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之所以成為網絡世界廣受關注的新事物,與它和手機的緊密結合不無關系,這一結合立足于手機與互聯網逐漸普及的發展現狀,適應了現代信息傳播的要求,結合各自的長處,發揮了令人矚目的傳播效果。對微博與手機協作的研究,有助于思考產業跨界的可能,媒介融合的前景、信息符碼混合的結果及身份認同的嬗變。
關鍵詞:微博;產業跨界;符碼混合
中圖分類號:G21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091-03
信息技術革命與18世紀的工業革命一樣,在各個層面所造成的斷裂性和突變性與全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等物質基礎的沖擊之巨有目共睹。而微博不妨可以看作是互聯網的一次新革命,以一種始料未及的影響力成為令人矚目的網絡新現象,其中手機作為微博的諸多平臺之一尤為醒目。
一、產業跨界與媒介融合
微博與手機的聯合,最明顯也許是140字的字數限定,手機與互聯網共同具備的一些特征:即時性、實時性、草根性也成了微博的主要特征,而手機的簡潔內容、片斷式乃至情緒化及使用的便捷性,使微博顯著區別于其他新媒體樣式。這種互聯網與手機的聯合,釋放了手機的信息傳播力量,同時也改變了近來稍乏新意的互聯網,形成了成功的產業跨界。
在“三網合一”的推進中利益格局改變的困難使產業跨界舉步維艱,但手機和微博的合作卻廣受業界和用戶歡迎。短小的篇幅改變了手機上網帶來的一些不便,而手機帶來了黏合性,彌補了門戶網站在這方面的缺憾。當然,微博的商業盈利能力究竟有多大,雖然有企業獲得了實利,但對爭相以微博為尊的各大門戶網站,其贏利前景仍需時間和實踐來證明,如同之前的論壇、電子商務網站、博客、搜索引擎、視頻、社交網站等輪番上場后資本不斷調整其追逐對象,正是由于這些新形式表現出來的商業潛力,不過最后,有的被證明了商業價值,有的卻只是一廂情愿的誤會。
值得注意的是,對新媒體有莫大興趣的一直是企業,證明了資本對利潤的敏感。應該看到,由于新媒體充滿了變數,最初階段的控制權極其重要,如新浪的新聞性、淘寶的電子商務、百度的搜索引擎,最終獲得了行業的競爭優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支配游戲規則。微博作為容納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的新媒體,必然引起許多舊有媒介的興趣,因為,和許多媒體行業一樣,新媒體的合并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新浪搶占微博先機也正是出于此種考慮,而騰訊的后發制人也不可小覷(騰訊在用戶的黏著性上一直具有極大的優勢)。
在信息技術時代,尤其是內容生產的缺乏,新事物帶來的競爭最終會以融合的形式來規避市場風險,這條路門戶網站、視頻網站、搜索引擎等都在努力,而聯合或收編一直在進行之中。
因此,產業跨界意味著微博仍會按照媒介融合的趨勢繼續發展,圖片、音樂,視頻極大豐富微博的信息,但若要獲得最終成功,仍需在內容建設上下功夫。新浪的名人效應在新浪的微博品牌創建上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但要走得更遠,仍有許多可拓展之處。
如果微博最后為幾個主要網站左右,這些有影響力的巨擘對微博內容的開拓有沒有準確的方向,分析出大眾到底想從微博中得到什么將會直接影響微博的未來。追蹤名人或“草根閑話”,賦予其沉重的新聞或民生重任,或者成為廣告的新地盤,這些都是微博已經在實現的功能,應該還可以有其他嘗試。正如芒德?!霸诩夹g膨脹里看到人們渴望權力的非理性驅動力,看到了位于其核心的利潤驅動?!本W絡世界的“眾聲喧嘩”微博為最。
大多數新媒體傳播是依靠網民的興趣來收費,這也是視頻網站等尋求盈利之道困難的原因之一,很少有媒體如電視,不付費或付費不多是由于被動收看廣告的時間保證。微博和其他新媒體相比,在這一方面有它的優勢,不僅是使用上較之前的博客、視頻、論壇等大大便利,更重要的是微博把握了人類傾訴的欲望,并且140字和手機廣泛的使用基礎使微博降低了門檻,亦即談論微博時常被提及的“草根性”。過去,價格不貴、界面友好的軟件不斷出現,釋放普通大眾的創造力,但畢竟還需基本的使用訓練。
