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電視公共頻道開辦至今,受到了多方詬病,處境尷尬。各方利益的權衡和博弈、頻道特色不明顯是造成公共頻道處境尷尬的主要因素。公共頻道應該走專業頻道發展之路,以公共性為頻道標識,成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平臺。
關鍵詞:公共頻道;癥結;出路
中圖分類號:G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044-03
一、引 言
為了有效治理我國電視“散、濫、弱、小”的弊病,提高廣播電視的整體實力,自1996年開始,我國廣播電視行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和機構改革,大力推廣和發展電視公共頻道就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通過開辦公共頻道,實現省、市、縣三級廣播電視管理部門和播出機構的資源整合和規模效應。1998年1月福建電視臺公共頻道在全國率先開播,2002年全國各省電視臺幾乎同時推出公共頻道。然而,發展至今,電視公共頻道受到了多方詬病,處境尷尬。一方面它雖然冠以“公共頻道”之名,卻無“公共頻道”之實,與西方公共電視相去甚遠。另一方面,電視公共頻道也沒有實現改革的預期目標,電視原有的散濫局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四級辦電視”沒能改成“三級辦電視”,縣級電視臺自辦節目依然紅火。因此,電視公共頻道的存在價值受到質疑。
二、電視公共頻道的癥結
我國電視公共頻道作為廣播電視機制改革和體制創新的產物,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職能轉變、資源整合和提高節目質量的功能。電視公共頻道是“在縣級廣播電視實行三臺合一的基礎上,由省級電視臺制作一套公共節目供所轄各縣電視臺播出,從中空出一定時段供縣級電視臺播放自己制作的新聞和專題節目。”[1]但是,我國電視公共頻道開辦至今,一直存在著覆蓋不全、發展滯后、經營欠佳等問題,甚至有些電視公共頻道已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造成電視公共頻道尷尬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各方利益的權衡和博弈、頻道特色不明顯是最主要的因素。
(一)各方利益的權衡和博弈
雖然電視公共頻道是省、市、縣三級電視播出機構的公用共有頻道,但三級電視播出機構的權利和責任各有不同,“各省廣電局在公共頻道的設立、管理、運行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各省局要把公共頻道工作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能,加強公共頻道的管理,協調解決公共頻道運行過程中的各項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協調各級廣播電視機構之間的問題和矛盾。”[2]實際運作中,省級電視播出機構在公共頻道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而市、縣級電視播出機構屬于工作配合。而事實上,市、縣級電視播出機構和省級電視播出機構之間并沒有隸屬關系,一方面省級電視播出機構需要維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省級電視播出機構提出的協調辦法往往難以在市、縣級電視播出機構真正實施。最大的問題是公共頻道對縣級電視播出機構原有利益造成了巨大沖擊,自辦節目減少必然導致人員的閑置和廣告收入的銳減,縣級電視播出機構在公共頻道建設中的積極性難以調動。此外,我國各級廣播電視臺受廣電行政部門和當地黨、政的雙重領導,市、縣級電視播出機構承擔著當地黨、政機關重要的信息發布和輿論宣傳的作用,公共頻道取代縣級臺對當地黨、政機關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因此,通過各方利益權衡和博弈之后,形成了現如今的尷尬局面,資源不僅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反而出現了浪費,公共頻道成了省級電視播出機構的一個專業頻道,但競爭力明顯弱于省級電視播出機構的其他專業頻道,而縣級電視播出機構仍將主要精力投入縣級臺自辦節目的制作與播出,與公共頻道形成競爭局面。
(二)頻道特色不明顯
目前公共頻道基本上被定義為一個省級電視播出機構的專業頻道,但與其他專業頻道相比,管理部門重視程度不夠,收視率普遍偏低,缺乏自身特色。隨著我國電視媒體商業屬性的日益凸顯,優勢資源正在向經濟效益好的頻道或節目集中。而公共頻道由于其特殊的行政使命使得管理部門難以挖掘其商業價值,只能把它作為一個不得不辦的填充頻道。
