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德育應對休閑文化的影響力給予充分觀照。德育目的的調適應與學生休閑生活的展開相統一。德育模式的改變應注重在休閑生活中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德育資源的整合開發應充分發揮休閑文化的整合器功能。德育學科的發展應盡早形成新的分支——休閑德育學。
關鍵詞:休閑文化;高校德育;影響;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156-03
在普遍有閑的社會,休閑文化對人生存和發展的影響日益深入,高校德育應該關注和正視來自休閑文化的影響力。“休閑文化是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的范疇,指的是人在進行休閑時,為不斷滿足自身的多方面需要而處于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生命狀態和生活方式”[1]。休閑文化對人的教化作用有其獨特之處,它往往在使人們感官和身心愉悅的同時,激發人的情感體驗,使人的生命內涵和精神創造力得到充實和發展。休閑文化作為現代德育教育的載體,可以很好地促進德育工作從認知性德育發展到情感性德育,增強德育教育的感染性、彌散性、激勵性和動力性功能。人們在休閑中的情感體驗往往是最深刻的,因為他們處于一種擺脫“必需后”的身心自由狀態,對人的本真會有強烈的訴求和感悟。休閑文化有喜聞樂見,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特點,將德育寓于其中,對于拓寬高校德育空間,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德育目的觀的調適問題
休閑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高校大學生也不例外。因此,生活德育的觀點在高校德育中應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德育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德育目的的設定、效果的評價都應圍繞這一核心。我們所倡導的德育目的應該是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體驗、追求生活的內在價值,其中包含著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辯證統一。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對此并沒有給予充分理解。我國傳統的德育目的過于側重整體主義,它在培養人的歷史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方面,在培養人的整體意識和群體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個人生活,以至于個人生活只具有了外在的價值,個人只是歷史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工具,個人生活自身不具有獨立的價值和意義。事實上,生活是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統一,是建立在個人自由發展基礎之上的統一。德育目的也應如此,它首先應建立在對個人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的肯定這個基礎之上,關注個人生活的提升和個體精神的發展,以充分實現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統一。
普遍有閑的社會,遵循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高校德育目的尤其要源于生活、關注現實生活。高校德育的基點應在于“熱愛生活”,應重點關注學生健康積極的生活情感的培養。德育中情感目標的設定近年來已得到了初步論證,肯定了情感在個體道德形成中具有的特殊地位,主張應把人的情感發展納入德育目標的建構。這己在學術界形成基本共識。這對我國德育目的的完善是有建設意義的。例如,愛祖國不是空洞的,真正的愛國之情必然牽涉個人的生活世界,是源自個人生活世界的內在情感積累,是個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不是因為祖國本身可愛就會自然地產生祖國之愛,也不是因為你是祖國之子你就得無條件地去愛祖國,而是因為祖國與個人生活世界發生了“有意義的牽涉”,個人在此意義牽涉中內在地發生祖國之愛。只要這種牽涉永在,則個人對祖國的愛便永不消失。所以德育的關鍵就在于把外在的目的轉化為內在的目的,即與個人生活世界的意義相牽涉的目的。
在普遍有閑的社會,尊重個性的發展,高校德育目的還應重視學生自主理性的培養。自主理性的培養應立足于生活,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不偽飾,不夸張,讓學生對現實生活形成客觀的認識。在實際操作中,宜通過休閑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道德沖突中勇于嘗試做出自己的選擇。鼓勵學生積極地、創造性地參與社會生活,在實際活動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終培養他們理智的道德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的自主選擇能力。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對規范本身的質疑,比如對由規范沖突所造成的道德困境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對規范的背景及其價值取向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有效避免對規范的僵化理解進而認為掌握規范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道德問題的情況。我們要通過休閑教育使學生形成這樣的觀念:規范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的又充滿了矛盾和沖突的系統。
總之,現代高校的德育目的,不僅體現為關注和引導大學生個人的當下生活,就其主旨而言,更要注重讓學生認識、體驗和追求生活的內在價值。這一目的的根基在于熱愛生活。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厭倦現實生活,感到生活索然無味的人,會有什么道德修養。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體驗、去追求生活所帶來的快樂,并通過自己的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生活領域的拓展獲得對生活的真正樂趣。休閑文化受關注度的提升及其良性發展將在這方面大有所作為。因為,最完美的感覺就是那種處于良好狀況的、指向自身最好對象的感覺。休閑快樂使現實活動變得完美,使生活變得更美滿,使人們樂于去追求它。高校德育應時刻指向當下的學生個人生活,引導個人生活的展開與充盈,積極影響個人當下的生存狀態,使德育過程成為充實飽滿、快樂充溢的過程。因此,德育目的的設定要與學生個人生活的展開相統一,個人不僅要踐行某種德性,實現對外部世界的作用與把握,更要獲得生活的完滿和對生活內在價值的真實體驗。
二、德育模式的改變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德育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其模式仍然具有凝重的傳統特征。德育的實施仍然主要封閉在校園之中、課堂之中,在專門的時間里,由專門的機構和專門的人員,把活生生的道德實踐轉換成規定性的道德規范知識并通過講演送給學生。學校德育主要的依據是書本,而傳統的教材主要教科學世界的東西,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東西顯得能力極其有限,而道德主要是在現實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主要在書本。作為學科教育重要補充的課外活動,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存在較大的距離。德育在某種程度上被從人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中抽離了。如此一來,“體驗者”和“引導者”的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和富有個性的生活感受就喪失了根本的源頭。把理性作為唯一判斷尺度的道德理性世界,忽視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界中道德的豐富性、生成性,其結果必然使道德教育的目標成為外求的,它要把人變成不是他自己的東西即馬克思所批判的“異化的人”,于是道德教育自身逐漸衍化為一種機械的單調的道德知識傳授和行為訓練活動。現代的德育模式應當是一個全員互動的參與模式。在高校,參與的德育模式,就是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德育上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滿足學生德育的多樣性要求。“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和千差萬別的社會現象,不可避免地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問題、不同場合產生思想、道德、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政治思想困惑、人際關系糾紛、課程、職業選擇、婚姻戀愛矛盾、心理沖突障礙等,當這些問題學生難以自我解決時,他們就會主動尋求幫助。高校應當適應學分制的實施和后勤社會化的發展,逐步在學生德育部門建立有關以上內容的咨詢服務機構,讓學生主動求教,由有經驗的教師進行個別和集體輔導,同學生一起研討,這是引導學生參與主動性,增強德育針對性,滿足學生多樣性需要的有效方式,也是對德育制度模式的重要補充”[2]。寓德育于大學生的休閑生活中,能更好地實現德育過程的互動參與。學生在休閑中將自己浸潤在德育融融、沁人心脾的校園文化中,主體意識充分張揚、個體潛能充分發揮,自覺認同進而摯愛這種校園文化,不僅將其命運系于這種文化的興衰,而且由此而衍生出異常理性和真摯的愛國情、民族情、故園情、骨肉情、親友情等人類情感。
