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的對外戰略經過了四次調整。即從建國初期的“一邊倒”到20世紀60年代的“兩條線”,再到70年代的“一條線、一大片”,直到80年代的“全方位”外交。其中既有國內的原因,也有國際的因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對新中國60年的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經驗加以總結,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 外交戰略;演變;啟示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47-0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外交揭開了新的一頁。60年來,基于國內、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新中國外交戰略也經歷了不同的調整。即從建國初期的“一邊倒”到20世紀60年代的“兩條線”,再到70年代的“一條線、一大片”,直到80年代的“全方位”外交。中國的外交戰略大體上十年一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對新中國60年的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經驗加以總結,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一邊倒”戰略(20世紀50年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等領導人對于新中國所處的國際形勢、周邊環境和國內問題有著明確清醒的認識。從外部環境看,美蘇在歐洲進行著激烈的對抗和較量,整個世界基本上劃分為東西方兩個陣營;從中美關系看,美國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拒絕承認新中國;從內部看,蔣介石集團盤踞臺灣,公然叫囂“反攻大陸”,大陸一些反對殘余勢力也蠢蠢欲動,陰謀顛覆新生的中國。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提出新中國成立后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毛澤東指出:“一邊倒,是孫中山的40年經驗和共產黨的28年經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積40年和28年的經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反對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的蔣介石反動派,我們也反對第三條道路的幻想。”
“一邊倒”戰略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必要決策和慎重選擇,是以一定歷史、理論為基礎,以現實利益為依據做出的抉擇。實踐證明,“一邊倒”戰略并不完美,有很多的局限性。但在當時它確實是一個符合邏輯的戰略選擇。
二、“兩條線”戰略(20世紀60年代)
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后,中國外交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中蘇兩黨、兩國關系不斷惡化;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依然堅持孤立、封鎖中國的敵視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外戰略逐步從“一邊倒”轉向“反帝、反修”或“兩條線”戰略。中國在60年代推行“反帝、反修”的“兩條線”外交戰略,同時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敵,使中國承受著來自東西方的雙重壓力,在國際社會中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對中國對外關系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這在60年代后半期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處于十分孤立的地位,這個時期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僅有一個,即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1968年1月同中國建交)。雖然不能說“反帝、反修”的戰略導致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孤立,但這一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的確是造成中國在這個時期樹敵過多,在國際舞臺上處境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一條線、一大片”戰略(20世紀70年代)
70年代,國際形勢蘇攻美守,同美國相比,蘇聯對中國構成了更大的威脅,面對蘇聯日益嚴重的軍事威脅,中國擺脫孤立局面的突破口只有一個,那就是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借助美國的力量抵制蘇聯的威脅。因為世界上只有美國一家可以同蘇聯抗衡。雖然在60年代末美國對中國的威脅依然存在,但是相比之下,美國對中國的威脅還不像蘇聯那樣迫在眉睫。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能是中國在兩個超級大國中區分敵人和朋友的唯一原則。而且美國企圖利用中蘇矛盾,拉攏中國壓制蘇聯,這也給中國利用兩霸之間的矛盾,聯美抗蘇提供了絕好的歷史時機和條件。
尼克松就任總統后,通過各種渠道向中國表達了和解的愿望,這為中國實行聯美抗蘇的戰略提供了條件。中國領導人也認為,同美國相比,蘇聯對中國構成了更大的威脅。同時,中國領導人也尋求國際上的支持,即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借助美國的力量抵制蘇聯的威脅。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中美這對曾經在50年代兵戎相見的國家,在對付蘇聯這個共同利益基礎上,于70年代初走向和解,組成聯美抗蘇的“一條線”戰略。
70年代,聯美抗蘇戰略的實施,導致了中美兩國從敵對走向和解,兩國關系得到了全面、飛速的發展。這就改善了中國的國際處境。中國從此擺脫了在美蘇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面臨強大敵手的狀況,獲得了更大的外交活動空間。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相互接觸和關系正常化,大大推動了中國同國際上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榮首相訪華,實現了中日外交關系的正常化。1972年3月,中英雙邊關系由代辦上升為大使級。到1973年時,歐共體九國中除愛爾蘭外,都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因此擺脫了在國際上孤立的地位,以嶄新的面貌出現于國際舞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同美國的關系正常化,也就沒有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及中國對外經濟的蓬勃發展。
