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參與社會生活方面,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具有轟動性的媒體事件的形成過程中,新媒體同傳統媒體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了新的特點。本文試圖對2010年關于媒體事件的研究文章進行歸納,考察2010年媒體事件研究有哪些突破和變化。
關鍵詞:媒介事件;新媒介事件;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038-02
媒介事件是大眾傳媒的狂歡節。2009年媒介事件的提出者丹尼爾#8226;戴揚受訪時談到新舊媒體間關系[1]:舊媒體展現事件,新媒體作回應。響應中央媒體(包括媒體事件試圖制造大規模共識的極端情況),新媒體往往尋求自己的接收空間、響應空間。換言之,新媒體的角色似乎站在公眾一邊[2]。
在微博、全民記者等作為傳媒關鍵詞的2010年,媒介事件呈現方式更加復雜。考察媒介事件研究的變化既有關照實踐的現實意義,又是對理論的一種呼應。參閱2010年新聞學界對媒介事件研究發表的論文,筆者對2010年媒介事件研究進行綜述和歸納。
一、新媒體對傳媒公共性的塑造和公共空間構建的作用
考察媒介(主要是新媒介如網絡)事件對傳媒公共性的塑造和公共空間構建的作用,探討新媒介環境下建構與維護政府形象的新挑戰,尋求合理的公權力互動模式。趙桂華《新媒體事件與傳媒公共性》對典型的新媒體事件進行微觀分析,探討在新媒體時代傳媒公共性的新特點。某種程度上傳媒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了人們實現某些社會需求(民主政治參與)的功能替代物。蔣謝爾[3]《新媒體事件:“網絡最優化”傾向于“公共領域”建構》考察網絡在新媒體事件中與傳統媒體、政府的互動關系,指出網絡構建公共領域的優勢及可行性。作為大眾傳媒,公開的話語權及提供一個意見的自由市場是其引導輿論、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保證。無論是媒體傳統的議程設置還是受眾的主動爆料,只要形成了媒介事件,并以一種規范型公共性實踐的理性面貌出現,受眾的充分關注都會形成強大的話語權和輿論監督力量,從而促進了傳媒公共空間的建構,維護公共利益。“公民超越私人領域通過公共領域與國家、政府意志產生互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規范化可以被視為建構公共領域的一項嘗試。”潘旭、汪青云[4]《基于新媒介事件的網絡輿情特征分析》認為:網絡輿論多以新媒介事件為對象,以口碑式的討論為主要形式,并在內容上呈現出以負面口碑為主的特點,在傳播效果上具有議程設置的特征,為受眾提供收集意見的窗口和表達意見的平臺而影響廣泛且深遠。葉皓[5]《“媒體事件時代”應注重維護公權力形象》分析了新媒體事件時代網絡監督對政府公關能力提出的考驗及相應的對策,即“政府部門不能將之看作‘敵情’針鋒相對,而是要視之為‘民情’虛懷以待”。
二、新媒體參與媒介事件的特點
網絡媒體及受眾成為媒介事件的參與者。2010年的研究文章都提到了新媒介事件。目前國內對于新媒介事件的研究,大多衍生于“媒介事件”這一理論基礎。師曾志[6]《網絡媒介事件及其近年來研究現狀和特點》歸納和梳理了網絡媒介事件。“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全球某些發達地區急促地‘集體個人化’,這也是烏爾利希#8226;貝克所指的‘制度使然的個人化’。”在高度個人化的現代社會,“媒介事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間歇性地發揮規范的整合作用,常態中較為孤立的個人在媒介事件中重新認同,凝聚成群體。然而新媒體時代,媒介事件的特點和作用都發生了改變。有學者將新媒體事件定義為“由網絡、移動媒體等為主的新媒體發布信息、形成相應輿論進而為民眾廣泛關注并可能采取相應行動的熱點事件。”對于新媒介事件的特征,蔣謝爾在文章中概括到:“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經新媒體披露和傳播后,在一定條件下,會由孤立的事件發展為可持續的運動,在營造群體氛圍的基礎上影響主流社會,其傳播效果得到放大。它所標志的不僅是媒體形態的變化,或是媒介生態系統的擴展,而更是媒體內容、話語權、主體性的變遷,是網絡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轉型。這是公民新聞以及群眾書寫的要點所在,是處于社會邊緣的信息中下階層加入創造歷史事件的關鍵所在,也是新媒體事件最根本的新特征。”周葆華《突發事件中的輿論生態及其影響:新媒體事件的視角》,將新媒體事件之新總結為“不僅強調媒介技術之新,更強調事件傳播機制之新,強調在特定場景中分析權力關系的變與不變”。劉莎、汪陽[7]《論新媒介環境下媒介事件角色的演變——以“奧巴馬女郎”事件為例》,分析了新媒介事件的三種表現即新媒介事件在一個非常基本的層面上引起一個重大的電視儀式的重新組織,用類似黃色新聞的趨向來提高關注度,是對網絡傳播效果的一種積極回顧。新媒介事件中受眾力量的動員和整合、集體認同感的建構、對其它社會力量的影響、以及受眾形象的展現等問題。(龍佳《新媒體事件:傳播中的受眾角色研究》):受眾凝聚合力、發揮主體力量始于其敘事的情感動員,新媒體事件憑借著其傳播特性,能夠迅速的傳播一種情感傾向,從而一個有提及認同感的群體就產生了。
三、跨學科視野的媒介事件研究
韓敏[8]:《商議民主視野下的新媒體事件》對參與公共事務,推動民主進程的新媒體事件進行梳理,探討在這些事件中“壁壘化論壇”是如何及因何形成的,并討論其與商議民主精神背離的表現及危害。在一些新媒介事件中,“面臨特殊媒介生態環境中的中國新媒體事件塑造的不是社會共識,而是某個階層或者群落的集體身份的確認與集體意識的塑造。在這種集體情緒的公共表達的新媒體事件中,現實世界的弱勢階層演變為虛擬世界中的輿論強勢階層,現實世界的強勢階層轉化為虛擬世界中的輿論弱勢階層”這都造成了信息傳播和參與行為的不對稱,從而形成輿論暴力。劉菁:《社會學視角的新媒體事件傳播研究》運用社會學的視角,將視野轉向如何引導新媒體事件,進行輿論的議程設置,使其產生積極的社會傳播效果。
