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發布“十六號”文件,對輔導員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更進一步闡釋,其定位也賦予新的含義,進一步明確了輔導員是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職教師,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心靈導師和生活導師,而不是學生“保姆”的角色。因此,在此新形勢下,重新定義輔導員的定位顯得尤為重要,也是高校輔導員走上“專職化”道路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輔導員定位;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200-03
教育部2006年《普通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1]。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的定位應該跟著時代的步伐發生變化,不再是“全職保姆、高級保姆”,而應該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心靈導師和生活導師。
一、高校輔導員定位的現狀與分析
(一)高校輔導員工作和機制未能滿足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輔導員的工作機制是不完善,權責是不清晰的,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政策出臺,但是還沒有形成正規化、職業化的措施和體制。其次是沒有全面規劃和建設的方案和措施,專業建設中相關問題的研究也沒有載體和平臺,深陷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很少輔導員能抽出時間進行研究性工作,就算有成果不突出[2]。因此對輔導員個人而言,發展前景是不明朗的,雖然國家出臺了政策,但事實上既是行政又是教師的身份,落實到現實中變成非行政非教師的身份,讓輔導員的地位很邊緣化,很尷尬,感到迷茫,感到失望,沒有出路,沒有拼搏的方向。這使得輔導員隊伍相對的不穩定性,對從事的工作缺乏長遠考慮,有后顧之憂,甚至隊伍里出現“干輔導員沒有什么出息”諸如此類的想法,甚至某些高層領導人也是這樣的想法。網絡上曾有人如此歸納輔導員的發展路徑:輔導員—行政人員/進入教師隊伍—進入中層,由此可以看出,輔導員之職完全是作為一個臨時跳板類型的職位,最終要么走行政,要么轉職進入教師隊伍。因此對高校輔導員之職,需要轉換觀念,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能帶來希望的機制來穩定隊伍。
(二)對輔導員定位認識不足
由于過去對輔導員的一些有失偏頗定位,導致了對輔導員的認識不足。事實上,根據現在輔導員的工作內容來看,高校各職能部門凡涉及學生的事情,都要輔導員去協調落實,輔導員的工作時間絕大部分是處理諸如此類學生的日常工作,事無大小,幾乎所有涉及學生的工作和任務都時時刻刻壓在輔導員身上,因此日常事務的繁多,使得輔導員沒有足夠的精力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最終輔導員的工作沉陷于繁雜的所謂的常態工作,輔導員工作變得泛化,正因此使輔導員疲于奔命,有時不得不采取完成任務式的應付方法。平時他們“大包大攬”,不僅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紀律檢查、宿舍衛生檢查、綜合測評后的獎懲實施、發生事故的調查處理、組織各類活動、學習管理、就業指導,還要承擔課程教學工作或其他行政事務等等,一個人的時間是一定的,精力是有限的,當耗盡時間和精力去應付“常態工作”之后,花在研究學生思想、學生工作規律、學生工作經驗教訓、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思想動態等本應該為輔導員最重要的本職工作上面的時間和精力就很少了。如此工作性質很難讓輔導員建立起歸屬感和成就感,最終“干輔導員沒什么意思”這一觀點得到強化。因此,如果不對輔導員職位重新認識,不致力于正規化輔導員職能,完善機制,這種現象是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三)輔導員本身的知識和素養尚待改善和提升
作為一個輔導員需要非常全面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這兩點是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從目前輔導員隊伍看,僅是某一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雖然而上崗后學校會組織參加相關培訓,但是比起工作的需要還是遠遠不夠。比如面對學生關注的熱點、遇到的難點、存在的困惑,難以從理論的高度加以分析和引導。
(四)輔導員地位“低微”
高校,尤其是獨立院校各項工作都是圍繞服務學生開展的,輔導員在學生管理中處于最低層級,凡是有關學生的事情,最終都需要輔導員落實[3]。因此學校所有的職能部門都理所當然地把所有任務和責任分攤到輔導員身上。所有事情讓輔導員做,更是要對輔導員進行嚴格的考核,所謂的管理效果:學生的缺勤率,學生處分率,學生的畢業率,學生的就業率,學生的過級率、學生的評價都堆徹在輔導員考核表上。而讓輔導員備受壓力的是事無大小,一旦發生不好的事情或者意外,首先受到問責的就是輔導員。輔導員即使工作很努力,也難以避免所管理的成百上千學生不出意外,正是這種對未來不確定事故的憂慮引發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高校輔導員的定位
輔導員處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線,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優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輔導員的核心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學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參與和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因此輔導員的定位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輔導員是引導者。輔導員的作用,堅持黨的領導,推動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高校的貫徹落實;維護廣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保持學生隊伍的穩定。在日常的工作中,輔導員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準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有意識地引導。