微博極大的開放性和傳播效果,也使管理和引導的完善需要面對手機和互聯網疊加的巨大威力,需要實施監管之責的不僅僅是互聯網,還有移動運營企業、手機生產商、文化監督部門等多個相關主體的合力。就輿情引導看,微博問世后,已顯示了它在公共事件中傳播的即時性和裂變效應所帶來的沖擊,信息的發布可以隨時隨地,不再依賴相對手機不便多的電腦來上網完成。
參與者除了在微博上發言外,還能提供圖片或一些補充鏈接,最終報紙、電視等傳統信息平臺實現二次傳播,面對如此高效的傳播局面,傳統新聞行業的從業人員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事件的進程以即時的形成出現,并且缺乏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把關人,面對渴望知道真相的受眾,截稿時間難定,個人判斷動搖,成為兩大困擾因素。
但傳統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深度解析和專業人才等優勢,對微博的碎片式的文本及消息來源及表達方式的蕪雜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息符碼混合
人類一直存在著社會、文化等多層面的分歧,微博的出現,信息進一步為使用者依據各自的興趣碎片化,而且,微博的“互粉”現象使接受者,或者說是轉發者的重要性愈來愈強,互動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眾傳媒時代的來臨,一直加深著信息符碼混合的程度,亦即所有信息被整合在一種共同認知模式里,在同一媒介上獲得新聞、娛樂、教育等不同的信息,但表現形式上卻越來越混合,信息符碼被互相借用,這樣減少了不同人群認知能力差異帶來的障礙。
比如,新聞節目的編排與剪輯,均強調戲劇化而改變宣教特征;司法案件常常被處理成故事形式;多媒體手段的教學方式使課堂變得有趣,但缺少過往的嚴肅氛圍……
同樣的,關于微博定性的種種討論也是符碼混合所引起的,如究竟是新的新聞傳播場所,還是心靈的暫居場所,各方觀點聚訟不休。如果說,過去的論壇和博客尚有進入門檻,如需要一定的組織文字的能力、思辨能力,從而造就了一批網絡意見領袖,尤其是論壇曾被寄予成為公共領域期望的最大原因,大量博客結集成書出版是有門檻的網絡時代留下的文化存留,但這也意味著微博式的片斷雋語在當時只能出現在網絡意見領袖的強音下,如跟帖回帖,議題界定了大致的范圍,即使有所謂“歪樓”現象或激烈爭議。從視頻、網絡電視、電子雜志出現后,文字和思辨的力量不再占主導地位,從而開啟了新媒體容納絕大多數文化表現的時代,通俗與精英、娛樂與教育等種種區別被漸漸抹平,網絡傳播縮小上網者之間知識差距的趨勢有增無減,而微博和手機的聯合對網絡、手機的基本使用者來說是對個人能力或專業要求降到前所未有的容易,一臺可以上網、拍照、拍攝視頻的手機,解決了上網的時間、空間限制,最終成就了參與者眾多的微博。
但是,這個混淆符碼的信息世界,所有種類的信息全都包藏于媒介之中,媒介的過于全面、多樣,替代了我們感知真實的物質世界,“微博控”埋首于頻繁發布信息而忽視周圍世界也許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電子游戲、聊天溝通,微博并不具有前二者的角色代入或人際溝通的快意,但它把握了人類“獨語”和“窺視”的欲望,在海量信息面前,現實周遭沒有戲劇性、娛樂性,甚至也缺乏喚起崇高、理想主義等宏大的情懷,微博對弱勢群體和突發事件的關注映見了人性的光輝,但也和擺脫庸常的生活狀態的心理需求有關,雖然微博上也充斥著無數瑣細的生活細節陳述,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利益追求乃至社會沖突。
但對于這個系統之外的人,這套符碼是陌生的,需要學習和掌握其語言表達、思維方式乃至情緒變化,微博精悍短小并不是所有的網民都能運用自如的,即便是一些曾經深諳網絡特點的網絡名人。
而且,微博的碎片化進一步削弱了一些傳統力量:如宗教、道德、傳統價值以及權威,微博的更新迅速湮沒任何長篇大論或嚴肅思考的企圖,因為這套符碼混合系統基本是大眾世俗的,但如果這些傳統力量找到進入這套符碼的入口和手段,仍然會保留自己的領地,雖然其神性會大大減弱。
當然,這種信息整合,也存在著苦惱,“雖然在家里使用電腦的人很高興能夠自主地掌控時間和空間,但他們憎恨在工作與休閑、家庭與事業、人格與功能之間缺乏清楚的區別”,微博和手機的聯合,使信息如影隨形,這對人類究竟是裨益還是傷害,當然,這個問題非自微博始,電視、報紙、廣播都扮演著同樣的角色。
三、身份認同的再思考