雖然名義上也是一個專業頻道,但個性和特色不明顯。有不少公共頻道為了契合其行政職能將其定位為農村頻道,將農民作為主要的收視群體,福建電視臺公共頻道定位為“農村#8226;綜合”頻道,重點開拓農村市場,強調關注農村生活,服務農村經濟。浙江電視臺公共新農村頻道,為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知識信息需求服務。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韓春麗和鄭璐曾對浙江電視臺公共新農村頻道收視情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浙江農民不知曉它的存在,受訪農民普遍認為新農村頻道節目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很少傾聽他們的聲音[3]。也有一些公共頻道定位為綜合頻道,河南電視臺公共頻道,以“連接市縣的紐帶,展示河南的窗口”為宗旨,同時創辦新聞、旅游、娛樂等欄目,發揮綜合頻道的作用,河北省的公共頻道精選河北電視臺1~5頻道的優秀自辦欄目,以娛樂為主,法制、農村節目為輔。還有一些公共頻道定位為公益性和服務性,天津電視臺公共頻道以“公共信息、公共服務”為宗旨,堅持大眾、綜合、實用、兼顧合理分眾的原則,力求打造一個屬于普通百姓自己的公共舞臺。北京電視臺公共頻道是秉承公共性、公益性和服務性,全力打造一個交通旅游專業化頻道[4]。雖然不同的省級公共頻道定位有所不同,但從節目安排來看,基本上還是在向綜合頻道靠攏,新聞、文藝、影視、服務、廣告等各類節目一應俱全。
三、電視公共頻道的出路
縣級電視臺目前在我國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與公共頻道相比,縣級電視臺對于當地觀眾有心理和地域上的接近性,具有刊登小額廣告的優勢。[5]因此,公共頻道難以取代縣級電視臺,也沒有必要取代縣級電視臺。此外,公共頻道僅僅強調公用和共有,顯得過于狹隘,內容定位非常模糊,但公共頻道要向西方公共電視靠攏和轉化,強調公共性質,與我國電視管理體制不符。為此,公共頻道要擺脫尷尬境地,就必須在現有體制和發展基礎上重新定位和梳理,沖破束縛,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一)公共頻道要走專業頻道發展之路
公共頻道既然無法取代縣級電視臺,而各方矛盾又難以調和,那么就應該給公共頻道松綁,撤掉“公用、共有、共享”的頭銜,使它真正成為省級電視臺的一個專業頻道。但是,公共頻道不應該定位為綜合頻道,事實上,目前省級電視臺的新聞、經濟、影視、體育、少兒、民生、科教等專業頻道的名稱雖然具有很強的標識作用,但從節目形態和內容上看仍然是綜合頻道或準綜合頻道,同一電視臺各頻道之間的同質化現象相當嚴重,專業頻道不專業成為困擾我國頻道專業化發展的瓶頸。然而,頻道專業化是電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為了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電視媒介適應市場競爭的合理選擇。因此,公共頻道繼續走綜合頻道發展之路,違背了電視媒介發展規律,同樣只能陷入同質化泥潭,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公共頻道要以公共性為頻道標識
公共頻道作為一個專業頻道,它的定位一方面需要符合市場細分的原則和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考慮自身的發展基礎。電視頻道的專業化實質上就是對觀眾進行對位性細分,形成電視頻道傳播內容上的獨特性。公共頻道目標觀眾與傳播內容必須與新聞、經濟、影視、體育、少兒、民生、科教等其他專業頻道有明顯的差別,同時也要借鑒這些專業頻道名稱的標識功能,讓人一看頻道名稱就明白公共頻道的定位和傳播內容。
就公共頻道“公共”二字而言,人們很容易把它理解為公共領域或公共權力,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體現了公眾性、公益性和公開性的特點。因此,公共頻道完全可以圍繞“公共”的特征來進行定位。公眾性要求公共頻道既能為公眾利益服務,又能讓公眾自由平等的說話。公益性要求公共頻道以社會效益為追求目標,排除商業利益。公開性要求公共頻道維護公眾的知情權,能夠毫無隱瞞地向公眾公開傳播公共信息。以公共性作為頻道定位和標識,同時體現公眾性、公益性和公開性的專業頻道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同時,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我國公民社會正逐漸興起,公民社會組織不斷完善,公民意識得以加強,但公民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缺乏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是阻礙公民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公民社會組織具有自治性、組織性、非營利性和志愿性等特點,因此,以公共性為特征的公共頻道可以成為公民社會組織利益表達的渠道,公民社會組織及其代表的利益體都將成為公共頻道的目標觀眾。
(三)公共頻道要成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平臺
