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要介紹、評述了國內當前受眾研究理論前沿著作《受眾研究讀本》的翻譯內容和翻譯技巧,認為該著作文筆洗練、譯風奇譎,給讀者呈現出犖犖大端、彰顯殊異的有關大眾傳播受眾研究的新奇世界。
關鍵詞:大眾傳播;受眾研究;翻譯風格;文本評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37-02
一、引 言
筆者近讀單波教授翻譯[英]羅杰#8226;迪金森、拉馬斯瓦米#8226;哈里德拉斯、奧爾加#8226;林耐編的Approaches to Audience:A Reader即《受眾研究讀本》。這本350余頁的皇皇巨著,除了具備譯著所要求的信、雅、達常規要求外,在當前新聞傳播翻譯著作中譯者眼光卓異,選材新異,文筆洗練,譯風奇譎,給讀者呈現出犖犖大端、彰顯殊異的有關大眾傳播受眾研究的新奇世界。
據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周偉明的《中國新聞傳播學圖書精介》一書介紹,改革開放到近期“傳播學譯作∕原著”中,冠以“受眾”的名稱僅收錄[英]約翰#8226;塔洛克著、嚴忠志譯的《電視受眾研究:文化理論與方法》。在今天琳瑯滿目的傳播學譯著中,受眾研究的譯著還是鳳毛麟角,較為薄弱的。單波譯著的《受眾研究讀本》自有其曲徑通幽、開啟山林之別致。
單波的譯著,一反過去受眾研究崇尚美國的傾向,三位編者努力展示歐洲受眾研究傳統,并通過帶有歐洲批判視野的學術評論揭示其內在聯系與沖突。所收錄的篇目不僅學術含量大,現實意味深,而且涉及受眾日常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這突出的表現在研究對象新,研究領域深,研究地域廣,研究方法多,呈現出迥異于以往受眾研究的犖犖大端,正如單波在譯者序中所說:“三位編者深諳受眾研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并以超一流的布局駕馭這種復雜性與多樣性,他們既不按流派或地區編排,也未遵循時間或主題的編輯體例,而是別出心裁的推出三大部分,分別名為‘社會、大眾和公眾’,‘個人、影響和效應’,‘以及文化、社群和家庭’,展現受眾研究的傳統及諸多研究路數”。基于這樣的編排體例,編者選用24篇內容各異、風格多樣的文獻,都是自20世紀 80年代以后,傳播學的經典文獻,或出自大家之手,或出自評論家之手,“無一不回溯并反思了經典的受眾理論與方法,演繹出活的受眾研究傳統”。
二、章節分析
第一部分“社會、大眾和公眾”篇目共收錄7篇研究文章,從宏觀層面分析媒介影響和影響力的研究和理論,在這一主題統攝下,本書幾乎涵蓋了西方學者研究受眾的新視野、新方法,即對置身于社會環境中的大眾或公眾研究,給出了別開生面的例證解釋,將受眾想象為由許多個體組成的整體,特別是把這個整體的身體和特點歸納為“公眾”或“社會”,從而使受眾在現代社會新技術發展中有了迥異于以往的反思惑困。例如西印度洋群島大學加勒比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傳播學教授阿加瑞#8226;布朗在《遠處近觀:媒體與板球文化》中說,“當代信息傳播技術使得客廳里的觀看者接受的圖像信息比現場的大多數人接受的要多,且更細致,只有客場上的少數幾個運動員也許能夠看到這樣清晰的畫面,板球擁有多國觀眾,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管理者必須對信息傳播技術引出的公眾需求,造就的全球市場做出更多的反映”。這樣一來,受眾是理性還是非理性,是同質還是異質的,是群體還是聚合體,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是被媒體操縱或是積極受眾,就成為研究受眾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其余的6篇文章似乎都是將受眾放在社會環境中尤其是放在社會、大眾和公眾所構成的多級關系中 加以論述,從而使受眾研究的跨學科特性越來越明顯,拓展了受眾研究領域。
第二部分的“個人、影響與效應”篇目共收錄8篇研究文章,有一個更集中的研究焦點 ,主要是對個人的關注,編者精心挑選了一批清一色的歐洲學者(主要是英國、瑞典、荷蘭、挪威等國的學者)評述媒介如何影響個人的。例如,對于媒介暴力與個人行為之間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瑞典學者塞西莉亞#8226;馮#8226;費利森批評媒介暴力研究中“積極受眾”的視點有片面化,過分強調人類行為的個人主義和自由,認為媒介研究應綜合文化力量、積極的受眾、經濟權利關系及媒介科技等因素。應該注意到,報刊和電視新聞總是過度夸大世界存在的暴力,媒體這種仿襲和放大暴力的功能“它是具有維護社會等級的功能,”而瑞典學者大量的實證研究顯示,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在這一過程中都扮演著積極的角色,每一個人根據他們自己的特定來挑選和關注媒介內容,對有用的和有意義的內容進行選擇性理解和記憶,并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解讀。但是,又脫離不了社會環境對個人認知方式的影響。這一見解,對盛行美國的“魔彈論”、“強效果論”提出了挑戰,認為媒介不是萬能的,作者有意在批判,官方利用媒介暴力,具有強化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觀的功能,同時也一再說明,“積極的受眾”作為“個體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觀看行為本身其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功能性表現”,這就具有辯證思維的因素,作者既不贊成媒介是萬能的,也不贊成受眾是積極主動的。并指出,必須在更全面的視野上,將歸納與演繹、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認識所有的“媒介暴力都是文化建構或符號建構”的結果,這一認識與馬洛里#8226;沃伯《關于文化指數研究范式的歐洲反思》一文中涵化分析對人的影響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到實質上媒介這種宗教與鴉片的麻痹作用被作者推到新高度。