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意同乘是指搭乘人經車方好意邀請或同意后無償搭乘的行為,即“搭便車”。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由于我國現行立法沒有對好意同乘的內部民事責任做出明確規定,因此好意同乘存在不小的負面影響。通過分析我國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的法律現狀,今后在立法上首先要明確同乘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資格,其次宜采用過錯責任來確定車方責任,最后引入過失相抵原則。
關鍵詞: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法律行為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139-02
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搭便車的現象,這種搭便車的行為在法律術語上稱為“好意同乘”。好意同乘不僅能增進車方和同乘人之間的情誼,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量、降低環境壓力、緩解交通擁堵。但是好意同乘帶來的法律問題也普遍存在著,例如搭乘人搭乘時因發生交通事故而受損害,那么車方對搭乘人是否負有責任、負多少責任,這些在我國現行立法中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因此,本文在介紹好意同乘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我國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的法律現狀,并對今后立法的完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一、好意同乘的概述
(一)好意同乘的概念與特征
好意同乘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頻繁發生,也備受學術界討論,但國內外法律都沒有對好意同乘作出嚴格的解釋,只有一些學者對其下了定義。這里認為好意同乘是指搭乘人經車輛供應方(包括車輛所有人、承包人、出租人、駕駛人等所有機動車相關權利人在內的所有主體,以下稱車方)好意邀請或同意后無償搭乘的行為。好意同乘主體包括好意主體(車方)和同乘主體(同乘人)。所以,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是指好意同乘中車方和同乘人之間的民事責任。從好意同乘的定義可知其具有非營運性、好意性、順路性、無償性、合意性的特點。
(二)好意同乘的性質
明確好意同乘的性質是合理分配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的前提和關鍵,有關好意同乘性質的探討在學術界非常激烈,形成了包括合同關系說和合同關系修正說、事實行為說或者情誼行為說以及侵權行為說等主要學說。根據《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合同關系說認為同乘人即是“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同乘人與相關承運人之間屬客運合同關系;即使不是客運合同關系,也可以類推適用客運合同規定,即合同關系修正說[1]27-30。事實行為說或者情誼行為說主要反駁前種說法,該說認為好意同乘的目的是增進情誼或助人為樂,不具有意思表示,雖然它也是雙方合意的結果,但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效果意思,雙方不受該合意的約束。侵權行為說認為好意同乘損害行為的發生是由交通事故造成,因此它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一種具體責任形式。
好意同乘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了關于其性質的學說多種多樣,筆者認為好意同乘的性質應該結合其類型區別對待,而非一概而論。好意同乘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其發生的頻率不同可分為臨時性好意同乘和經常性好意同乘。前者是指因某種特殊原因或同乘人的臨時請求而發生的隨機性好意同乘。這種好意同乘往往出自于道德上的考慮,是一種助人為樂的行為,其目的常常是為了增進情誼,雙方之間的合意不具有法律上的效果意思,因此,這種情況下的好意同乘是一種事實行為或者說是情誼行為。后者是指同乘人因某種原因而與車方同路或者在車方的邀請或同意下的一種經常性無償搭乘行為。車方與同乘人一般事前就雙方的權利義務進行協商,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之間就形成了權利義務關系,雙方受這種事前協商的約束,車方不能在未事前通知時隨意反悔,所以說經常性好意同乘是一種法律行為。
綜上所述,好意同乘在一般情況下屬于事實行為或者情誼行為,當“一項情誼行為的給付者一旦具有法律上受約束的意思時,情誼行為就具有了法律行為的性質”[2]148。
(三)確立我國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的必要性
一方面,確立我國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是法律自身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好意同乘是一種事實行為或者情誼行為,車方邀請或同意同乘人無償搭乘是為了增進情誼或出于善良內心的驅使,這往往屬于道德范疇,由道德規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道德可以調整所有的情況,因為好意同乘的損害經常會牽涉到同乘人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光靠道德是難以調整的,此時就需要法律的干涉。
另一方面,確立我國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達到自然和諧與人民和諧的統一。好意同乘現象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量、降低環境壓力,促進自然和諧。人民和諧在好意同乘中則表現為車方和同乘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缺失,好意同乘損害發生后,在賠與不賠、賠償多少等問題上產生了很多疑問,反而使人際關系惡化,不利于人民和諧,也阻礙了好意同乘的發揚,進而不利于自然和諧。因此對好意同乘的內部民事責任進行法律規制是極其有必要的。
二、我國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的法律現狀