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解決經濟社會深層矛盾的客觀要求。服務型政府以公民為本位,定位于為市場、社會發展提供秩序和服務的服務者,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從我國電視管理體制來看,所有電視頻道都應該承擔公共服務職能,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有效的溝通渠道。但是,隨著我國電視產業屬性的不斷加強,電視頻道間的競爭正不斷加劇,對經濟效益的過度追求必然影響公共服務的效能。當然,電視產業化的趨勢和方向是正確的,是實現我國電視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保障。因此,為了提高電視媒體公共服務的效能,在現階段,有必要將電視的商業屬性和公共屬性實行一定程度的分離,讓公共頻道完全摒棄商業利益,成為專業的公共服務頻道。
公共性是服務型政府本體價值的回歸,服務型政府是以公共性的本原價值為邏輯起點、以公共利益的實現為依據的,蘊含著公平正義、公共服務、公共責任、公民參與的價值訴求。[6]這與公共頻道公共性的內涵是一致的。因此,以公共性為特征的公共頻道是服務型政府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將成為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力量。政府必須充分重視和利用公共頻道,發布公共服務信息,與公眾進行交流溝通,接受公眾監督,實現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目標。
當前我國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不同的利益主體形成了不同的公民社會組織。服務型政府要成為一個有限的、高效的、法治的、開放的政府,需要外部力量公民社會組織的推動和參與,但目前我國公民社會組織存在著主動性不強、專業性不夠和行為不規范等問題,需要政府的調動、引導和培育,使其真正成為政府為公民提供服務和維護公民利益的載體。因此,作為公民社會組織利益表達的渠道,公共頻道也需要政府的參與與引導,成為政府調動、引導和培育公民社會組織的平臺,成為政府與公民社會組織進行交流溝通的渠道。
綜上所述,我國的電視公共頻道可以發展成為以公共性為特征的專業頻道,成為政府、公民社會組織、公民三方之間信息傳播和溝通的橋梁,成為政府為公民及公民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平臺,成為公民社會組織代表公民進行利益表達的渠道。
公共頻道是一個公益性的頻道,不以商業利益為目的,不插播廣告,不接受贊助,經費由政府、公民社會組織、省級電視播出機構共同承擔。為了實現公共頻道的發展目標,必須明確政府、公民社會組織、省級電視播出機構在公共頻道建設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是公共頻道的傳播主體,但政府應該定位于服務者,提供公共服務信息,為公民和公民社會組織釋疑解惑。公民社會組織應該體現多元化,代表不同利益體的公民社會組織都應參與公共頻道建設,從而使各類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策更為民主化和科學化。省級電視播出機構是公共頻道的承辦者,負責公共頻道的節目制作和具體運作,同時接受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的監督。
當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公共頻道還需要具體的分工協作和欄目策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越來越完善的時期,以公共性為特征的公共頻道有著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它將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相輔相成,有效地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
參考文獻:
[1]謝春霖.關于公共頻道的幾點思考[OL].http://www.jxgdw. com/jxgd/jxtv/jxtv5/ggcxs/userobject1ai579562.html.
[2]胡占凡.推進職能轉變,辦好公共頻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6).
[3]韓春麗,鄭璐.對農頻道建設與促進城鄉和諧—以浙江“公共#8226;新農村”頻道為例[C].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8226;法律#8226;社會學科卷.
[4]陳信凌.國內電視公共頻道分析[J].中國記者,2004(11).
[5]王新武.公共頻道為何難以取代縣級臺?[J].新聞記者,2009(6).
[6]康西龍.服務型政府本體價值的公共性[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