部門的協調機制,對違紀學生特別是受到嚴重處分類別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對此應注意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在心理疏導工作人員的介入方式上,學校應避免對受處分學生強行指派和硬性安排。心理疏導工作的基本規律是自愿參與和主動傾訴,對剛剛受到學校處分的學生進行強行指派式的心理干預,不僅有違心理干預的基本原則,而且往往會對受處分學生產生更為不利的心理壓力。
其次,心理疏導工作應與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務相結合,在心理安撫的同時應力求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惑和問題。例如相對于受到留校察看的學生而言最大的心理問題往往是對如何保證順利渡過考察期并保證順利畢業的擔心;而受到開除學籍處分的學生其最關心的恐怕是“是否有救濟途徑能夠,并且如何才能夠重新回到學?!钡膯栴}。因此,單一的心理疏導,必須與適時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務相結合,力求從根本上使受處分學生充分認識處分事件的本末與救濟途徑。
再者,對于存在受害人的違紀行為,不僅應對往往是加害人的受處分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也不應疏忽對受害人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工作,以幫助其渡過生理和心理上的受傷害期。
參考文獻:
[1]于楊.高等學校對學生的處分權新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5,(6):90.
[2]祁占勇.高校處分權的法律缺失及可訴性探討[J].高教探索2007,(1):26.
[3]賈輝,嚴軍.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合法性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6,(7-8):68.
[4]王連昌.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17.
[5]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組織編寫.“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解讀[M].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