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情感教育長期得不到家庭、學校和社會應有的重視,從而造成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上出現偏頗,進而發展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本文就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與情感教育的關系,以及情感教育的內涵、作用、和如何細化情感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情感教育;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細化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147-02
一、情感教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新時期,我們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第一,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經歷著巨大變化,從而使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們在思想上產生矛盾。他們一方面期望整個社會成為一個仁義禮智信的和諧世界。另一方面又認同競爭,期望創業,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對人對事往往帶有只重利益,不講誠信的傾向。
第二,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往往覺得自己是時代的寵兒。他們期望有最大限度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環境,但由于期望和現實之間有很大落差,他們覺得情感上受到了傷害。導致對周圍事物的失望情緒和不信任感增強。不知道什么是該相信的,什么是不該相信的。最后就憑感覺判斷是非、憑感覺做事。或者做事前根本不判斷是非,想做就做。有的甚至抱著報復心理,明知道是錯的也要去做。
第三,網絡時代使大學生能夠更快捷地獲取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識。但網絡信息傳遞極快的特點,使大學生本就不太穩定的心態,變得更加沖動、盲從。一些別有所圖的人常常會利用大學生的這一特點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終給大學生的身心都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傷害;有的學生把網絡作為發表言論、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場所,有的學生甚至把網上一時流行的語言作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還有的學生沉迷網絡,不愿再回到現實中來。其實大學生之所以對網絡情有獨鐘,筆者認為這正是情感缺失的一種表現。他們要從網絡世界中找到自己精神上缺少的那一部分。
第四,獨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加上每天圍著書本轉,使父母和孩子本身都長期忽視了情感方面的培養和教育。大部分大學生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進入大學以后,競爭環境更為激烈,一時的不適應容易導致情感天平出現傾斜,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的產生,大部分都與大學生的情感缺失有關:就像上面所說,有些學生稍有挫折就出現情感失衡,甚至產生心理問題;有些學生不知情感應如何宣泄,就到網絡中尋求安慰;甚至有的用報復的方式尋找心理平衡;還有的只重利益不講誠信,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其實卻違背了自己的初衷。這些問題,因其產生原因各不相同,因此看起來似乎彼此之間毫無聯系。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其實都源于學生自身過于脆弱。再進一步說,就是由于長期以來家庭、學校、社會忽視了對孩子情感方面的教育,導致現在大學生內心深處的某些方面情感過于強烈,而另外一些方面又有不足,所以稍稍受到外界刺激就會產生傾斜。
二、情感教育的意義及以往德育工作的弊端——忽視情感教育
如前所述,高校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思想道德問題,主要是因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長期忽視情感教育造成的。就像以前對于性教育,我們經歷了從回避到半遮半掩的提出,再到大張旗鼓的宣傳。凡事都有個過程,而情感教育還僅僅處在不被重視的階段,甚至可以說是未被認識。這與我國現行的道德教育實踐是分不開的。
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下:
一方面,在學校的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更多的是注重空洞的說教,而忽視了學生情感平衡的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從而阻礙了學生道德的養成。從小學到大學,思想政治課被看作學生“思維休息課”,思想政治課就是背條條框框,衡量標準就是“分數”,從而導致記在學生腦中的道德價值觀念,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論。實踐中,動輒“抓典型”,“樹榜樣”,大張旗鼓地以宣傳鼓動的方式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們不能否定,適當的示范引導是必要的,但是做的過了就會事與愿違。學生不但沒有真正受到教育,反而學會了敷衍和走形式。而學生希望得到情感滿足的愿望根本得不到重視,更無法得到滿足。這樣,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就忽視了教育對象個人情感方面能力的培養,即只有“教”而沒有“養”,無法使教育對象具備真正的“教養”。“養”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養成良好的情感行為習慣,就會使“習慣成自然”,使教育對象在日常社會生活中能夠自如地處理情感方面的問題。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重視情感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意識,重視學生個體內在的自我修養和覺悟,從而使其做到自覺、自得、自省,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諦。但這些都類似于軟約束,教育者沒有確切的標準尺度去把握、監督。因而也經常被忽視,甚至回避。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誤區。大學生道德意義的獲得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追溯到青少年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是他們道德意義獲得的最直接的來源,是整個教育鏈條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而家庭教育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孩子情感方面能力的培養。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卻導致不良結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即成為家庭教育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類型:“溺愛型”,“高壓型”,“放任型”,家風家德不正,家庭破裂,缺陷家庭等,這些都會產生負面作用。
對情感教育的長期忽視,阻礙了學生情感能力的正常發展,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情感缺失現象,最終演變為社會道德問題。對于已經進入大學的學生,他們情感方面的能力有的已經成型,而有的正在形成。因而作為一名在高校中從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老師而言,重視情感教育,并想方設法細化情感教育,給學生以正確引導,從而使其養成完善的情感能力,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如何細化情感教育——提升高職院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一)教師情感的對學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師生共同參加的雙向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情感的性質和特點將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馬克思有句名言:“用愛來交換愛”。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礎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每個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在教學環節還是在管理環節都要把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
首先,教師應該熱愛學生,即以情育情。“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寄予希望,學生在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從而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對老師的真知灼見和真誠友善,他們的理解也特別深刻,回應也更加熱烈。
其次,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情感修養。高校教師擔負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響人的重要任務,應以美好的心靈、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第三,教師應與學生保持密切的聯系和相當的共處時間。情感教育是通過情感交流實現的,情感交流是一個不間斷的互動過程,需要大量時間。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環節和課余活動結合實際與學生交流,避免空對空的談話和教條的說教。只要真誠地關心幫助學生,必然會產生師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重視美育的陶冶作用
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穩固的審美情操的教育實踐。美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歷來受到中外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的重視,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美育這一獨特的教育手段去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
(三)不斷思考,努力開辟大學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徑
首先要抓住各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機,結合大學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實踐,有效地開展情感教育。
其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培養學生良性的社會情感。活動是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模仿的有效途徑,通過活動既可以加深學生間的感情又給他們提供了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再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充滿關愛的社區,和諧穩定的校園都會促使大學生產生良性健康的情感。
另外,拓展情感教育的新途徑還可以從課程設置、教學改革、家校配合等方面考慮,真正做到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情感教育。
在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上,我們已經走了太多彎路。但如果現在能把情感教育真正重視起來,采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言傳身教。并用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細心、耐心、真心和不懈地堅持去對待我們可愛的學生。筆者相信,我們必然會在學生和自己的情感發展歷程中留下難忘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牟威.當代大學生情感特征及其教育方法[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
[2]閆麗華.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思索[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0).
[3]范美香.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情感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9,(01).
[4]任偉,李國良.論當代大學生的情感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