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教育部在長沙和西安設立臨時大學,國統區高校被迫內遷。這些著名大學的遷入,使陜西高等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復雜多變的境況。國立西北大學等院校的相繼成立,奠定了西北地區現代教育的雛形。期間,高校校報宣傳抗戰形勢,鼓舞師生斗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高校內遷;現代教育雛形;《西安臨大???/p>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49-02
一、陜西高等教育之高校建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淪陷,“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
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以第16696號令正式宣布在長沙和西安設立臨時大學,并成立籌委會。清華大學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長沙臨時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合組設立西安臨時大學”。這一年的年底,南京淪陷,長沙告急,長沙臨時大學又被迫遷往昆明,并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37年10月下旬,北平大學醫學院的部分師生在院長吳祥云的率領下來到西安,成立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當時滯留平津地區的許多師生得知西安臨時大學成立的消息,紛紛前來報到。由于華北陸路交通被日寇封鎖,許多人不得不先進入天津英、法租界,然后搭乘英國客輪在山東龍口或青島上岸,經濟南、開封、鄭州到西安求學。
隨著平津三院校原有師生陸續遷來,西安臨時大學于1937年11月1日開學,15日正式上課。西安臨時大學設立了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6大學院,24個系。全校共計學生2472人,其中包括了151名其他高校的借讀生。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這種困難條件下,學校不但堅持正常授課,還特別制定了與抗戰有關的課程,如軍事、政治、救護、技術等課外訓練。每個星期還邀請各界知名人士給學生演講,介紹抗戰形勢,鼓舞學生的斗志。
二、陜西高等教育之高校校刊
抗戰時期,因為這些著名大學的遷入,陜西高等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復雜多變的境況。這些學校所辦的報刊,更是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一)高校??段靼才R大???/p>
1937年12月20日,《西安臨大??穭摽?,該刊為16開本周刊,經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登記,西安臨時大學出版組負責出版發行。??瘎摽~中說,“本刊為臨時大學目前唯一之出版物。凡校內規劃、法令、文藝、課程、訓導方針以及全體師生之學術言論思想,悉選載之,以廣傳播,誠本大學‘ 教育情報 ’之總匯也?!?/p>
(二)高校??段鞅甭摯笮??/p>
1938年春,山西臨汾失陷,日寇直逼風陵渡,關中門戶潼關告急。作為咽喉重鎮,抗戰時期的西安擔負著西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的重任,自然也成為侵華日軍狂轟濫炸的重點目標。國民政府教育部遂決定將西安臨時大學遷往陜南漢中地區,校址分散到3個縣6個地方。
1938年4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將遷址后的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I備委員會常委陳劍修報告遷移經過及更改校名意義時說:“本?,F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其意義一方面是要負起開發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院校合組而成?!?/p>
行裝甫卸,征塵未洗,師生們立即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開始了新的生活。1938年8月15日,《西北聯大??吩陉兾鞒枪虅摽?,校刊為16開本半月刊,每期20頁左右。《西北聯大??烦霭?8期后因經費緊張、紙張缺乏而停刊。
1938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又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獨立設置,定名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其農學院與西北農林??茖W校和河南大學畜牧系合并,組建國立西北農學院。
(三)高校??秶⑽鞅贝髮W???/p>
1939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又令將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大學,同時,西北大學將原文理學院分為文、理兩院,連同法商學院共3院。下設有中國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地理學等12個系。行政體制改西北聯大的校務委員制為各校校長負責制。同時令其師范學院和醫學院獨立設置,分別定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
1941年11月,《國立西北大學??穭摽?,校刊為16開本半月刊,每期8頁,“內容暫以報告本校重要設施及各院研究工作為主”,由于“國步之艱難,庫藏之空乏”,短短三年間,《國立西北大學??吩瓮??、復刊。
這一時期???,集新聞與學術研究為一體,反映了各個不同時期師生的學習、生活及學術研究情況?!秶⑽鞅贝髮W??穭摽灼冢纯d有“本校城固本部舉行開學典禮志盛”等新聞7篇,也有“發掘張騫墓前石刻報告書”等學術報告6篇,另有“奉派至漢中覓校舍工作日記”等特寫3篇,以及章則、訓令等。
國難當頭之際,陜西高校師生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學校出版的報刊,都將報道反映這方面情況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這也成為抗戰時期陜西高校報刊內容上的一大特點。1944年夏天,國立西北大學地質系43歲的教授郁士元從軍報國,校報刊登消息,贊“此舉乃抗戰以來教授從軍第一人”,重慶、成都等地媒體紛紛贊揚,國民政府隨即在全國發起“知識青年從軍運動”,西北大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三)高校校刊之《西北農專周刊》
《西北農專周刊》是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這所由國民黨著名愛國人士于右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主持創建的我國西北第一所高等農業學府誕生1934年。初創時期的《西北農專周刊》是一份16開裝訂成冊的鉛印刊物,每月2期,每期頁碼一般為二十頁,最多時達四十多頁,最少時只有十多頁。??_設《訓令》、《布告》、《會議》、《呈文》、《校聞》、《通訊》等十余個欄目。從欄目設置可以看出,只有《校聞》這部分是新聞稿件,其他均為學校各類資料的匯集。
《西北農專周刊》從創刊之日起,就將積極反映學校師生抗日救亡活動、促進抗日救亡運動不斷發展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在創刊號上,《校聞》欄目中刊載了一則題為《抗敵將士后援會成立》的消息。消息詳細報道了自綏遠事變后,農大同學呼吁成立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抗敵將士后援會,并決議募捐,通電慰勞前方將士及派員赴西安聯絡各救亡團體等愛國行動。此后出版的《西北農專周刊》每期都有學校師生抗日救亡活動和學校相關政策、規定的報道,而且密度越來越大,有時一期《校聞》專欄的幾條消息,幾乎全是抗日救亡的內容。
有學校政策鼓勵,更由于學校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組織推動,當時西北農林??茖W校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許多進步學生和地下黨員前往慰問駐扎在陜西涇陽縣的紅軍,許多人通過地下黨組織介紹參加了中共在陜西涇陽縣舉辦的“戰時西北青年干部訓練班”,還有許多學生直接奔赴延安參加抗日。
1938年6月,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和河南大學農學院畜牧系與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并,組建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學校??群蟾拿麨椤段鬓r院刊》和《國立西北農學院院刊》。
三、陜西高等教育之高校發展
除了西安臨時大學衍生出來的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和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等5所國立高等院校外,抗日戰爭時期,陜西國統區還相繼成立了陜西省立醫學??茖W校、陜西省立政治學院、陜西省立商業??茖W校、陜西省立師范??茖W校等4所省立高等學校和私立西北藥學專科學校和私立西北音樂學院等2所私立高等學校。
1939年3月,國民政府召開全國第三次教育會議,蔣介石提出了“戰時教育需作平時看\"的觀點。他認為:“我們這一戰,一方面是爭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時期改造我們的民族,復興我們的國家,所以我們教育上的著眼點,不僅在戰時,還應該看到戰后?!笨梢哉f,西北聯合大學的發展和轉型,契合了當時國家教育戰略的總體布局,陜西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西部邊遠地區的開發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這次變化,奠定了西北地區現代教育的雛形,為西北地區社會發展做好了知識和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