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論作為功能翻譯理論的主流,強調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翻譯策略必須根據翻譯目的來確定。根據該理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適時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盡量在譯文中再現源語文本的預期功能。
關鍵詞:翻譯功能論;目的論;策略選擇;譯文預期功能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211-02
引言
早在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Holmes 1988: 71-78)就主張,翻譯應分為三個分支:描述翻譯學(又稱為“翻譯描述”)、理論翻譯學(又稱為“翻譯理論”)、應用翻譯學。描述翻譯學的任務是“描述在我們身處的世界上出現的翻譯現象”,包括譯本的特點、譯本在目標文化環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翻譯的過程。理論翻譯學的任務是“利用描述翻譯學的研究成果,并結合相關學科提供的資料,總結出一些原則、理論和模式,以解釋和預測一切在翻譯范疇之內的現象”。應用翻譯學則包括翻譯教學、工具制作、政策研究、翻譯批評四個方面。在這三個分支中,描述翻譯學是另外兩個分支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開放的翻譯理論。這種翻譯理論的任務,用勒菲弗爾(Lefevere 1992: 101)的話來說,就是翻譯詩學不應有一系列的規范組成,而應該描述翻譯者可以采用而且已經采用過的一切可能的策略。如,直譯、意譯、等效翻譯、語義翻譯、傳意翻譯等等。可是,我們又根據什么來選擇翻譯策略呢? 德國功能派學者費米爾和諾德等提出的“目的論”(Skopostheory)是功能翻譯理論的主流,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指引。
一、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交際活動。該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萊斯(K.Reiss)、費米爾( H.J. Vermeer)、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譯文功能理論為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而“目的論”則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這個理論的中心思想是,行動皆有目的,行動者參照實際環境選擇一種他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以求達到預期目標;既然翻譯也是一種行動,所以譯者也會在翻譯目的的指引下,盡量考慮一切可能有關的因素,從而決定最合適的行動方式;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翻譯策略必須根據翻譯目的來確定。1971年萊斯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提出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翻譯批評的新模式,即從原文和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系來評價譯文,建立了功能派理論的雛形。她把文本類型、功能和翻譯方法聯系起來,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類型(text-type), 即“信息型”、“表達型”和“誘導型”。
她的學生費米爾( H.J. Vermeer)在行動理論(theory of action)的基礎上提出了翻譯的“目的論”(Skopostheory)這一功能學派的主體理論。費米爾明確指出,所有的翻譯都指向其預定的對象,因為翻譯其本身就是“為的語目的和的語環境中的的語對象創造出的語背景中的文本”。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翻譯方法。因此,費米爾(Vermeer 1989:185)指出,譯文并不是一定要“忠實”地模仿原文的;“‘忠實’于源文(無論對忠實的解釋或定義為何)只是可能的、合法的目的之一”。
德國功能學派的最后一為主導人物是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她強調譯文文本應貼近讀者,翻譯時譯者應該注意使用符合譯語文化觀念和習語語言結構模式的表達方式,對原文作必要的調整。她不僅對功能翻譯學派的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闡釋,而且還針對功能翻譯理論的不足提出了翻譯的“忠實原則”,并根據文本功能與翻譯目的的關系提出了“紀實翻譯”和“工具翻譯”兩大翻譯方法,進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譯理論體系。由此可見,功能派強調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交際活動, 把翻譯看做一種需考慮讀者和客戶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際活動,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是對等翻譯理論所強調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要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
二、翻譯策略的選擇
翻譯策略是譯者在翻譯工作開始之前,根據文本類型、文本功能及翻譯目地制定的工作方針。這里的工作方針指的就是翻譯策略。翻譯策略的選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僅從宏觀角度討論翻譯策略的選擇。從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來看,翻譯的委托方要求、翻譯的目的、文本讀者、譯文用途、文化差異、價值觀差異、審美取向等等都決定了翻譯標準的確定和翻譯策略的取舍。在英漢互譯中,譯者必須從作者、作品內容、讀者、作品背景、作品表達手段等各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然后轉換出能起類似原作交際作用的譯文,在正確傳達信息的前提下,使譯文具有可讀性,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根據行為理論的觀點,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特定目的。翻譯也是一種活動,也就是有目的的行動,所以譯者就應根據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翻譯不同類型的文本,應該運用不同的翻譯原則和方法,這是當代翻譯理論的核心。