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文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經營現狀的梳理,總結了長期制約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發展的三大瓶頸:一是資金不足;二是缺乏人才;三是管理落后。針對現狀就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發展的戰略意義進行了闡述,并嘗試給出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電視;發展;民族政策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057-02
一、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現狀
2007年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李克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新聞事業調查研究”課題中,對青海、內蒙古、新疆、甘肅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現有新聞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進行基本情況調查。在對“所在媒體目前存在困難”調查中,認為主要是“經費不足”占50.4%;“缺乏人才”占50.4%;“缺乏設備”占21.1%;“缺乏高效有序的內部環境”占13.4%。在對“制約媒體發展因素的看法”一項調查中,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從業者給出了7種數字,依次為:專業人員比例偏少的占56.3%;員工素質普遍偏低的占24.4%;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的占22%;媒體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的占20.5%;負債經營的占20.4%;媒體條件嚴重落后的占10.7%;設備無法滿足工作的占9.6%。少數民族地區傳媒總結經營狀況可以歸納為一下三點。
(一)資金投入不足
民族地區資本形成途徑有三條:一靠國家財政支持,二是依靠自身積累,三靠外部資本注入。少數民族地區環境比較艱苦,人口數量少,居住分散,收視率不高,經濟欠發達。外部資本很少進入,依靠國家和自我積累遠遠不能滿足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對資本的要求,資金不足直接影響了電視媒體的發展。
(二)人才受環境制約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基礎教育差,經濟相對落后,交通不便利,信息流通慢,客觀上限制了人才的成長,本地的人才還留不住。由于人才受環境制約,引進人才更不容易。使得自身得天獨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不能很好地開發和利用,而豐富與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強大的地緣優勢也顯現不了。人才缺乏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電視媒體,電視節目內容同質化程度嚴重,制作成本高,社會效益低,缺少“經濟”支持,電視節目不能形成自身特色與風格的現狀,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經濟效益更無從談起。
(三)管理機制落后
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影響以及歷史文化、地理因素的制約,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管理手段等相對落后,資源配置不合理,使得電視媒介的發展滯后。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中就有51個分布在西部,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重要一環,2002年5月12日,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正式開播。西部頻道旨在為西部大開發營造強有力的輿論氛圍。這是一檔以新聞資訊為主的電視頻道,也是央視第二個綜合頻道。除在西部12個省區直轄市落地之外,該頻道還通過衛星直播和與各地有線臺結合的方式在東部地區落地。當時央視對西部頻道充滿信心,認為頻道三年后一定會盈利。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半,2005年12月28日西部頻道便停止了播出,變臉成現在的社會與法頻道。
中央電視臺這樣解釋原因:1.資源有限;2.收視較差;3.使命完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展江則認為:“西部頻道本應該是一個帶有公益性質的頻道,但西部頻道自己卻想到西部淘金,‘下馬’是必然的?!贝搜郧兄幸Γ莱隽穗娨晜髅襟w制上的相互矛盾。
二、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傳媒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是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的,其中對中華民族的含義作了這樣詮釋:“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并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56個民族已接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個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憂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情感和道義”。新中國確立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確保了少數民族人民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區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條件下,有權根據本地情況,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反分裂斗爭尖銳復雜的形勢下,電視作為少數地區第一大媒體,結合“村村通工程”,在充分發揮電視傳媒經濟屬性、產業屬性的同時,強化少數民族地區電視的政治屬性和文化屬性應是當務之急。
(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傳媒是全社會實現小康、建設和諧社會一部分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地緣遼闊,物產豐富,地貌、地域特征明顯,民族自治區占國土面積的64%,主要的江河源頭分布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森林、草原占全國的21%和75%,煤炭資源占全國的60%,有170余種主要礦產。這些資源是支撐東部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可靠保障。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更為東部源源不斷提供著潔凈的能源,為東部經濟騰飛和民生改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國家全局講,采取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東部的經濟建設發展取得的成果,反哺西部資源型少數民族地區,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逐步實現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國政府的歷史任務。少數民族地區傳媒是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重要一環,是全社會實現小康、建設和諧社會一部分。
