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固然有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即“時勢造英雄”;但機會總是更青睞于有準備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出眾的個人品質也是促成他們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個人品質,進一步說明他們創立馬克思主義的主觀條件,對完善馬克思主義產生條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主義;主觀條件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010-03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能夠產生呢?除了客觀的歷史條件之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優秀的主觀條件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理論研究并非易事,馬克思和恩格斯出眾的個人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主觀基礎。
一、良好的天賦且勤奮好學
馬克思出生于一個文明、富裕的家庭。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猶太血統的律師,對兒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均是遺傳于父親或后天受父親影響而得的。馬克思不僅從父親身上吸取了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學到了古典文學等方面的知識,而且繼承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嚴謹作風。馬克思的母親罕麗達·普列斯堡出身于荷蘭一個猶太法學家家庭,她是一位慈祥善良的家庭婦女。
中學時代的馬克思學習非常用功,各門課成績都很優秀,而且他非常喜歡學習語言,認為“外國語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1]72。除了學習規定的課程之外,勤奮好學的馬克思還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擴展自己的知識。例如他經常拜訪威斯特華倫男爵,學到了文學、歷史、語言和哲學方面的許多知識。參加革命工作之后,為了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和社會制度的特點,馬克思終生都十分重視外國語的學習。他精通十多種語言,能夠熟練地用德英法三國文字進行寫作。五十歲時,為了了解俄國的無產階級的斗爭情況,馬克思又開始學起了俄語。可以說,馬克思之所以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與他勤奮好學的品格是分不開的。
恩格斯出生于巴門市的一個名門望族,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一個精明的工廠主,經營著一家紡織工廠。老弗里德里希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對子女進行虔誠主義教育,灌輸圣經教義、教會教義。恩格斯的母親伊麗莎白出身于教師家庭,其父擔任中學校長,在語言學方面很有研究。伊麗莎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愛好音樂和文學,性格開朗。恩格斯繼承了母親開朗樂觀的性格和對音樂、文學的愛好,而他非凡的語言天賦是受其外祖父影響的結果。
中學時代,好學上進的恩格斯認真地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法語,為日后繼續學習外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恩格斯的父親不同意他進入大學繼續學習,一心只想讓兒子子承父業。無奈之下,恩格斯離開了學校開始學習經商。空閑時間里,他自學了歷史、哲學、文學和語言學等。在柏林服兵役期間,恩格斯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科學知識,而且還到柏林大學旁聽了許多哲學講座。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恩格斯一邊經商一邊進行學習、研究和寫作。他系統研究了軍事理論,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關于軍事方面的理論絕大部分都是恩格斯的研究成果。馬克思也稱贊恩格斯“對軍事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他寫的文章令人信服,“人們將會懷疑作者是普魯士的大軍事作家”[2]562。此外,恩格斯對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也進行了諸多研究。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于較為富裕的和睦家庭,父慈母愛,而且他們從小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備了必需的知識儲備,這是他們成為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的基礎條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中,無論革命斗爭多么艱難、生活多么困苦,他們一直都在堅持學習。正是不斷地學習使他們掌握了各民族的語言、歷史、文學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知識,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了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關系等諸多領域的系統科學,使他們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
二、堅忍不拔的意志
