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秀節目在我國電視熒屏上由最初的風靡一時,到后來的遭遇困境,再到如今的解禁重啟,在社會上和學術界都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當大眾對傳統的選秀節目日漸麻木時,2010年7月25日上海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的播出卻又引起了一陣高潮,讓大眾似乎看到了希望。那么,選秀節目有哪些不足之處?它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怎么樣的?本文在概括國內選秀節目現狀的基礎上,以《中國達人秀》的成功舉辦為例,以宏觀、多維的角度分析選秀節目陷入困境的原因,試圖指出選秀節目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現狀;問題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082-02
2010年9月10日落幕的“快男”最后一場比賽,根據央視索福瑞收視調查數據顯示收視率為1.89,收視份額為5.74%,同時段排名第一[1]。但2010年真正的選秀節目除了“快男”與同在廣電體制內的“花兒朵朵”之外,往年與之抗衡的選秀節目集體消失,一時之間,湖南衛視成了孤軍奮戰,“湘軍”前所未有地獨自支撐著經歷了七年之癢的選秀節目。但7月25日上海東方衛視播出的《中國達人秀》猶如一陣旋風席卷全國,獨領全國選秀節目的收視風騷。“根據最新數據,《中國達人秀》在上海地區收視率高達20.58%,已連續2周高出央視春晚在上海的收視率”[2],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和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的一種現象。
一、選秀節目的現狀
中國內地的選秀節目從2003年發展至2010年已經有七年的時間了,在此期間,選秀節目經歷了“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三個階段。2005年是國內“真人秀”快速發展的一年。以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為最熱。有調查顯示,在全國范圍內收看前五場總決賽的觀眾總量達到1.95億人,其中總決賽6進5的直播收視份額更高達19.45%,同時段排名全國所有衛星頻道第一名。[1]2006年中國內地的選秀節目呈三足鼎立之勢,《超級女聲》《加油,好男兒》《夢想中國》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隨后各個地方臺相繼效仿,出現了眾多的選秀節目,由于電視選秀節目的大量泛濫,給觀眾造成了審美疲勞,也有了一定的逆反心理。在這一背景下,2007年廣電總局緊急叫停部分內容低俗的選秀節目。時至今日,《快男》的收視率已跌破九成,市場一片慘淡。然而2010年上海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的播出卻一炮而紅,10月10日全國總決賽,上海地區收視率為34.88%,全國的收視率為5.70%,再創新高[1]。
現如今,選秀節目總體上呈現低迷狀態。不能否認,選秀節目的初衷是好的,但為了選拔精英,屢爆黑幕,注重利益,人情味淡薄,主流價值觀缺失等問題卻對全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選秀節目正在漸漸形成一種不良的趨勢——文化霸權,形成了一種文化“鐵桶”,將大眾的需求牢牢禁錮在娛樂文化的“圈地運動”中。
二、選秀節目存在的問題
選秀節目剛興起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很快就成為熒屏的新寵兒,與此同時,存在的問題也漸露端倪。
(一)屢爆黑幕,公信力下降
電視選秀節目正越來越變成商業化運作的一場商業營銷,在這種商業運作下,公平性是很難得到保證的。有關暗箱操作、合約紛爭、惡意炒作等負面傳言鋪天蓋地,不僅票選出現舞弊傳聞,評委的公平性也飽受爭議,選拔環節、選拔程序的合法合理性,選拔結果的公平性都出現了種種質疑聲音[3]。多次擔任此類節目的評委胡力說:“事實上,很多比賽結果早已內定了,評委們會收到寫有名次的單子,已決定點評時說什么話。”種種黑幕的猜想和曝光大大影響了節目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嚴重傷害了此類節目的公信力。
(二)全民參與程度不夠
傳統的選秀節目基本都定位為平民青春偶像的選拔,雖然之前也有選秀節目表示,對選手的年齡不做限制,但最終入圍全國10強的選手清一色都是青春男女,而且,“非平民”選手占據著越來越多的位置,比如選手里有人是專業歌手,有人拍過MV,有人演過電視劇,甚至有人舉辦過個人音樂會。另外,有些選秀節目對選手的要求比較高,比如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對歌手的歌唱水準要求是相當專業化的。平民特色的弱化和平民定位的變味,必然會降低大眾的參與熱情,導致選秀節目的沒落。
(三)摒棄中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
如今,觀眾已不再滿足于宏大敘事,不再傾心于偶然制作,他們需要簡單而真實的人和事。而近年來許多電視選秀節目排斥電視文化所滲透的意義與價值,忽視中國傳統文化里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而是極度推崇節目的純娛樂性,用炒作、煽情、揭丑、黑幕等方式以求得高收視率,使得電視選秀節目朝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傾向發展。這種主流價值觀的缺失,勢必導致選秀節目的沒落。
(四)注重利益,人情味淡薄
獎品的作用應該是激勵選手以期待更好的表現,而我國傳統的選秀節目卻更多的將獎品設置為豐厚的利益,比如湖南衛視舉辦的《快女》《快男》晉級的前幾名就可以簽約天娛傳媒公司,在這一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獎品”最終成了“秀”者競相追逐的功利目標,從而失去了期待更好表現的這個最重要的目標。[4]