四、“全方位”外交(20世紀80年代以后)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國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及時地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任務的需要,對中國外交進行了重大調整,開創了“全方位”的外交局面。把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外交推上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際形勢變化的同時,中國國內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對外政策在80年代初進行了重大調整。表現其一,是不同任何大國結盟或建立戰略關系。在大國關系中堅持不結盟,爭取更大的外交主動權。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任何國家的關系。其二,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親疏。進入80年代后,中國認識到只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普遍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才能發揮正常的國家關系,增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
這樣,中國終于擺脫了東西方冷戰,成為獨立于東西方兩大政治、經濟、軍事集團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開創了外交的嶄新局面。中國首先實現了與蘇聯和東歐國家關系的正常化。隨著中蘇關系的改善,中國也改善了同東歐國家的關系。從1983年開始,中美兩國在新的外交政策基礎上開始改善兩國關系。中美兩國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大力發展兩國之間的貿易、科技、文化和教育合作,兩國關系開始了平穩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同第三世界和所有愛好和平國家的團結合作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截止到1999年底,與我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61個。
新中國外交不僅使中國成功地融入國際社會,真正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樹立起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和尊重。縱觀我國60年外交實踐,我們可以得出幾點啟示。
(一)制定外交政策時,應始終把堅持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國家利益是滿足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等重要的各種因素的有機綜合。國家利益高于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友誼和歷史恩怨。50年代,新中國確立“一邊倒”對外戰略,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當時的“國情”所決定的,即從國家安全和政治需要以及國內經濟形式決定的;二是由當時的“世情”決定的,即當時的國際形勢要求新中國必須選擇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爭取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承認與支持,防范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顛覆新中國的人民政權。
70年代初,中國外交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在60年代推行“反帝、反修”的兩條線外交戰略,同時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敵,使中國承受著來自東西方的雙重壓力,在國際社會中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特別是60年代末以來,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著蘇聯的軍事威脅。與此同時,雖然在60年代末美國對中國的威脅依然存在,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威脅遠不如蘇聯大兵壓境的威脅那樣急迫。為了國家的安全利益,中國領導人從實際出發,在70年代初組成聯美抗蘇的“一條線”戰略。
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正印證了帕麥#8226;斯頓的那句明言“沒有永恒的朋友,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制定外交政策時,應始終堅持和平外交的主導思想
中國的文化傳統決定了中國在任何時候都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基于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整體思維的特點,中國在確定外交整體目標和處理事務時一貫從全局出發,從全人類利益出發,主張求同存異,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領導人主要以結盟外交謀求國際支持,開拓和平外交渠道。在美蘇爭霸的國際背景下,以結盟外交尋求盟友支持,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爭取世界和平的要求。毛澤東時代的外交經歷了從“一邊倒”到“兩條線”再到“一條線”的演變,但其實質均為結盟。在實施“一邊倒”的五十年代,我國取得了蘇聯等社會主義盟國的支持,頂住了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全面壓制。同時妥善解決了與周邊國家的邊界爭端問題,確保了周邊地區的和平。到60年代,我國重點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廣交“窮朋友”。從60年代末起,鑒于蘇聯已成為威脅我國安全的頭號敵人,這時建立包括美國在內的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爭取同第二世界國家的聯合,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爭取世界和平的現實需要。我國的外交戰略也因此調整為“一條線”。隨著1972年與美國關系的改善。我國的國際生存空間顯著拓展。截止到毛澤東逝世前,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已達111個。
新中國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不僅國家安全得到保證,而且為未回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對對外戰略做出了調整,確定了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這條政策的實施,為我國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外交空間。加上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真正起到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楊曼蘇.國際關系基本理論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