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的頻繁發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也加強了這方面的立法,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改和《侵權責任法》的出臺。在學界上,王利明教授主持的《民法典草案》提出了處理好意同乘的規則,該草案第1979條第2款規定:“無償搭乘他人的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交通工具提供者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由此得知我國已經關注到好意同乘的問題,并努力將其列入法律規制范圍內,但是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都沒有好意同乘的相關規定,因此,現行立法在這一方面是缺失的。
然而,隨著現實生活中好意同乘侵權現象的頻繁發生,近年來各地方法院出于解決問題的需要制定了一些實施細則。如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4條規定:“無償搭乘他人機動車,因該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受到損害時,應酌情減輕機動車方的賠償責任。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1)機動車方基于經營目的提供無償搭乘的;2)受害人按照規定免票的。”此外,其他省份一些地方也陸續頒布相關的實施細則或者發布相關方面的征求意見稿,這些細則和意見稿在指導實踐時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們只是法官運用法律原則得出的結果,并沒有上升到法律效力,其作用受到極大限制,因此仍期待立法上的構建。
三、我國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的立法完善
雖然我國現行立法對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國外相關方面的立法規定和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有利經驗給我國提供了很大的借鑒,因此,我國今后在相關方面的立法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明確同乘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資格
國外關于好意同乘的理論和立法也不盡完整,但各國相關立法已相繼擴大了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范圍,明確了同乘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資格。日本1955年修訂的《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規定:“為自己而將汽車供運行之用者(車方),因汽車的運行而侵害了他人生命或身體時,對所產生的損害負賠償責任。”但該條沒有明確指出“他人”的具體范圍,直到1967年才明確將“他人”定義為“除為自己將機動車供運行之用者及該機動車駕駛者之外的人”,包括同乘人在內[3]109。德國2002年7月19日頒布的《第二損害賠償法規定修正法》也擴大了受害人范圍,涵蓋了因無償的非交易行為而被運送的同乘人員[4]37-43。
然而,我國現行法律還沒有把同乘人列為交通事故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人的范疇,這也是同乘人難以求得賠償的首要原因。因此,在這一方面,我國現行法律要借鑒國外有利的立法經驗,擴大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范圍,在立法上明確同乘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資格。只有在立法上確立了同乘人的請求權人地位,同乘人才能受到法律保護。
(二)采用過錯責任原則
有關好意同乘內部民事責任適用何種歸責原則的分歧主要體現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的采用上。有人認為好意同乘的內部民事責任應采用無過錯責任,這更有利于保障同乘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但是,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一方面過分加重了車方責任,有違權利義務對等的基本原則,不利于發揚好意同乘之舉;另一方面,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形下才能適用,顯然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符合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
縱觀國外相關立法,大多數國家都采用過錯責任原則,這必然有其合理性,基于我國的現實情況,筆者認為我國宜采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車方故意造成好意同乘者人身和財產損失,自然應當承擔對好意同乘者的全部賠償責任。過失分為一般過失和重大過失。對此,我國可以借鑒美國侵權法的“汽車客人規則”,該規則把車上的搭客區分為乘客與客人,以過錯程度決定車方在道路事故中是否要負責任,只有車方對客人存在嚴重、輕率、有意、疏忽大意時,才對搭車乘客所受之損害負侵權責任[5]58。客人就是這里的同乘人。因此,對于無過錯的無償同乘人,車方只有在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對好意同乘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引入過失相抵原則
上面論述了好意同乘損害采用過錯責任原則,但這并不意味著車方存在過錯的時候就必須要承擔所有的責任,還要考慮同乘人是否存在過錯,否則,車方與同乘人之間則會顯失公平,違背了平等公平的基本原則,法律的天秤就嚴重失衡了,因此,引入過失相抵原則是極其有必要的。在某種程度上,過失相抵原則能合理分配責任負擔,避免將自己過失造成的損害后果轉嫁給他人,符合了法律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所以,對于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同乘人故意造成的,車方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同乘人存在重大過失或者一般過失,并且與車方的過失具有共同聯系而致損害發生的,應當按照過失相抵規則處理。
參考文獻:
[1]吳國平.好意同乘的法律性質淺析[J].法治研究,2009,(9).
[2]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李薇.日本機動車事故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梁仕華,黃春燕.略論好意同乘侵權行為——以規制內部關系為探究視點[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30(7).
[5]李同海,張輝.好意同乘民事責任初探[J].中國律師,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