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斯卡獲獎影片《朗讀者》是一部具有豐富主題和復雜意蘊的影片,有關道德的要素或隱或顯大量充斥在其中。通過對這部影片的欣賞,就藝術創作與道德觀念之間的關系作以一定的體察和探討。指出對道德觀的宣揚與探究是藝術創作與追求的基礎和動力。一部作品的藝術表現對觀眾的道德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藝術作品會利用道德來增強自身的魅力,道德情感是藝術得以呈現、獲得接受和認同的內在原由。
關鍵詞:藝術表現;道德意識;《朗讀者》
中圖分類號:I106.3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4-0123-02
八十一屆奧斯卡獲獎影片《朗讀者》(又名《生死朗讀》)是電影藝術領域中的又一部佳作。這部電影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由著名女演員凱特·溫斯萊特主演,后者因其在此片的出色表演而終獲奧斯最佳女主角獎。這是一部具有豐富主題和復雜意蘊的影片。故事發生在二戰后的德國,15歲的邁克在回家的路上突發病癥,被路過的中年女人漢娜看到并對他進行了護理和照料,兩人就此開始了一段不倫而又熾熱的戀情。漢娜不識字,卻特別喜歡聽邁克朗讀書籍給她聽,朗讀和性愛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漢娜的不辭而別。幾年后,已是法律系高材生的邁克和同學去法庭旁聽對納粹戰犯的審訊時,驚訝地發現漢娜與其他幾名罪犯因在二戰期間作為納粹集中營的看守導致300多猶太人喪生的教堂失火案而受到審判。漢娜的誠實供述被其他罪犯利用,加上她羞于暴露自己不識字的事實而不愿做筆跡鑒定,最終被法庭重判為終身監禁。漢娜入獄多年后,邁克開始朗讀大量書籍并制作成錄音帶寄給了獄中的漢娜,漢娜則利用邁克的錄音帶開始識字、閱讀并且用及其簡短的文字與邁克通信……二十年后,當漢娜獲得了減刑并可提前出獄時,終于認識到了罪過的她腳踩一摞書籍,在獄中懸梁自盡。
本片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內容豐富,意蘊深遠。其主題涉及性愛的啟蒙、文字的慰藉、文盲的悲劇、納粹的罪惡等多個層面。在本文,筆者只想通過這部影片的欣賞,就藝術創作與道德觀念之間的關系作以一定的體察和探討。
首先,對道德觀的宣揚與探究是藝術創作與追求的基礎和動力。
在這部影片中,有關道德的要素或隱或顯大量充斥,可以說幾乎無處不在:年近40的女主人公與15歲的“小子”不倫之戀;有悖于家庭倫理的親人之間的冷漠;五個納粹看守的無恥謊言;堅守自己的職責卻被定論為謀殺、誠實招供的人卻被嚴判,邁克對深陷囹圄的愛人的先逃避后援助等等。這些鋪就了影片敘述厚重的根基。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和民族有著不盡一致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取向,但符合一般人性的、求善驅惡的道德意識在人類心中占據崇高不可侵犯的地位,任何一部違背這種道德觀念的藝術作品都將無法被人們接受。因此,要創作一部影視藝術作品,其內容也必須符合人們心中共同的道德標準和情感取向。
《朗讀者》這部影片有以下三處內容均符合人們共同的道德體驗,因而得到了觀眾的認同和青睞,也使這部影片藝術上的成功成為可能。
1.影片男主人公邁克的家人對他缺少溫暖與溝通,讓觀眾感覺到少年邁克的孤零和需要幫助。而影片女主人公漢娜的出現則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愛,漢娜的慈愛和美麗觸動了情竇初開的邁克的心,漢娜成為了他的性啟蒙者。漢娜使邁克的青春充滿了新奇和快樂,邁克的身心因為漢娜的“愛”而不再孤單寂寞,而邁克則以能為漢娜朗讀、滿足她精神追求為幸福,漢娜就是邁克年輕時最靚麗的色彩……這是影片前半部分導演著力渲染的。影片的后半部分則描述漢娜曾經在二戰期間因無知參加了黨衛軍,擔任了納粹監獄看守,而又因“職責”參與了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戰爭結束后,由于幸存者的揭露,漢娜被推上了被告席,經過“公正”的審判,她被判處終身監禁。面對這個現實,邁克感到羞恥,他先是選擇了逃避,并且決心忘掉這個曾給他愛的中年婦人,轉身投入了追求他的少女的懷抱,并且娶妻生女。如果敘述至此,邁克無疑就是一個為了“正義”背叛愛情的人,很明顯這不是觀眾所期待的最好的結局,也不符合現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既人性又正義的美滿道德觀。如果就此結束,影片就會淪落于簡單平淡。而優秀的導演絕不會就此止步,他要在邁克身上體現并達到對完美的道德意識的追求,他讓邁克有了轉變,成熟的邁克要感恩、要救贖,那段銘心刻骨的初戀不會從他心中永久地消失(也許從來就未曾消失)。于是離婚后的邁克開始了一項精神的拯救行動,這是雙重的救贖,他要啟蒙、拯救獄中的文盲愛人、也要拯救他自己內心的怯懦和愧疚。邁克日夜不停地把自己朗誦名著的聲音錄成一盤一盤的錄音帶寄給獄中的漢娜,用漢娜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讓孤寂的她感到心靈的慰藉。邁克由此也向觀眾證明,他不是愛情的叛徒,他始終沒有遺棄曾給過自己溫暖、給過自己愛的人,這也便符合了觀眾心中“感恩”的道德追求。
