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在治理國家時就非常重視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努力探索和總結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體系。“以德治國”戰略是我們黨經歷了幾十年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以德治國”戰略探索歷程啟示我們“以德治國”關鍵要加強“以德治官”;搞好道德建設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道德原則建設必須要跟上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以德治國;思想道德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043-02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建立以來,在治理國家時就非常重視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努力探索和總結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體系,“以德治國”戰略的提出正是對我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
一、“以德治國”思想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臨種種困難和封鎖,我黨都很注重黨員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中國革命時期的道德建設就是以德治國思想的初步探索,主要施行以德治黨和聯系群眾相結合戰略。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古田會議決議突出了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抗日戰爭時期,為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加強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1942年我黨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延安整風運動。我們黨還領導延安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毛澤東說:“大生產運動不僅改善了軍民關系,增強了勞動觀念,還培育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毛澤東還寫了一些文章來弘揚無私奉獻、精益求精、不怕犧牲和堅忍不拔的精神。1945年七大通過的黨章寫道:“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解放戰爭時期,針對作風和組織問題,1947年冬至1948年春,各解放區結合土地改革運動開展了第一次普遍的整黨運動。經過整黨,既純潔了黨的組織,又密切了黨群關系,從而有力地保證和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開展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隨著我黨在局部地區掌權之后,一些干部出現了腐敗苗頭,中央開始反腐倡廉建設。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要警惕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
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沒有條件取得足夠的治國經驗和提出完整的治國方案,但是,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管理和發展卻大大優越于國民黨統治地區,其中德治的功勞是巨大的。
二、“以德治國”思想的初步形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為了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順利進行,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法律建設,同時也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觀與我國的道德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德治理論,一是強調思想和政治是統帥,是靈魂;二是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以德治國的基本原則;三是重視以德建黨和以德治政相結合。
毛澤東明確指出:“思想和政治是統帥,是靈魂。只要我們工作一放松,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在七大的黨章總綱中寫道:“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1]1094-10951950年和1951—1954年開展了兩次整風運動,主要針對干部的作風問題和基層組織整頓問題,對順利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了積極作用。鄧小平在八大上對關于在全體共產黨員中加強共產主義道德建設作了說明,并將此新的內容寫入了新的黨章,這在我們黨的建設和發展史上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的事件。但是,黨的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和方針未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實行,社會主義建設和共產主義道德建設都受到了重創,最后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
毛澤東提出一系列以德治國閃光的理論原則,但建設中卻忽視了民主法制這種客觀規律的制約機制。這個時期我黨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和弊端,但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既為后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也為以后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三、“以德治國”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這階段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總結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以德治國理論。主要體現:一是確立了以德治國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是在實踐中確立適應社會各階層和各領域需要的思想道德理念和規范。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強調一切都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治國策略上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在強調精神文明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的時候,一再強調要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138。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一文明確指出:“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同年底在《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中,鄧小平同志強調“要教育全黨同志發揚公正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367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決議》在我黨歷史上第一次較全面地論述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和要求,此后,全國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具體內容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第三代領導集體同樣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的作用并且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提高,思想道德建設的內涵、要求及措施越來越明確和完善。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各行各業都要重視職業道德建設”、“加強社會公德教育”。[3]31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增加了“家庭倫理道德”的要求[3]1506。1996年10月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認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決議》在我們黨建設的歷史上初步形成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體系。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時的講話提出,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須雙管齊下,6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統一發揮作用。[4]139
四、“以德治國”思想的升華——作為治理國家的一個基本方略
進人新世紀,我們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都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企圖用資產階級政治觀點、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影響和分化我們。我國整個社會都處于轉型期,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容易引起違法亂紀行為,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加之,法制和監督機制不完備等情況,同時,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東西,時刻影響著人們,這些問題的解決,道德就有了法律無法替代的作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應該把思想道德建設上升到一個高度——成為治理國家的一個戰略。
2001年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黨的十六大把“以德治國”寫入大會報告,并載入了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7月1日的講話中,又一次明確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列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它視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之一[5]10。
“以德治國”戰略是我們黨經歷了幾十年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出來的,是我們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結晶。
五、“以德治國”戰略的探索歷程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以德治官”是“以德治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探索歷程啟示我們“以德治國”關鍵要從嚴治黨,抓好黨思想道德建設,這是黨的建設和以德治國的首要任務,同時,“以德治國”是通過黨的領導、通過廣大黨員干部的努力來實現的,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道德面貌,直接影響黨自身的政治權威和執政能力,所以,“以德治國”的重點要“以德治黨”,而干部是黨和人民的代表,干部代表黨和國家行使職權人民賦予的權力,“以德治官”是重中之重。干部道德水平是衡量社會道德風尚的主要指標,一個社會的風氣的好壞,關鍵在于這個社會的領導階層提倡什么道德奉行什么道德。官德是代表上層建筑的道德風尚,領導著整個社會道德風氣,這個風尚的好壞可以影響國家的興衰。
(二)良好社會環境是搞好道德建設的條件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設,動亂敗壞的社會環境阻礙道德建設。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動亂,影響了社會的上層建筑,阻礙了思想道德建設。
人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舒適和優雅的環境能創造良好的環境基礎,使在其生活中的人們心情愉悅,效率倍增,道德高尚。相反,敗壞的環境讓人們心情煩躁,使人們工作效率地下,難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所以,搞好道德建設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道德原則建設必須要跟上時代的發展
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主觀要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那么思想道德建設一定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實際情況,突出適合這個時代特征的道德原則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出現新的局面和一些新的問題,必然要求我們具備與此相符合的思想道德理念和衡量標準。在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模式成為人們的經濟生活的主導,個人主義和功利化現象盛行,我們要突出集體主義的地位,大力倡導集體主義感,來弱化和約束個人主義現象。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論聯合政府[C]//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羅國杰,夏偉東.以德治國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