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暴力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具有主體的特定性,行為的隱蔽性,存在的普遍性,手段的多樣性,后果的嚴重性,時間的持久性的特點;而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衡,男權文化和夫權思想,社會的寬容與漠視,法律的缺失是家庭暴力產生的根源;提高公民的修養,建立社會救助網絡,制定防暴公共政策,完善有關干預家庭暴力的立法是合理的反家庭暴力的對策選擇。
關鍵詞:家庭暴力;現狀;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070-02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有無數的家庭組成,家庭暴力作為一種”沉默的文化”,越來越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家庭暴力嚴重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威脅家庭的穩定,破壞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已成為社會公害。因此正確的認識我國家庭暴力的現狀,深刻分析、理性思考,引導廣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通過廣大的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干預,完善關于家庭暴力的立法,這對于保障廣大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睦安寧的家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家庭暴力的特性分析
我國《婚姻法》修正案第三條規定“禁止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對家庭暴力作了明確的界定: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家庭暴力分為不同類型。我國的學者一般認為按其危害程度可分為重大暴力與一般暴力兩類。但從其表現形式上又分為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三種形態。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還出現了一種新的家庭暴力形態——冷暴力,主要表現在有些家庭夫妻雙方在產生矛盾時,不是通過毆打的暴力方式處理,而是對對方表現出比較冷淡,輕視,放任和疏遠[1]。本文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間,即丈夫對妻子所實施的家庭暴力。
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家庭暴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就我國而言,家庭暴力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1.主體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不法的侵害行為,主體雙方有親屬身份性。在受害者中,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尤其是婦女是最主要的受害者,施暴者多數為男性。根據我國有關部門的統計,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90%以上的施暴者是男性。
2.行為的隱蔽性
行為的隱蔽性是家庭暴力最顯著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家庭暴力發生在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之間,而其發生的地點一般是在家里。二是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部分人認為家庭暴力是個人的私事,外人無權干涉,并且這屬于隱私,鄰居和其他人更不愿干預此事。據調查顯示,只有13.4%的婦女在經歷10次以下的暴力侵害會像法律或者社會求救;而絕大多數的被調查者平均要在經歷24.3次暴力侵害后才會向法律或者社會求救[2]。三是部分暴力行為具有隱蔽性,如性暴力,而且有些傷害部位比較隱蔽,通常會被衣物遮蓋。
3.存在的普遍性
2002年全國婦聯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2.7億中國家庭中,30%存在著家庭暴力。如武漢市婦聯在近3年所接待的上方投訴中近三分之一是家庭暴力事件。
4.手段的多樣性
家庭暴力行為多種多樣,如毆打、捆綁、禁閉、強奸等暴力行為,還可以是以暴力進行恐嚇,威脅,逼迫,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如使受害人挨凍受餓,不準回家,不給治病等[3]。還有施暴者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對受害者傷膚,硫酸毀容,燒身以至于殺害。
5.后果的嚴重性
家庭暴力發生后,受害人不僅身體上是受到傷害,而且精神上也受到嚴重的傷害。第一,施暴者會侵犯對方的人格尊嚴,危害其身體健康。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家庭的不穩定和婚姻關系的破裂,使得家庭生活環境惡化,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子女因目擊父母的暴力行為而感到震驚、恐懼、痛苦,且可能發生其他心理與行為的異常現象;而暴力家庭的子女長大成人以后所建立的家庭中也常發生暴力行為[4]。第二,容易誘發刑事犯罪,當暴力超過一定限度是,受害婦女就會奮起反抗,以暴制暴,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變成加害者,影響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5]。這造成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劇。
6.時間的持久性
因為家庭暴力中的雙方長期生活在一起,因此施暴這會因為不同原由,在不同的時間里多次或者長期對受害人施暴。同時由于家庭內部復雜的關系,導致施暴者更加為所欲為。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分析
1.男權文化和夫權思想是家庭暴力產生的歷史根源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傳統中,男權文化、夫權思想、大男子主義和重男輕女的意識在我國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強調的是男人的特權,女人從生到死都要控制在男人的權威之下,所以女人就是要服從,否則就是家庭暴力懲治的對象[6]。這種思想即使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存在,在落后地區尤為嚴重。很多婦女都因此對丈夫的種種施暴行為逆來順受,委曲求全。這些都給施暴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種所謂的“優越感”。在一項調查中,絕大多數婦女認為夫妻間最不可容忍的事情是第三者插足,她們認為婚姻美滿才是最重要的。這在側面反映出婦女受封建男權思想的束縛之深。