2.漢娜畢竟曾經是納粹黨的一名牢房看守員,她間接地殺過許多人,她有罪。戰爭期間為了給牢房騰出地方,每當有新犯人入獄時,漢娜會遵照職責選出一批老犯人將他們送到奧斯維辛被屠殺。這時的漢娜只是想到這是她作為看守必須做的。她沒有絲毫的罪惡感。在法庭對她審判時她也是如實敘述,并且理直氣壯地質問法官:“要是你,你會怎么辦?”。教堂失火案是為漢娜定罪的關鍵。一天夜里,關犯人的教堂被炮彈擊中而失火,為了不讓犯人跑掉,包括漢娜在內的幾名看守竟然把教堂大門反鎖,致使幾百名犯人在教堂里活活被燒死。由此可見,漢娜罪惡深重,她因此遭到別人的唾罵,并被判處了終身監禁,這個結局為那些慘死的猶太人伸張了正義,符合了人類社會普遍的“罪有應得”的道德規范。
3.這部影片突出表現漢娜悲劇的主要原因在于她是個文盲,沒有文化既是她犯罪的根源,也是她重判的契因。無知而無畏。因此她當時不可能意識到自己是在犯罪。據此,再加上導演對她善良一面的充分塑造,使得觀眾對她持有一絲理解與同情。多年的監獄改造,在邁克的朗讀聲中,在大字不識一個到與邁克書信往來。終于在她即將出獄的前一個禮拜,邁克出現在他面前,面對當年的“小子”,此時的漢娜的思想真正地開化了,她不再愚鈍而無知無畏了,她開始真正地懂得了懺悔,意識到了贖罪。漢娜最終踩上一摞一摞的書,將自己吊死在牢房里,并遺言托付邁克將自己攢下的一點錢寄給一位在教堂大火中幸免于難的犯人的女兒。于是漢娜在觀眾心中得到了原諒,她的懺悔使得這一角色又一次符合了人們心中的道德愿望和情感取向。
因此,通過這部片子可以清楚看出對道德觀的宣揚與探究是藝術創作與追求的基礎和動力。藝術作品應該迎合人們普遍的道德情感。如果一部作品的情節和內容沒有符合觀眾的道德觀念,那么作品便會脫離觀眾的道德期望,觀眾內心的一般道德訴求無法得到實現,觀眾便會對作品失去欣賞的欲求,甚至產生反感。
其次,一部作品的藝術表現對觀眾的道德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會對觀眾已有的道德觀念給以強化或者動搖。
其一表現為藝術作品是道德觀念的宣傳媒介和載體,觀眾會通過藝術作品感受到作者的道德宣傳。《朗讀者》通過漢娜在法庭上對犯罪過程的敘述,讓觀眾看到一個文盲的悲哀,印證了文化的缺失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朗讀者》通過對漢娜入獄過程和悲劇人生的敘寫,不僅體現出影片作者對法西斯的譴責,還體現出影片對戰爭的批判。導演在影片中站在堅定的人類道德立場上,向觀眾宣揚和強化著對人性、公正、法律等道德觀念的理解和思索。無論是出于政治的要求,還是出于自發的需要,藝術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形象的呈現宣揚和體現著道德意識。
其二表現為某些藝術作品會動搖原有的舊的甚至是落后的道德觀念,引領推進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影片《朗讀者》在前半部分集中描寫15歲的邁克與中年婦女漢娜發生性關系的事情。男小女大,且年齡跨度又極大的性愛關系在舊有的倫理道德中是被唾棄的。雖然隨著社會發展的更加人性化,人們漸漸對這種事情的厭惡不那么強烈了,但在今天的多數人眼里似乎也是“不倫”。但是,由于導演在《朗讀者》中并未用藝術手法明確表態這種關系是極其可恥的,是應受到嚴厲譴責的,所以《朗讀者》未加批判地又展示了一次這類事件,也就間接地讓觀眾覺得這種事情本身的無所謂,那么觀眾原有的那種道德標準便受到了一次新的瓦解。很多藝術作品就是這樣有意無意地動搖甚至打破原有的道德觀念。
最后,藝術作品會利用道德來增強自身的魅力,道德情感是藝術得以呈現、獲得接受和認同的內在原由。
和很多影片一樣,《朗讀者》始終在利用大量道德因素和觀眾的道德情感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影片中邁克與漢娜特殊的性愛關系引起了觀眾的道德審視,導演對故事的敘述使得觀眾對這段戀情雖不支持,但卻能理解,并且引發人們諸如此類的更多的道德的思考。這種道德審視雖然令觀眾皺著眉頭,卻強烈的吸引他們盯著銀幕看完了整部影片。另外在《朗讀者》的最后,教堂失火案中幸存者的女兒在心里原諒了已經懺悔的漢娜,她的原諒也符合了觀眾的期望,畢竟戰爭的引起、數百萬猶太人的死亡,不是漢娜一個人的過錯。從而使觀眾更加認同影片的情節安排,觀眾原諒了漢娜,也格外期待這位幸存者的女兒也能夠原諒漢娜。可見藝術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會通過調節觀眾心中的“道德天秤”來制造一種懸念。很多導演在敘述故事時往往在影片一開始時要致使觀眾的“道德天秤”失衡,比如,善人被冤入獄,壞人卻逍遙法外——觀眾便會開始關注角色的最終命運,帶著“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道德期望將影片看下去;而在影片結局時,導演往往會再通過劇情使觀眾的“道德天秤”恢復平衡,以獲得觀眾一致的情感共鳴,也使得憤憤不平的觀眾得到一種滿足感,比如,善人得到了清白,壞人被繩之以法。一部藝術作品可以通過調動人們的道德心理來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關注度,也可以通過引起人們的道德共鳴來增加自身的認可度。藝術作品就是這樣將道德的精神力量轉化成自身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