三、選秀節目的出路
《中國達人秀》作為目前國內最為火爆的選秀節目,代表了選秀節目未來的發展走勢,對選秀節目的分析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現在,我們以《中國達人秀》的成功舉辦為例,來分析選秀節目的出路。
(一)正確定位,合理創新
上海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主編李德順曾說:“一個成功的節目,收視率絕不是唯一的標準。考察一個節目是否成功,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節目的社會反響,包括輿論導向和受眾評價;二是節目的經濟效益,節目的收視率表現和廣告份額;三是節目的創新,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是否有所創新和突破。”[5]毋庸置疑,《中國達人秀》是成功的。它的版權購自《英國達人》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盡管是舶來品,但是導演組并沒有照搬照抄外來模式,而是在模仿的同時,對其進行了本土化創新,使其更符合本土理念,人生價值,以及和諧社會的內涵。在表現形式上,《中國達人秀》沒有僅僅拘泥于唱歌跳舞的傳統節目,而是充分挖掘節目外延的張力,體現社會的價值觀,在舞臺設計上簡樸大氣,一切趨于樸實平淡,沒有夸張的音樂,沒有炫目的燈光,讓小人物自然真實地在舞臺上展示驚人的感染力和平凡人的動人故事。所以,選秀節目應該在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符合我國本土化理念的基礎上正確定位,合理創新。“拿來主義”是可以的,但絕不能照搬照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形式再怎么華麗,有噱頭,也不如有創新意義的內容有保質期。
(二)身在娛樂,心在教育
《中國達人秀》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于它不是純粹的“秀”,而是通過合理的議程設置,利用文化的正面功能效應,在實現娛樂目標外,還擔負著影響大眾,教育大眾的社會責任。[6]高逸峰由千萬富翁到破產再到包子鋪老板的跌宕人生,讓我們看到從頭再來的豪邁,他的一首《從頭再來》道出了堅韌的生活態度。所以,選秀節目也應該在娛樂精神的同時,找到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通過積極參與的方式,傳遞主流文化價值,更加注重弘揚自信,自強,達到鼓舞觀眾的目的,實現精神道德上的引導意圖。
(三)傳承傳統,以情動人
《中國達人秀》追求的那種“真實娛樂”和“民生娛樂”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回歸主流,宣揚真情,把最清澈最質樸最真誠最有力量的東西還給老百姓,注重以情動人。《中國達人秀》將觸角觸探到深藏在公眾心底的真、善、美的需求,著眼于更基本的“人性之愛”的滿足,從而滿足于公眾并激起了公眾的共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做了這樣的分析:“用國外的瓶子裝中國的酒,使中國人各種生活情態呈現在舞臺上,不光是才藝表演,還有價值觀的對接,這才是《達人秀》能夠在眾多選秀節目中突圍的關鍵。”壽君超一首獻給《外婆》的歌,展示出一個普通人對長輩深深的思念之情;8歲小女孩趙欣瑜的一首《山路十八彎》,讓人感受到人性純粹的一面;周巖峰那句“為了我老婆,我愿意裝成豬,我愿意裝成任何東西”讓我們看到愛情的偉大。這濃濃的愛情、親情深深地觸動了觀眾和網友的心弦,使他們無不為之動容。北京大學教授陸地說:“《達人秀》提供了五種當今社會最稀缺的價值觀元素——真、善、美、愛、希望,這就是它的成功之處。”
(四)巧妙編排,精心制作
《中國達人秀》能夠取得高收視率,源于節目的巧妙編排和精心制作。在節目設計上,它一直秉承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宗旨,并非就事論事,而是將每一次錄下的素材開會討論,反復推敲,重新拼盤組合,人物才藝上講究張弛有度,把握節奏。[7]在感情點的設置上更是環環相扣,每個點的切入讓觀眾既看得明白,又看得過癮。對百姓故事進行娛樂化的包裝,環環相扣,提升了觀眾對節目的忠誠度。節目的剪輯風格采取“不拖沓”的快節奏剪輯,該簡則簡,保證優質片源,這樣才能保證精品節目的播出質量。在這一點上,中國的選秀節目應該向它學習,運用抽屜式理論,讓觀眾永遠有期待,不斷制造興趣點,使其欲罷不能,從而獲得高收視率。
電視選秀節目的出現和火熱,一方面迎合了現在的中國社會現狀,另一方面也是電視自身發展的結果。當然,它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全民參與程度不高,屢爆黑幕,公信力下降,注重利益,人情味淡薄,主流價值觀缺失等等。而《中國達人秀》的播出,給我國的選秀節目似乎指出一條明路。
參考文獻:
[1]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官網[OL].CSM,http://www.csm. com.cn/news/index.html.
[2]俞亮鑫.中國達人秀收視超春晚春晚向下選“達人”[N].新民晚報,2010-09-10..
[3]彭璐.電視選秀節目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4]黃冬,薛雯.平凡人的“秀”—《中國達人秀》的“議程設置”解讀[J].文藝爭鳴,2011(3).
[5]李德順.《中國達人秀》的成功反思電視節目“三俗”之源—兼談電視媒體如何把握受眾的需求[J].新聞記者,2011(11).
[6]李曉星.論“中國達人秀”的精神內核[J].今傳媒,2011(1).
[7]史永福.《中國達人秀》的成功秘訣[J].新聞傳播,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