2.輔導員是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是思想育人。輔導員是大學生踏入大學校門后接觸到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大學期間交往接觸最多的老師,其基本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教會學生課堂之外的知識,如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解答學生思想疑惑困擾,幫助學生自我成長、在我管理,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拓展等等。
3.輔導員是管理者。作為學生工作第一線管理者的輔導員,是學校中層以上領導的領導下,負責學生全面管理,包括入學教育、班級和宿舍管理、班風學風建設、評優評先、貧困生資助和管理、假期管理、就業工作、完成校、院、系領導布置的學生工作方面的其他任務等,此外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臨時新增的各類工作。總之,輔導員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載體,是學校規章制度的監督者和執行者,承擔著大量的日常行政和教學管理工作。
4.輔導員是疏導者。據調查資料顯示,有超過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日益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4]。也成為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點。輔導員是一個思想疏導者,應該具備掃除心理障礙、解決憂患與疑難、幫助擺脫心理困擾的能力,并幫助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這是高校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環節,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任務和工作內容。
5.輔導員是協調者。協助學生管理部門進行相關的教學輔導和服務工作;對已發生或存在隱患的事故,根據需要向領導層匯報,并協助院校各職能部門解決問題。
6.輔導員是保護者。輔導員是學生與學校溝通交流對話的主要橋梁,學生的訴求絕大部分需要通過輔導員向學校反映,因此輔導員應該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及時向學校領導層反映學生的訴求,維護學生的合法合理的利益和建議。
三、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對策
以前,學生輔導員被稱為“高級保姆”、“救火隊員”、“萬金油”,網上曾流行過如此一個公式:“輔導員=114+120+110”。言下之意是指輔導員管學生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工作多是事務性和繁雜型,扛著教師的“牌子”干著學生“保姆”的活兒[5]。只要有關學生的所有事情,輔導員都要面面俱到,宿舍矛盾、心理問題、生活疑慮、曠課、訴求、學習諸如此類,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保姆”。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手心上的寶貝,嬌生慣養,依賴性很大。舉個常見的例子:學生要求輔導員做一些非常具體的事物,原因很簡單:因為太陽大我怕曬,或者路很遠不想走,而輔導員往往因為這個責任那個責任的,只能親力親為去解決問題。為什么?很簡單,學生不在乎,出了事故輔導員要負責任,于是乎,面對問題時,輔導員比學生更緊張。大學生應該是一個有獨立思考,獨立管理的一群人,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如此依賴性強,難道學校不應該對其進行糾正?難道還應該凡事都“縱容”著學生?這樣的“行規”完全脫離的輔導員原本的定位,更達不到原本的育人的效果。因此,輔導員的正規化、專業化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不僅停留在理論上、學術上、文章上,而是實踐中進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出路明確化
高校輔導員應該單獨設立輔導員專業職稱。高曉鐘先生在《對高校輔導員職能的定位應趨向專業化》一文提到,輔導員工作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需要認真鉆研才能很好掌握,并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創造輔導員如同高校教師一樣,他們的勞動也是復雜和創造性的勞動,勞動成果更加難以用簡單的數量來衡量,具有個體性和社會性、延時性和遲效性,其勞動價值在于轉變學生思想,精心塑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學問和規律需要掌握。只有正確認識輔導員的勞動特點和價值真正把輔導員工作當成一門科學、上升為一門專業,把它建設成為一種獨立的職稱,在評審和晉升上的條件、方法上有別于其他職稱,才能真正理解、尊重輔導員的勞動[6]。筆者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它對穩定輔導員隊伍,吸引優秀人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也是能否改變輔導員現狀不足之處的關鍵因素。
(二)職責明朗化