微博的表現與下列趨勢是一致的——“社會運動則呈片斷化(fragmented),地域化、單一議題趨向,以及瞬間即逝的傾向,不是退縮于內在世界之中,就是圍繞著媒體意象而突然短暫炫耀一下。”片斷化在微博表現為眾所周知的碎片化,而瞬間即逝,或退縮于內在世界,或短暫炫耀的情形在微博也是明顯的特征。
微博也許不具備地域化和單一議題兩個特征,但是微博引起的一個個熱點話題,在特定的時間里卻具備單一議題的特征,引導民眾忽略其他也許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件而專注于此。
因此,“在這樣一個沒有控制、令人困惑的變遷世界里,人們傾向于圍繞著‘原始認同’(primary identity)而重新編組:宗教種族、地域、民族等。……在財富、權力與意象全球流動的世界里,對于集體或個人、認定或建構之認同的追尋,變成社會意義的基本來源。這不是一種新傾向,因為認同特別是宗教與種族認同,在人類社會開端就已經是意義的根源?!幕憩F朝生暮死的歷史時期里,認同變成是主要的,有時甚至是惟一的意義來源。人群越來越不是按照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按照他們是什么,或者相信他們是什么來組織意義?!?/p>
本書作者主要討論的是西方世界,中國的情況或許有不同,上述的種種現象,在中國可以理解為伴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制度變遷及傳統價值的退位,造成人們面對現實世界的困惑,因此很容易將自己標簽化。
網絡上經常被定義的所謂草根、憤青,以及經常出現的“XX一族”、“XX一代”說法,甚至一些令人頗感困惑的調查結果,如多數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其中不乏通常意義上的穩定收入者,如公務員、管理層等)。
微博出現之前的各種新媒體,人們利用新的載體尋找現實中無法得到的事物包括人際交流,“去選擇他們的存在,他者就是自我的延長,是自我的同類復制”,身份認同是較容易形成的,在網絡最初的沖擊來臨之時,比如依靠BBS等今天看來非常簡陋的界面和交流方式,相當一部分群體投入與陌生網友的交流中,形成有著共同志趣的虛擬社區,但觀察一些微博可以發現,對名人而言,對名微博而言,粉絲可以是陌生人,因為這建立在長期或一段時間的關注基礎之上,對許多普通人來說,微博上的人際關系又仿佛回到了現實,大部分的關注者是現實生活中的同事、同學或朋友,所以,一直擔心使用網絡、手機會弱化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人際溝通能力這一觀點,不妨用辯證的觀點來看。“電腦中介溝通所代表的多對多(many-to-many)電子溝通模式以各種方式應用于不同目的上,其繁復多樣就如同使用者的社會與脈絡變化一樣多” “事實上似乎是許多人,可能是大部分電腦中介溝通的社會使用者所創造的線上自我,與他們離線時的身份認同并無二致。”正如固定成見和刻板印象會導致定位人群或認識世界的偏差乃至錯誤,微博帶來的人際傳播變化表明了新媒體的特征和走向仍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微博的積極互動并未取代其他溝通方式,而是強化了熟人之間的聯系,用戶可以關注話題,也可以關注他人狀態,從點對點的關注開始,也即個人對個人的關注,最終形成一個個群體,一定程度上能擴展個人社會關系范圍,并能在特定時間和地點里形成積極互動或意見領袖。
就語言特征來看,微博和手機的聯合,進一步加強了網絡語言的“口語性”(orality),青年一代用語的非正式性、自發性愈發明顯,網絡流行熱詞比過去更頻繁地更新。而這類語言的流行很大程度是出于對身份認同的參與,很多青年調查對象表示:如果不知道這些詞,這些熱點事件,平時聊天或交往時很難找到與同學、朋友的共同語言。
作為微博的一個平臺,手機的推力是巨大的,但微博仍是信息技術的產物,人類傳播的工具,微博紛繁的現狀仍可以用經典理論來解釋、分析和推進,也需要研究視野和手法的開放與調整。
參考文獻:
[1](美)曼紐爾#8226;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美)林文剛.媒介環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陳衛星.傳播的觀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