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中的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與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與綱領政策構建成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制定民族法規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所追求的目標。在新世紀、新時期,需要認真重溫、學習貫徹黨和國家關于在各民族學生中大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精神。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指導,從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加強民族團結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觀;學校;民族團結教育
中圖分類號:A7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017-02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民族團結的含義
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中的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與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與綱領政策構建成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制定民族法規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包括:第一,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并且民族的發展是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的。第二,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內部包含著不同的階級,存在有階級斗爭,所以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往往同階級問題聯系在一起,剝削階級總是將這樣那樣的民族問題打上階級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在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民族問題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把民族問題的實質歸結為階級問題,那就只能嚴重脫離以至傷害少數民族群眾,不但不可能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反而會給敵對勢力幫忙。第三,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社會總問題解決進程中,才能得到解決。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各民族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每個民族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歷史、文化的創造者,各民族應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全世界各民族的無產階級應堅持國際主義的原則,同一切被壓迫民族實行不分國界和民族的親密聯合,共同進行斗爭,推翻實行民族剝削和壓迫的反動統治階級。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所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幾方面的含義: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2)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二、充分認識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
胡錦濤總書記考察新疆“8·25”講話明確指出:“加強各民族團結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要“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正確認識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多年來,根據新疆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積累的種種經驗,要在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地區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必須教育各族干部群眾充分認識黨的根本利益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堅持各民族間的平等團結,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新疆和平解放6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各族干部群眾,是新疆不斷加強和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引導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思想保證。
近年來,在民族團結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一些消極因素對教育工作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境內外“三股勢力”像一顆毒瘤逆歷史潮流而動,始終把學校作為其滲透的重點,把爭奪下一代作為其積蓄力量、與我進行長期較量的一個戰略性步驟,千方百計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分裂宣傳和宗教滲透,尋找一切機會制造事端,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形成了巨大的潛在危險和現實危害。新疆烏魯木齊“7·5”事件就集中暴露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反思。
維護國家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必須要以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責任感,把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和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作為當前一項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認真落實國家、自治區、自治州關于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民族團結的有關精神,旗幟鮮明地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和無神論教育,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大力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嚴厲打擊和堅決抵御民族分裂主義和非法宗教活動對學校的滲透和破壞,夯實教育系統防范“三股勢力”滲透的基石,切實鞏固社會主義的教育陣地。
三、學校如何在馬克思民族觀的指導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一)充分體現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引領作用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領者。教師的政治思想修養,決定著學生的整體認識水平。各族教職工以身作則,帶頭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積極主動站在反分裂斗爭的第一線,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發揮主導作用,要有主動性,要加強自身政治素養和自我管理,牢固樹立為人師表、立德育人的思想,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關注他們的思想和安全,隨時掌握思想動態,幫助疏導思想癥結。澄清模糊認識,解除疑慮困惑,教育他們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不信謠、不傳謠、主動辟謠,不參加任何違法活動,自覺抵制“三股勢力”的煽動和蠱惑,自覺維護民族團結。
(二)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把“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這一重大課題始終擺在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首要位置,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在民族團結教育中,要把專題教育與課堂教育相結合,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加強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和法制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認清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事實,不斷增強作為中華兒女一員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斷增強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認清民族團結高于天,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的真實道理,不斷提高各族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穩定的思想覺悟和主動性、積極性,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
(三)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
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廣泛組織各族青少年開展主題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在對民族團結的抽象知識、概念、理論和政策進行系統學習的基礎上,要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形化,就必須依靠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民族團結的內容“活起來”、“立起來”。學校團組織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契機開展以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組織開展主題團隊活動、夏令營、紅色旅游、民漢師生結對子、民族知識講座,民族歌舞表演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增強青少年的主體認識,讓青少年在實踐中由知到行,知行合一,讓青少年在實踐中認識到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從而以實際行動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
要充分利用校報、板報、櫥窗等宣傳陣地,營造濃厚的民族團結教育氛圍;組織師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知識競賽、讀書征文及演講比賽,撰寫理論文章和心得體會;組織廣大師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主題班會、聯誼活動,增進民漢師生間的了解,促進各族師生文化、心理、情感的交融。從而達到“春夜喜雨、潤物無聲”的效果,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支持、互相諒解成為各族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加強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在當前這場政治斗爭考驗面前,廣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更加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和“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不動搖,更加努力地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疆教育事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等編.民族團結教育[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
[2]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編.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50題[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