(三)少數民族地區傳媒是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重要輿論陣地
我國少數民族多處在祖國邊疆戰略要地。西方敵對勢力利用邊境的便利條件,長期以“民主”、“宗教”、“人權”的名義,對我國邊民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顛覆活動。面對這些反動宣傳以及分裂中國的圖謀,中國政府在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大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傳媒就是發出自己的聲音,強化自己輿論陣地的有效措施。
在廣大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作為第一大媒體的電視,在宣傳黨的政策,傳播科學知識和信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可持續發展,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發展,使各族群眾和諧共處,共同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抵御國際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戰略和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是少數民族地區媒體長期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三、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視傳媒抉擇
(一)重新定位電視公共頻道
中國公共頻道在廣電部審批同意后,由福建廣電廳直接管理的電視公共頻道與1998年元旦正式開播。它產生的背景旨在糾正1983年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上確定的“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方針后,國內電視臺過多過濫。此后福建省臺公共頻道的經驗向全國各省級電視臺推廣,公共頻道的初始的內涵被顛覆。公共頻道指公共性質的電視媒介,與國營、私營性質的電視媒介相互區別,它強調以保障公共利益為根本宗旨,覆蓋面廣,滿足不同層面的受眾觀賞期待。關注少數派和弱勢群體。媒體日常運作經費以觀眾的電視機執照費、社會團體與個人的捐助為主,國家財政補貼為輔。公共頻道不以營利為目的,以服務大眾,讓亞文化,社會邊緣族群獲益。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事關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事關我國民族形象和國家形象。少數民族地區媒體的傳播、生存空間需要我國政府通過制定特殊的民族政策來支扶持和保障。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有必要借鑒并學習歐洲的一些方法,在保護本國的經濟與文化利益的同時,也維護好少數民族權利和利益,實現多元文化,共同和諧發展。在傳媒商業化浪潮中,重新定位廣播電視公共頻道內涵,香港地區公營廣播機構的經營
理念、管理方法,值得大陸學習借鑒。
(二)政策傾斜
歐盟堅持“歐洲作品”標準規定,成為緩解美國影視業在歐洲入侵程度的殺手锏。歐洲通過保護歐洲作品扶持歐洲影視業發展,將廣播電視業納入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軌道,最終建立歐洲廣播電視業統一市場,增強整體競爭力,扭轉美國影視產業在歐洲獨占鰲頭的局面。法國與德國為維護各自民族文化,尤其為了抵制美國影視業的入侵,在達標比例上高于其它歐洲國家。法國規定公營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中,60%應為歐洲視聽節目,40%須為原版法語視聽節目。公營電視臺還應制作17%的原版法語視聽節目,將每年凈營業額的16%用于獨立制作。法國最高視聽委員會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廣播電視管理機構,但其權威性實際上使它成為一個政府部門,該機構成立了一個由30人組成的執法隊伍,對所有電視機構播出的節目進行監督,加強電視公共利益的維護力度。我國政府可以借鑒歐盟的辦法,政府規定發達地區電視臺以一定方式與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分享廣告收入;發達地區電視臺與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也可以結對子,進行一對一合作。發達地區電視臺承擔制作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電視節目的任務,例如為少數族群而設的節目,又或其它文化節目等。
(三)“內容為王”,突出地域特色
鳳凰衛視以其“縣級電視臺”的規模,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和經濟效益,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品牌戰略。產品差異化,是鳳凰衛視實現品牌戰略基本策略。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身處民族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可以利用人無我有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拍攝制作系列性的電視產品,把當地的優勢產業介紹出去,從中開拓出自己的文化市場,擴大自己的經濟效益。電視在發掘少數民族文化,以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又形成少數民族地區電視特有氣質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電視媒體日益國際化、電視媒體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之時,電視節目內容同質化嚴重的今天,電視節目內容的差異化、地域化,就會增強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傳媒的競爭力。少數民族地區電視媒介可以依托豐富少數民族資源,以各種民族節日、慶典為契機,制造文化的熱點和興奮點。形成自身特色與風格。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也要打造少數民族地區名主持、名主播、名記者隊伍,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進而提升媒體知名度。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傳媒的影響力。
(四)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研究常態化、普及化
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是中國新聞傳播的一部分,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的關注、研究應常態化,特別是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難點進行共同交流,發揮集體的智慧,提出解決的辦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少數民族地區傳媒教育工作者情感的選擇,更是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維護社會穩定,保護邊疆安全、國家安全,建立和諧社會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格桑培杰.民族、宗教、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2]西部頻道淘金后的必然結果[N].第一財經日報,2005-03-05.
[3]胡一峰.初探鳳凰衛視成功之道[J].新聞記者,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