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以生活世界理論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引導人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形態。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狀,剖析進行生活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進而從生活化視角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新思路,以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活化;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006-02
理論教育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而產生,馬克思主義隨著理論教育的進行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傳播的基礎上發揮指導社會實踐的作用,社會實踐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和理論教育的發展。理論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內容,以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為目的,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理論教育的戰略地位[1]。然而,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著政治化、模式化、灌輸式的施教方式,要徹底轉變這種舊的教育觀念,解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性底下的問題,必須從“生活世界”出發,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活化,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當下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實訴求。
一、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狀分析
實效性是指人們在從事一定的活動時,目標的實際達成程度。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實效性是指馬克思主義的有關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通過傳授是否內化為受教育者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個人成為符合社會需要或要求的個體。從受教育者角度來看,實效性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受教育者自身的實際生活所起到的指導作用的達成程度。無論是從教育者還是從受教育者的實效性來說,其實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是統一的[2]。目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面臨實效性不高的問題。在教育過程中,仍然采用一種單一封閉的教育目標模式,生活化因素缺失。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封閉的教育模式,束縛了思想的創新,也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的生命力不斷削弱,其在思想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樣得到一定的挑戰。因此,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應帶認真研究當前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注入生活化的元素,注重差異化的特點,才能夠強化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作用,真正提高教育的時效性,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功能得以真正實現。
此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體,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者,是被動的信息傳遞工具;而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客體,處于接受信息的位置,被動接受教育者模式化的教育內容。在教育過程中,這種主客體關系的僵硬定位,也使得教育體系中的人失去了對生活的批判和思考。“對文化的自覺實際上就是對生活的自覺,具有文化批判精神實際上是通過對現存文化的反思,實現對人類今天缺陷的超越和美好生活的創造”[3]。這種僵硬的關系定位,恰恰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客體雙方失去了對社會以及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積極性,充分調動雙方的主觀能動性,真正的用“生活化”的觀點和看法去看待問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斷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雙重價值目標。
二、生活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活化是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主導地位的重要手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經濟體制也已經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當代中國是發展中的中國、是開放的中國,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我們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方法手段,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但是,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西方社會的一些不適合我國社會發展的思想也隨之而來,甚至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企圖打著“自由”、“平等”的旗號,通過其經濟和思想主張來實現其“和平演變”的圖謀,動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活化成為時代的訴求,只有將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去,將現今我們面臨的問題用生活化的視角進行分析,將馬克思主義的主張觀點加以宣傳,才能夠更好的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障。
2.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活化是促進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得到繼承和發揚,必須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出中國特色、具有中國的特點,扎根于我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中,才能夠不斷發揮其強大的指導作用。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我國的老一輩資產階級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大眾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他們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消化吸收和借鑒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主張,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讓馬克思主義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所接受,進而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這就要求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中國實際,注重時代精神,注重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用生活化的眼光,認識世界,認識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3.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生活化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必然訴求
應該看到,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人們容易陷入到個人利益當中,誤入個人主義的歧途,從而忽略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置之不顧。人們這種走向物質化和功利化的趨勢,嚴重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說,“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原生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為社會力量,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當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只有到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4]。因此,生活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是要把抽象的意識形態,轉變為對現實生活的批判與反思,幫助和指導人們處理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關系,從而提升人的生活境界,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對現實生活的審視中和引導中展示馬克思主義的魅力,得到教育對象的認可,被教育對象所接受,從而提高國民素質,堅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三、用生活化的方法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改革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的不斷提高,促進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新發展,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必須將生活化的觀點引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來,用生活化的方法改革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樹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比較理性化、制度化,缺乏對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關懷,理性至上的教育方式干預了受教育者的自由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試圖將教育觀念從感性、直觀發展成為理性觀念,通過理性觀念指導給受教育者啟迪。然而,過于理性化和制度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樣會變成一種操縱和束縛的力量,反而會使受教育者的思維受到限制,使受教育者不夠重視理論教育的內容,對教育內容不加思考地接受,從而成為被動接受僵化的教育內容的工具。因此應該樹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使其所傳播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既具有理論導向的價值,又能夠反映人的現實生活追求,通過生活實踐體現其價值導向,更好地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2.采用生活化方式帶動教育對象能動性地發揮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重視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過于理性的教育方式,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成為簡單的生產加工,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抽象化,受教育者成為被塑造的產品,進而導致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缺失。因此應當從受教育者現實生活需要出發,注重強調其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只有深入到現實生活中,聯系其生活實際,真正解決他們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困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才能最終得以實現教育的實效性的提高。因此,只有運用生活化的方式,變革教育方式,改進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3.立足現實生活,改進教育內容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應當立足現實、貼近生活,是克服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空洞、枯燥的必然要求。脫離生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教育內容的理想化,二是教育內容的知識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喜歡向受教育者傳授一些空洞無物的大道理,脫離了現實的生活基礎,脫離個體的實際生活經驗,使得受教育者難以理解其中的真諦,在生活中更是難以踐行。同樣,僵化的知識的灌輸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成為一個充滿枯燥理論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與生活無緣的。于是,傳統的理論教育過程忽視了內容的思想性,進而,知識也就很難轉化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從生活出發、貼近社會實際已經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貼近生活的教育內容可以保證教育內容的鮮活性和可接受性。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新的社會生活領域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我們用生活化的方法來改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教育內容進行與時俱進地拓展,對老的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新的發展。來自生活的教育內容能夠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探討并構建“生活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方式,是順應新形勢的要求而作出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生活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沖破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長期忽略生活世界、過度關注理論傳授的局限。讓理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并充分調動受教育主體的能動作用,在實現教育實效性不斷提高的同時,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從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達到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完美統一。
參考文獻:
[1]胡子克,龐仁芝,黃書進,王立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劉文明.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性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報,2009.
[3][德]于爾根·哈貝馬斯.曹衛東,等,譯.后形而上學思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