2.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衡是家庭暴力產生的經濟原因
經調查,有一些女性在經濟上的不具有獨立性,在經濟上過分依賴在經濟上居于主導地位的丈夫,這種經濟上的不平等,內在的決定了家庭暴力的屢禁不止。在我國勞動社會化的程度并不高,生育風險基本由女性自身承擔,使女性處于下崗、失業率高、再就業困難的瓶頸。因此,這些沒有獨立經濟來源的婦女,一方面要承受著施暴者的暴力摧殘,忍氣吞聲;另一方面,也怕離開施暴者后處境更加艱難。而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一些男性的不良情緒一旦得不到發泄便帶到家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婦女通常會成為發泄的對象。
3.社會的寬容與漠視是家庭暴力發生的社會原因
家庭暴力長期以來被視為家庭私事,“鄰居不勸居委會不問,單位不管,不出人命執法機關不理”,從而成為“四不管”的一個真空地帶,家庭暴力是民不舉,官不究的。司法機關認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即使婦女們被打得鼻青臉腫,只要不構成傷害罪,對于施暴者也是無法處罰,這實際上是對家庭暴力的一種默許和姑息縱容。隨著家庭關系的私有化不斷發展,與原來那種鄰里、擴大家庭的關系紐帶斷裂,造成一種把家庭隱私神圣不可侵犯的錯覺,使外界對家庭內部的暴力事件失去控制的能力,似乎只要房門一關,在家庭內部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4.法律的缺失和立法上的空白是家庭暴力得不到制止的另一個原因
目前,我們還沒有出臺專門反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規,這使得家庭暴力的解決也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另外地方性的法規也僅僅處于探索之中或者仍在醞釀之中,并未形成成文的規定。雖然我國的刑法、民法、繼承法、婦女權益保護法都對家庭暴力有相關的處罰規定,但都是不健全的。再加上一些受害婦女法律意識淡薄,沒有及時的保存被施暴的證據,給有關部門的取證查處帶來困難。除此之外,執法主體的不明確造成誰都有權管,誰都不愿管,相互推諉責任相互扯皮。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保障機制。
5.其他原因
諸如受教育水平低,受害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弱和法律觀念的淡薄以及心理疾病與人格上的缺陷也影響著家庭暴力多少的發生。
三、反家庭暴力的對策
1.提高公民的修養與素質
通過教育,借助輿論的力量,提倡良好的婚姻道德風尚可以有效制止對婦女的家庭暴力,使不道德者受到應有的輿論譴責,同時也通過教育每個人懂得彼此尊重對方的人格合格尊重的重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尊重。要努力在社會中形成一種良性的道德形態,不斷增強自己的維權意識,婦女要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廣大婦女還要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不斷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逐漸從家庭的束縛中擺脫出來。
2.制定防暴公共政策機制
公共政策的制定從根本上具有預防和懲治家庭暴力的作用。國家決策者重視以經濟成本和產出作為標準來制定政策,但是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以忽視社會問題為代價的。第一,家庭暴力區別于其他犯罪的特征在于,它需要大量的實證數據作為政策制定依據。第二,對公共政策上沒有傾斜于某些家庭成員的利益。第三,家庭暴力危害性之大也是政策制定者沒有充分考慮的,因此必須要充分認識家庭暴力的普遍性與危害的嚴重性。
3.建立社會救助網絡
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犯罪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在社會上應當專門建立婦女援助機構,并形成由社區、婦聯、新聞媒體和司法部門共同組成的援助網路。新《婚姻法》第43條規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給予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實施家庭內部了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按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給予行政處罰。因此,應當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單位、街道和司法部門各方面的積極性。只有各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才能使家庭暴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制止。
4.完善有關反家庭暴力的立法
法律雖然不是解決家庭暴力的唯一手段,但沒有法律是萬萬不能的。我國雖然有諸多法律都涉及家庭暴力,但是立法過于抽象,可操作性差,使得家庭暴力發生時,受害者到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因此我國應當加快家庭暴力的立法步伐,盡快出臺專門的法律已成為當今立法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只有注重立法,完善法律,才可以使在制止家庭暴力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總之,家庭暴力是一種社會問題,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治理才能使其得到有效的遏制,家庭的和睦安寧,不但關系到個人的幸福,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但愿天下的夫妻都和和美美,白頭偕老。
參考文獻:
[1]楊根喬.家庭暴力的現狀、成因及其對策[J]合肥學院學報,2008,(11):19-23.
[2]王曉東.論家庭暴力的成因及預防對策[J],遼寧警專學報,2008,(5):48-51.
[3]付冬梅.淺談家庭暴力的成因[J],前沿,2004,(4):147-148.
[4]雷金星.家庭暴力問題的社會學探因[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2),56-59.
[5]李思奇.論家庭暴力的特征、原因及解決方法[J],法制與社會,2009,(1),253.
[6]白艷.家庭暴力社會敢于[J],學術交流,2008,(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