三、德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問題
人是文化著的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各種先進文化要素互動的結果。高等教育要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就必優化整合各種文化資源。然而,“審視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無論是單項教育還是整體教育,都存在著系統性不強和綜合化程度不高的傾向,有待深化改革,推進發展”[3]。德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生命線”的作用,要切實發揮它的作用,高校必須優化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形成良性的資源開發與利用。高校歷來是整合文化的殿堂,是先進文化的生長點。它不僅要選擇、適應與傳承既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對文化進行整合、創新,引領文化的再生產。這種再生產的過程,應當是高校先進的德育文化理念、得天獨厚的德育文化能力的惠澤與彰顯過程,是在師生之間、校園生活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之間、主觀與客觀之間的互動中實現的。
“隨著現代社會環境作用的強化,思想道德的顯性教育、正規教育面臨著挑戰,思想道德的直接教育受到時間和現代活動方式的制約,其教育效果有限。為了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改革顯性教育、直接教育之外,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適應現代社會環境的需要,發展隱性教育、間接教育。如利用現代傳播手段,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把思想道德的內容和要求滲透于業務學習、工作之中,形成普遍的育德氛圍;使人文精神在單位物質文化中蘊含并體現,產生潛移默化的人文影響;適當組織、引導休閑生活,增強人們的相互溝通與感染力等等。”[4]隨著閑暇時間的增多,大學生的休閑生活逐步成為隱性資源滲透的主場。當然,顯性資源也必須切入學生的休閑生活發力,盡可能改變外在的甚至是強加的方式,盡可能地以隱性資源的面貌出現,只有這樣才可能提高它的利用率。在這里,德育對休閑文化的觀照事實上使休閑文化成了德育資源的整合器,顯性和隱性資源在大學生因休閑而具有的主體體驗中融成合力,內化為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說,德育對休閑文化的觀照能使高校德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休閑文化可以整合教育資源,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發揮休閑文化的整合器功能。休閑文化既可以優化整合高校自身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等資源,還可以有效整合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資源,以此構建良好的育人時空。休閑文化所創建的育人時空,能較好地平和主體情緒逆反而深入心里,使學生以主體平等的角色置身于其中,感悟并自主地接受它的感染,產生內心共鳴,進而內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質。
四、德育學科的發展問題
德育與生活是德育學科中一對重要的范疇,德育學科要尋求自己的發展,就必然對生活世界進行關注。從發展的角度看,“德育學科是在與人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德育活動中產生的,生活和實踐使它獲得發展的基礎和力量源泉,它的發展的可能性和生活的可能性一樣無限豐富”[5]。簡而言之,生活世界是一個人化的自然,在這個世界中,人的價值和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人作為生活世界的主體,不僅從中滿足自己的肉體與精神的需要,而且還以自身特有的創造活動去建立新型的、更符合人性的需要。德育理論研究只有走進生活世界,才能貼近人的發展需要,成為促進人的發展的價值所在。“在新的形勢下,德育學科還要有新的發展,而新的發展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相一致:第一,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相統一的發展趨勢。德育學科的分化,如前所述,就是向各個不同領域的深入,揭示德育在各個領域的具體規律,形成德育的分支學科……德育學科分化和綜合是統一于德育學科發展過程之中的,分化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化,分化與綜合的發展,推動德育向縱深領域拓展,促進德育學科的豐富和完善。”[6]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工作倫理正悄然向休閑倫理轉變。高校德育的學科發展也要注重對休閑倫理的發展研究,深入把握社會的、高校的休閑規律,把握休閑文化的本質,在休閑文化發展與德育實踐交融中不斷進行德育理論的創新,盡早形成德育學科的新分支——休閑德育學。
參考文獻:
[1]梁修杰.休閑文化德育提升初探[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4).
[2][3]鄭永廷.高校德育改革與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增刊.
[4]鄭永廷.論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環境的優化與開發[J].淮南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1).
[5]孫峰.德育學科研究發展的困境與生機[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6]鄭永廷.論高校德育改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3).
Further Discussions on Mor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sual Culture
LIANG Xiu-ji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China)
Abstrac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nfluences of casual culture on mor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The new o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go match with the casual life of the students. The new ways of carrying ou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students.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casu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deal with the new subject——casu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asu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influence,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