四、典型的媒介事件微觀研究
周葆華:《突發事件中的輿論生態及其影響:新媒體事件的視角》分析在新媒體事件的輿論生態傳播語境下,輿論主體、輿論載體、輿論過程、輿論影響的特點和變化。陳靜:《媒體行業的道德困境》,作者探討媒體事件,社會公益和個人隱私、權利和權力的話語權之爭、經濟制約與社會責任承擔之間的矛盾和困境,反思以網絡為代表的傳播媒介的傳播倫理。媒體所設置的議題是否僅因為事件本身的新聞價值還是存在諸如只是為了提高受眾關注度、炒作等嫌疑的復雜問題。媒體涉入如此之深,甚至有可能直接推動事件的進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對媒體本身的倫理爭議。何文清:《應對媒體的關鍵是引導媒體》提到了媒體事件中對網絡引導的問題。管崢:《淺議新聞自由與輿論導向之間的平衡》結合典型的媒體事件,探尋當代中國新聞自由的出路。
五、結 語
2010年對于媒體事件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對處于新媒體時代媒體事件——新媒體事件的案例分析,媒體事件本身的理論研究缺乏。研究者關注的如媒體事件中公共領域的構建、政府公權力等問題都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體現,缺少創新。從發表的論文數量上來看,與新媒介事件相關的論文200多篇,但核心探討媒介事件的不足20篇。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8226;戴揚,(美)伊萊休#8226;卡茨著.麻爭旗譯.歷史的現場直播:媒介事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2]邱林川,陳韜文.媒介事件”概念的演變[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9).
[3]蔣謝爾.新媒體事件:“網絡最優化”傾向于“公共領域”建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5).
[4]潘旭,汪青云.基于新媒介事件的網絡輿情特征分析[J].東南傳播,2010(2).
[5]葉皓.媒體事件時代維護公權力形象的應對之策[J].現代傳播,2010(2).
[6]師曾志.網絡媒介事件及其近年來研究現狀和特點[J].國際新聞界,2010(6).
[7]劉莎,汪陽.論新媒介環境下媒介事件角色的演變—以“奧巴馬女郎”事件為例[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
[8]韓敏.商議民主視野下的新媒體事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3).
[9](英)詹姆斯#8226;卡倫著.安斌,董關鵬譯.媒體與權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0]馬杰偉,陳韜文等.新媒體與媒介事件研究新方向[J].傳播與社會學刊,2011(14).
[11]邱林川,陳韜文.“媒介事件”概念的演變[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9).
[12]潘祥輝.媒體議程與中國社會變遷―30年來中國媒介推動社會變革的十大事件回顧[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9-07-27.
[13]龔秋晨.“神七升空”與“美國大選”:典型媒介事件的對比解讀[OL].中華傳媒網,2009-01-20.
[14]董關策.試論“最牛釘子戶”媒介事件的新聞傳播學意義[OL].中華傳媒網,2007-06-20.
[15]文樺,劉仁圣.媒介事件在農村—新華網騰橋西瓜網上求助案例分析[J].新聞大學,2003(1).
[16]閔惠泉.我們都在見證歷史[OL].中華傳媒網,2005-11-28.
[17]施喆.《死亡日記》:一個媒介事件的構建和倫理分析[J].現代傳播,2005(4).
[18]公共領域的雙重要求—評析九一一事件與中國的媒介事件[OL].中國校園無憂網,2008-08-14.
[19](美)卡茨#8226;雷#8226;霍夫曼著.劉建偉譯.錄像藝術:電視能用來做什么?[OL].中國傳媒網,2002-10-28.
[20]韓斯霞.塑造公共領域面相的一起媒介事件—對直播鐵路價格聽證會的個案分析[OL].中國傳媒網,2002-01-01.
[21]郭小平,王子毅,董朝.賈君鵬事件:媒介事件與社會的集體記憶[J].今傳媒,2009(12).
[22]陳奕.“媒介事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23]趙鴻燕,徐揚.標出對象的發生—西方媒體外交研究的譜系學分析[J].現代傳播,2010(11).
[24]李巖,李東曉.道德話語的生產性力量及中國式人肉搜索的勃興[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8).
[25]劉自雄.解析“媒介事件”的內涵[J].遼東學院學報,2005(5).
[26]董樂鑠.媒介事件與“假事件”的辨析[J].中國記者,2010(11).
[27]王云.全球性媒介事件對國家軟力量的影響[J].新聞愛好者,2010(9).
[28]玥陶忻.試論媒介融合下的媒介事件報道策略—以中國網絡電視臺上海世博會報道為例[J].今傳媒,2010(11).
[29]陳新民,張華.我國內地媒介事件研究述評[J].科學#8226;經濟#8226;社會科學#8226;經濟#8226;社會,2009(2).
[30]蔣建國.新媒體事件#8722;話語權重構與公共治理的轉型[J].國際新聞界,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