高校各職能部門凡涉及學生的事情,都要輔導員去協調落實,事無巨細的任務都壓在輔導員肩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任務面前,輔導員對角色內的本職工作只能處于應付狀態。這樣導致了輔導員工作職責泛化,把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一些瑣事,對輔導員更為重要的本職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學生思想、學生工作規律、學生工作經驗教訓、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思想動態等,高學歷的輔導員變成了一個擺設。因此高校的管理部門應認真制定輔導員管理細則,明確輔導員的職能和其他部門的職能,進行各部門職能的明確分工,避免有關學生的事情都攤派給輔導員處理,真正使輔導員減負有據可依。只有這樣,才能使輔導員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輔導員有時間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才能使學生工作常做常新。
(三)考核合理化
建立合理的輔導員工作考評制度。輔導員工作內容龐大繁雜,具有特殊性,不像其他的工作可以通過具體的量化指標考核評比,如教學工作可以通過工作量、教案、課時、教學督導聽課等等進行評比;也不像科研工作的好壞可以通過成果的多少、論文發表級別的高低和數量來衡量。輔導員的工作牽扯到的部門較多,很多工作根本無法用硬指標進行衡量,尤其是學生的思想工作,但有些領導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彈性較大,只有給予具體的指標和任務,才能便于考核。因此,很多高校都出現了強調行政工作而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狀況。許多輔導員做了很多踏踏實實地工作,但工作業績無法用現有考核機制中的指標去體現。因此,在輔導員的職務晉升時,領導更多考慮的是人為因素和一些量化的指標而忽略了對思想工作績效的評價[7]。如何有效地將監督評價機制與相關的激勵導向機制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效的獎懲激勵體系,是穩定輔導員隊伍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一,職責要明朗化,職責不清就會導致輔導員工作泛化,最終輔導員工作、定位處于一個邊緣化、弱化的地位,打擊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第二,考核細則合理化,雖然輔導員全面負責學生的管理工作,但是將畢業率、就業率都歸結給輔導員是否合理?現實中,不可否認專業的不同市場的需求不同,學生就業情況也會截然不同,如果某位輔導員帶的學生所在專業是冷門專業,那是不是要歸結為他太倒霉了?學生能否正常畢業、就業情況如何,不是輔導員一個人能承擔得起責任,也不應該全部有輔導員去承擔,它關系到社會需求、學校師資力量、學生素質、學校知名度、學校學風氛圍等等。第三,建立于評價機制相結合的激勵機制。
(四)工作程序化
制定一本輔導員工作手冊。將輔導員各項工作進行歸納、整理,特別是諸多事務性工作進行分類,并落實成簡明易懂、可操作性強的文本材料。如關于學生宿舍調整的工作流程;特殊時期出現的臨時性工作,例如疾病防控等,記錄相應的工作方法,應急事故措施等等。通過將工作程序的手冊化處理,工作變得條理性、可預防性、提前性,能夠高效地、高質地、合理地解決問題,從而方便輔導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脫身”。
(五)培訓專業化
現在輔導員不是沒有培訓,但是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計劃性。時有時無,全由領導層拍案決定。應該建立一個輔導員培訓中心/部門,全面負責輔導員的培訓工作,專門負責輔導員隊伍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的系統培訓,制定有計劃性的、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培訓方案。使輔導員掌握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成立類似“學生工作研究中心”的研究機構,通過定期舉行專業研討會,設立專業研究基金,鼓勵專業課題立項,為輔導員開展科研工作搭建平臺,增強輔導員參與理論研究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總之,要以專業的培訓機構和研究機構為載體,以規范化、科學化的考評體系為手段,大膽實施輔導員隊伍人才培養工程,建設一支高水平輔導員隊伍。鼓勵他們報考思想政治專業的研究生,鼓勵他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專家,為他們成為未來專家創造條件;有條件的學校可把輔導員選送到國外進修學習,培養更高層次的管理人才。
小結
總之,輔導員是在高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崗位,是穩定校園,構建和諧校園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方針政策、學校的校規制度在校園中落實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護航者,是大學生人生導師、引導者。輔導員應該走上正規化、朝陽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輔導員應該是融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思想工作者及社會工作者等多種角色于一身的高素質學生工作專家,是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率,是提高創新能力的向導,是指點迷津維護身心健康的師長。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9.(1)
[2]賈文武.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6(3):61-62.
[3]張志剛等.獨立學院學生輔導員現狀調查與分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8):182-183,181.
[4]邱曉玫.新時期高校輔導員職能定位與工作藝術探索[J].價值工程,2010,29(28):182-183.
[5]易紅英.做“導師”不做“保姆”——試探新形勢下高校學生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工作藝術[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6):111-112.
[6]高曉鐘.對高校輔導員職能的定位應趨向專業化[J].職業時空,2005,(20):22-23.
[7]郭軍洋,朱利群.對高校輔導員職能定位問題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0,(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