一般說來,翻譯可粗略地分為文學文本的翻譯和非文學文本的翻譯兩大類。就文學文本來講,采用哪一種翻譯方法,是歸化還是異化;選擇翻譯什么作品,是世界名著、大眾讀物、科普作品、時政性文章、學術著作還是科幻小說;譯者是受委托還是出于個人偏好翻譯作品;同一作品為什么會有多個不同版本的譯作,除了不同時代的社會意識形態的需求,是不是另有目的呢?翻譯這一復雜的社會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目的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例如,楊獻益、戴乃迭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兩個《紅樓夢》英譯本,引起了不少討論。許多論者關注的,是哪個譯本比較好的問題。嚴格來講,兩個譯本并沒有成敗或者優劣之分,只能說各有特色,各有各的用途和功能。譯者出于不同的翻譯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譯策略而已。再如張南峰先生的譯作《好的,首相》, 他在《中西譯學批評》一書中談到《好的,首相》的翻譯目的與翻譯策略的關系時指出,其翻譯目的有三:1)著重藝術等值,使譯文在目標系統中有可能被接受為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但通過雙關語來制造幽默,將與經典化文學的詩學不同;2)挑戰主流翻譯詩學;3)以外喻中。從翻譯策略上看,譯者在雙關語的翻譯上可以說是煞費苦心,譯文中使用8種翻譯策略,共有218個雙關語。張南峰先生除了使用雙關語之外,還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段,其目的就在于達到幽默的效果。因此,譯者從一開始作為文本生產者的角色,其翻譯策略的選擇已有了宏觀基礎。
提及非文學文本的翻譯應該屬于應用翻譯。應用翻譯是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傳遞效果的實用性翻譯,它的最大特點是實用性強,應用面廣,其范圍涵蓋當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大不同于強調藝術審美與文學欣賞的文學翻譯。不同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不一樣,翻譯的要求和標準也不一樣,例如商貿公文有商貿公文的規范和格式,廣告宣傳有廣告宣傳的形式和習慣,時政科技文章有時政科技文章的原則和要求,各自采取的翻譯策略自然不會一樣。應用翻譯大多數文本的策略導向基本以“歸化”為主流,以的語讀者為中心(TL reader-centered)。以翻譯目的論在對外宣傳資料翻譯中的運用為例,對外宣傳資料強調信息的突出性、召喚性和簡潔性。要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反應。翻譯目的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翻譯要求(translation brief)”指導整個翻譯過程,其宗旨要求譯者根據翻譯“翻譯要求”優先考慮譯文讀者的需要,以讀者效應為準則,符合譯文讀者的欣賞習慣。對外宣傳資料其目的性很強,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經貿發展為著眼點,所以,譯文強調對外宣傳文本中的推銷性和誘導性功能,使譯文信息更具有召喚性,那么,對于源文中夸夸其談的套語、口號語等非實質性信息進行刪節處理,構建新的譯文文本,使譯文在忠實于原文實質性信息的基礎上簡潔準確、通順流暢也是很自然的。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 1991:25)曾指出:“按照目標文化的準則來調整或者‘改寫’源文,是每個專業翻譯人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其實,偏離源文是翻譯的必然現象,分別只在于有的距離大,有的距離小,有的是自覺偏離,有的是不自覺偏離或者不那么自覺的偏離(張南峰2004:8)。
結語
翻譯功能派的目的論突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派視語言為靜態的研究模式,從翻譯過程的行為、參與者的角色、翻譯活動發生的背景來考察翻譯活動,強調譯者應根據譯文的預期功能來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試圖把翻譯從源語的奴役中解救出來,從譯入語的角度來闡釋翻譯,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讀者應該根據客戶或委托人的要求,結合翻譯的目的和譯語讀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源于文本信息的選擇、翻譯策略的運用以及譯文的表現形式。諾德強調;“具體翻譯要求的可行性取決于的語文化而不是源語文化環境,決定翻譯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受者,文本只有被接受者理解并且要讓他們理解才有意義”。當然功能派目的論的局限性也使他不能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綜合原則,任何一個文本也不可能只有一個功能,任何翻譯策略也不可能濫用,把握好一定的尺度,譯出好的作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參考文獻:
[1]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張南峰.中西譯學批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郭建中.漢英/英漢翻譯:理論與方法[J].上海翻譯,2005,(4).
[5]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7.
[6]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5.
[7]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Amsterdan, Jhon Benjamins, 1991.
Skopos Theory in Choo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 Yu-ting
(Xingjiang Polytechnical College, Urumqi,830091,China)
Abstract: The Skopos theory holds that the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al act determin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al purposes, proper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the sourc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