在參加無產階級革命的日子里,馬克思以自己的頑強意志克服無數艱難困苦,目標始終如一。從《萊茵報》到《德法年鑒》到《新萊茵報》再到《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盡管困難重重,打擊不斷,馬克思卻依然堅持報紙的出版,同恩格斯一起與反動勢力做斗爭,宣傳共產主義理想。1845年1月,馬克思因為為《前進報》撰稿而被法國基佐政府驅逐,這是馬克思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資產階級政府驅逐出境。在以后的歲月里,歐洲各國政府以各種借口驅逐馬克思,馬克思帶著一家老小不斷遷移,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流亡生活再加上貧困,幾乎要把馬克思一家置于死地。貧困使全家人的基本營養都很難保證,身體都受到了損害,馬克思的兒子、女兒相繼死于疾病。緊張的工作和艱難的生活使得馬克思的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剛到中年時就已經患有幾種慢性疾病:氣喘、肝病、背癰,這幾種病輪番折磨著他,嚴重時他不得不中斷工作。1845年4月2日在給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寫道:“我為肝病所苦,以致這星期既不能思考問題,也不能讀書寫文章”[2]299。病情稍微好轉一些,他就投入工作。如果沒有超人的剛毅性格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很難想象馬克思能在顛沛流離、貧困交加、疾病纏身的條件下堅持走自己的路。
恩格斯的革命道路也是充滿坎坷的,但是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剛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挫折,捍衛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1848年10月,恩格斯因為《新萊茵報》事件被通緝,從科隆逃離到了巴門,然后又前往布魯塞爾,剛到布魯塞爾就被逮捕并解送出境。之后,恩格斯到了巴黎,接著又步行了500公里的路程到了日內瓦。那是一段溫飽問題都無法保證的日子,父母也反對他的行為,但是堅忍不拔的意志使恩格斯選擇了堅持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這是恩格斯革命生涯中第一次被迫逃亡,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被提出訴訟,被各國政府驅逐,過著艱苦的流亡生活。后來為了支持馬克思《資本論》的創作,恩格斯不得不重返曼徹斯特從事他最討厭的商業生意。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做支撐,恩格斯不可能在那樣的年代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驅。
三、一定的背叛精神和徹底的批判精神
無產階級未受過良好教育,本身不能產生科學理論,必須通過資產階級中有教養的人背叛資產階級來創立,而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具有背叛精神的人。
馬克思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律師,家人自然也都希望馬克思大學畢業后能當一名律師。然而從小受著長輩們自由、民主、進步思想熏陶的馬克思卻有著自己的思考和選擇。馬克思在其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吐露了非常成熟的思想。他認為人要追求高尚的事業,要追求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3]7。親朋好友都希望他能選擇一個固定的職業,比如律師,以便在社會上立足,以便能更好地擔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但是決心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為廣大無產階級爭取利益的馬克思卻背叛了自己出身的資產階級,義無反顧地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
恩格斯的父親希望恩格斯能子承父業,所以從小就對他進行虔誠主義教育,但是恩格斯卻無怨無悔地選擇了生活道路和家世背道而馳的道路。在不來梅商行當實習生的時候,恩格斯就用批判的眼光審視社會,積極投身于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到曼徹斯特后,恩格斯認識了瑪麗·白恩士并決定與她相伴一生。工廠主的兒子與貧苦的紡織女工結婚,在當時絕對是一個驚世駭俗的舉動。而為了表示對資產階級政府和法律的藐視以及對宗教傳統的反抗,他們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也沒有舉行婚禮,這又是一個革命性的舉動。以恩格斯的家庭背景,他完全可以娶一個資產階級的嬌小姐做妻子,但恩格斯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的婚姻觀,反對那種“由當事人的階級地位來決定的,因此總是權衡利害的婚姻”[4]69。1848年,恩格斯因為《新萊茵報》事件被通緝,后來又參加了愛北斐特起義,這些使恩格斯的父親非常生氣。但是恩格斯依然堅持自己的事業,背叛了資產階級,堅定地選擇了共產主義道路,為全世界的無產者謀求利益。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面對科學知識的時候,都能反思、辯證地看待已有的成果而不盲從,并且勇于進行探索和批判。
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被黑格爾哲學所吸引,開始研究黑格爾哲學。但他們并沒有局限于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而是進行獨立思考,他們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與黑格爾有分歧。青年黑格爾分子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對黑格爾哲學進行了批判,馬克思和恩格斯又沉浸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精神中。但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使他們很快發現了費爾巴哈哲學的缺陷,所以他們又開始批判費爾巴哈。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作的《神圣家族》是對黑格爾及青年黑格爾派的各種修正和批判工作進行的批判,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劃清了界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費爾巴哈及其舊唯物主義。通過這些著作,他們既拋棄了黑格爾抽象的絕對觀念,又拋棄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質,確立了他們的全新歷史觀即唯物史觀,為實現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四、密切聯系現實生活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時候,除了深入研究理論知識,同時始終保持著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成為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范。