林耐和瓦泰拉對不同的研究傳統與變化的研究范式的分析,針對美國和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丹麥、挪威、瑞典)的電視暴力,認為電視暴力具有“脫敏作用”,認為電視暴力是一種具有激發作用的刺激因素,當大量觀看電視暴力節目時這種刺激因素實際上使重度觀眾對暴力內容不再敏感,最終將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暴力更加冷漠。用這種理論關照現實,不難發現,國內國外,無論地域民族有何不同,這種理論都具有普遍性,例如福建南平發生的報復兒童案,陜西略陽發生的報復兒童案等都是弱勢群體報復更加弱勢的群體,經過媒體的放大,社會上相當一些表現出麻木、冷漠的感覺,這與電視劇中司空見慣的鏡頭相比不一樣,都是現實生活中活體生命的消失,而新聞報道的連續不斷和樂此不疲,使現代社會中的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變成了驚人的觀岸態度。由此可見,脫敏作用作為媒介暴力的另一種形式,又把媒介對個人的影響這種傳播效果,拓展出新的研究方向。
第三部分“文化、社群和家庭”篇目收錄9篇文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層面的受眾,而且將其放在復雜多樣的文化氛圍中去研究。菲斯克對電視的多義性和大眾化分析,默多克在社會的權力層面,對大眾傳播與意義建構的表述,馬丁#8226;巴克和凱特#8226;布魯克斯對電影觀眾的參與方式與程度及其文化趣味的分析,羅杰希爾菲斯通從技術上、消費和修辭多種維度對電視觀眾既是社會現象又是符號現象的分析,羅杰#8226;迪金森對電視在家庭食品選擇和餐飲決策過程中作用的分析,凡此種種都暗示出文化對受眾的影響,且使受眾研究難以概念化、類型化。正如皮特#8226;達爾格倫所言,“過去的確定性理解已經消失了,不再會有統一的受眾含義以及受眾研究方法的一致意見。無論我們在從事研究工作時遵循什么樣的傳統和理論框架,我們都面對著受眾實踐的多維度特性,以及影響著活動的不斷變化的語境因素——并推斷著受眾理解的意義”。尤其應注意的是,哈利德拉納斯從國家文化(印度和英國)和高等教育的理念出發展開論述,考察了文化語境與觀眾對紀錄片的接受之間可能存在的內在聯系,認為印度主要是通過殖民遺產,以西方的方式導入的高等教育造就了文化分離的形式。受過高等教育與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形成了“現代意識”明顯西化與排斥本土的“亞世界”,導致了一個“第三種”、“混合”文化的產生。從而使語境中包含了“民族文化”集體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這種受眾認識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又產生了受眾社會文化內置性(embeddness)蔓延于整個日常生活中,并與其他媒介消費交錯在一起,形成了后現代社會更壯觀的“媒介風景”。該書的這種研究新人耳目,從而在為數不多的受眾研究中拓展出更寬、更廣、更新的領域。
三、結 語
翻譯應有寬廣的眼界,才能篩選文本的優劣,而選擇文本可以說是一種創造。因此,譯文折射出作者的睿智和文本的風格。文本無論敘事宏大,還是講述微末,都依靠譯者去心領神會,揣摩體味,最大限度、最具創造性地把握文本整體意蘊、科學內涵及語言風格。單波教授的翻譯可以說,語言介通準確、語義闡釋到位,風格靈活多變。正如他在《譯后序》中說:“翻譯的樂趣就在于創造的共享與共同的語言,形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的引導。為了使讀者獲得其中的樂趣,此譯本力求語言流暢達意,每遇難解之處,盡量加以注解,或說明各種語境,或解釋概念內涵,或指引理解方向。”譯者正是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按照行規無一例外地翻譯出原文的“注釋”、“參考文獻 ”,又加“主題詞中英文對照”。同時,又別出心裁地用“譯者注”這種頁下注的方式對原文中的難以理解的概念加以說明,其中不乏自己的理解、判斷、分析和批判。如對“文化指數”、“互文性”、“脫敏”、“輕度電視觀眾”、“期待閱讀”加以解釋。其中“期待閱讀”(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的注解是這樣的:“是接受理論與讀者——反應批評的術語。意指任何閱讀活動之前,讀者的全部經驗已經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理解’(pr-understanding),從而形成其特定的‘期待視野’。這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先有’(fore-having)、‘先見’(fore-sight)和‘先概念’(fore-conception)。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的基礎上論及‘期待視野’的問題,認為不同的‘期待視野’并不是各自封閉的,而是不斷形成、相互融合的。這種‘視野的融合’(fusion of horizons)恰恰是‘意義’產生的關鍵。——譯者注。”這一譯文外的解釋,確屬創造性的處置。譯者考慮到行文中不便打斷語義的順暢性和邏輯的連貫性,而是單獨將其放在譯文外釋義,這就充分考慮、猜估讀者對該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文本在整個譯文中的作用。
尤應注意的是這一注解,不拘泥于原文,也無需忠實于原文,而是在對原文釋義中夾雜譯者自己的知識積淀和思維批判,使讀者既明白了概念,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出譯者的哲學素養和跨文化傳播學研究的多學科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