1842年10月,擔任編輯的馬克思開始密切關注社會生活,《萊茵報》是他走向社會的第一個政治思想舞臺。針對林木盜竊問題和葡萄酒釀造事件,馬克思發表了《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摩澤爾記者的辯護》,公開捍衛“政治上和社會上受壓迫的貧苦群眾的利益”[5]141-142,與政府的相關法令和條文對抗。《萊茵報》為馬克思提供了接觸現實社會的平臺,使得他對封建專制統治下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普魯士政府認為《萊茵報》極具破壞性便將其查封了,馬克思等人被迫離開。但是這段經歷使馬克思認識到“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82,推動著他去研究經濟學。正如恩格斯所說:“不止一次地聽到馬克思說,正是他對林木盜竊和摩澤爾河地區農民處境的研究,推動他由純政治轉向研究經濟關系,并從而走向社會主義”[6]446。
《萊茵報》被查封之后,馬克思對普魯士專制政府失望至極,逐漸地將改變社會現實的希望寄托于社會革命。此后,他一面搞理論研究,一面同恩格斯一起指導無產階級社會革命,將社會主義理論與無產階級革命結合起來。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的特點也使得馬克思的研究更具有針對性、應用性。
恩格斯剛到巴門做商行實習生的時候,就經常出入工廠、作坊,觀察他們的實際生活。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恩格斯體會到了工人的非人生活,看到了工廠主的貪婪和虛偽,促進了他內心民主主義思想的發展,使他更加痛恨專制制度。正是恩格斯的這種關注現實的舉動,使他思想有所改變,這些改變集中體現在《烏培河谷的來信》中。1843年底,恩格斯以襄理的身份進入到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公司。盡管公司的業務十分繁忙,但是恩格斯依舊堅持觀察英國的社會狀況。通過參加工人運動、對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文獻的研究,以及與各國工人運動的廣泛接觸,他轉變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在歐洲大革命期間,恩格斯積極參加戰斗,沖鋒陷陣,十分英勇,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戰斗的經歷為恩格斯深入研究軍事學并成為杰出的無產階級軍事理論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五、堅貞的愛情和偉大的友誼
在馬克思的一生中,有三個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是父親,一個是恩格斯,另一個就是他的妻子燕妮。這三個人無論缺少了哪一個,馬克思就不會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出身名門的燕妮拋棄門第之見和年齡差距,把全部感情傾注在馬克思身上。她經常為馬克思抄寫各種手稿,是馬克思眾多新思想的第一個傾聽者和評論者。不管什么樣的困境,燕妮都和馬克思同舟共濟,給予丈夫心靈上的慰藉,鼓勵丈夫忠誠于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燕妮的理解和支持讓馬克思拋卻了世俗的追求,在動蕩、貧困和屢次痛失兒女的一生中堅持自己的理想與革命事業。
恩格斯和第一任妻子瑪麗沒有正式辦理結婚手續,但是共同的理想使他們的心靈緊緊結合。瑪麗是一個有樸素階級覺悟的紡織女工,她幫助恩格斯走訪工人區,使他更深刻地了解了無產階級的生活,了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階級斗爭,為他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做出了貢獻。正是瑪麗無微不至的照顧使得恩格斯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寫作。瑪麗去世后,妹妹莉希和恩格斯走到了一起。他們一起生活了十六年,莉希對丈夫的愛和關心是使恩格斯毫無顧慮地投入事業的一大動力,也是他晚年唯一的感情寄托。
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偉大捍衛者,與他們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19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是馬克思集中研究經濟學理論的時期,也是馬克思的經濟狀況最為糟糕的時期。恩格斯以無私的奉獻精神長期為馬克思一家提供經濟支援,才使馬克思集中精力完成了《資本論》的創作。正如列寧所說:“如果不是恩格斯犧牲自己而不斷給予資助,馬克思不但無法寫成《資本論》,而且勢必會死于貧困”[7]417。除了經濟支援外,恩格斯對馬克思一家也十分關心,他把馬克思一家的大小事情都當做是自己的家事來處理,而馬克思一家也早已把恩格斯當做自己家庭的一員。
恩格斯不僅在生活上給予馬克思一家經濟支援和熱情關懷,在工作上也密切配合著馬克思。馬克思在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系的過程中,每當遇到重大或者復雜的問題總是預先和恩格斯商量,以取得一致的意見。《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之前,恩格斯先后匿名為德國資產階級各個派別的報紙撰寫了九篇風格迥異的書評,從不同方面向讀者介紹了該書的內容和它的社會主義傾向,使《資本論》在出版后迅速傳播。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卷和第三卷。遺憾的是,恩格斯還沒來得及整理完最后一卷就與世長辭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深厚友誼,不僅源于對對方才智的欽慕,更是源于他們共同的信仰和理想。列寧在評價兩位革命導師之間的偉大友誼時說道:“古老傳說中有各種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這兩位學者和戰士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8]95。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革命友誼,讓他們緊密合作,共同開創了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
參考文獻:
[1]保爾·拉法格.回憶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