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史學研究中存在一些誤區,阻礙了學術創新,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種強烈的問題意識,不能以問題貫穿整個研究。本文分析了目前新聞史研究中缺乏問題意識的表現,并對如何加強問題意識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對研究的創新提供幫助。
關鍵詞:新聞史研究;問題意識;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43-02
新聞史學研究是新聞學和歷史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所以關于新聞史的研究必然會受到同時代史學思潮的影響。而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缺乏豐富的第一手史料,很難進行史學的研究,更談不上得出正確的結論,在目前研究生的學習當中,我們經常會陷入一些誤區。
一、缺乏問題意識的主要表現
(一)進行史料的堆砌
談到新聞史研究,老一輩的新聞史學者經常做的是嚴謹的實證研究。“力求以史料勾勒一事一物的原貌,再現客觀的歷史事實,甚至于不厭其煩地追索萬千報刊的起止日期,堆砌云遮霧繞的如山史料。新聞史學在細目上精益求精,務使詳備,在微觀的事態上考證落實,雖一絲不茍,但在總體上卻忽視深層的透視、宏觀的把握和有機的聯系”很多報刊的個案研究和一些斷代史研究都是如此,因為實證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以確鑿的史料來解釋此前我們還不甚清楚的問題。而我們的同學在做研究時僅僅滿足于堆砌史料,缺乏思想蘊涵,對新聞事業發展背后的深層原因探究不夠。這樣的研究基本上是按報刊的產生、發展和演進的脈絡,收集考證新聞史料、描述新聞事業發展的過程,表面看起來史料翔實、描述豐富,但卻容易形成“一盤散沙”式的研究。
(二)形成錯誤的體例
1.形成思想史的體例。在分析一份報紙時,很多同學為了分析媒介產生、發展和演進的原因,從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變革的大情境中解釋媒介的走向,強調個體、即辦報人或者編輯對媒介的影響。從他們的生平到他們的經歷,他們思想的變化。以時間線索來講述一個報紙的發展過程。沿著這樣的思路做出來的研究很像是思想史,仿佛和新聞生產相脫節了。主要還是思想背景出了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將政治思想斗爭作為新聞史的主線來研究;二是將“宣傳什么”作了研究的重點;三是將辦報人報紙的政治觀點直接與新聞實踐掛鉤,忽視對辦報思想的研究。新聞史是新聞媒介的歷史,應該以媒介為主體,始終從研究對象出發。2.形成“教科書”體例。在實際研究中,很多人的研究更像是“教科書”式的介紹,并不是提出問題、解釋問題的過程。這樣的研究沒有新意,也不會得出任何有意義的結論。教科書只是引入某些概念,而研究生必須要將這些概念為己所用。研究和教學的區別在于教學主要是以告知為主,把和某個報刊相關的內容或者某個時期的事件告訴給大家,而研究則不同,它需要知道每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是什么。
(三)不會綜述,只會翻譯和概括
在研究一份報紙的新聞業務時,要從它的新聞采寫,新聞評論出發,對具體的文本進行分析。但很多人都只是從字面上翻譯過來,而不能把它描述出來。這也是缺乏問題意識的表現,要知道編輯記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們想通過文字表達什么樣的意思?不會綜述還表現在,研究的問題往往不很明確,往往是資料顯現出什么問題,就做什么問題的研究,隨意性較強。在研究開始之前,就要進行有材料和線索的梳理。只有這樣,才能整體上把握所研究的對象。閱讀之后,要進行描述,而不是概括,概括有可能導致所提煉出來的東西放在另外一個場景就是錯的。描述不是事物對象所有零件的拼湊,它是具有一定貫穿性的有序的揭示。有了相互關聯才能成為一個整體,那么關聯度怎么找?這也需要有問題意識。一個描述很難,是因為一個好的描述本身就包含了對問題的追問。好的描述一定要有問題,換句話說,要有問題做指引做追問。
(四)套用傳播學模式、研究僵化
隨著傳播學的發展,新聞史的研究逐漸融合傳播史的思路。傳播學引進中國之后,很多從事新聞史研究的學者都對傳播學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且開始在國內展開傳播學的研究,同時對西方的傳播理論進行了“中國化”的反思,但其中也有一些不盡合理的現象,如拉斯韋爾的五W模式,從五個方面構建了傳者分析、受眾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框架,但很多人在研究中把5W當作萬能的公式來看,只是簡單的套用這五個方面。可是我們知道,報紙的發展是很復雜的,包括辦報人的轉變,環境的變化,辦報方針的變化等等因素,而5W只適用于一個傳播過程,只適用于一個報紙的一個傳播過程,是有可能采用的一個方法。但并不是萬能的方法。5W其實是“4+1”模式,因為其中的效果不是從傳者發出的,而是從受眾發出的。傳播史的研究內容包括產品(報紙等)、生產者(印刷人、出版人、合作者)、生產過程(思路和生產的結合)、情境(意識形態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及它們的相互作用。但由于過分強調產品或生產者,而模糊了情境或互動的影響。套用格式導致新聞史的研究僵化不前,缺乏新意和深層次探究。
二、怎樣加強問題意識
(一)要提一個好問題,就要大量閱讀
研究生要善于提問,同時也要提出有水平的問題。那么怎樣提問?問題從何而來?這是很多人困擾的。其實問題總是產生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研究生要大量的閱讀文獻,不斷的思考與對象相關的所有前人的理論,看前人針對這樣的對象已經解決了什么問題。如果發現前人的研究對象中還有所剩余,這個問題就可以鎖定成你的問題。如果沒有剩下什么,但是可能研究對象出現了新的變化,那么就要考慮理論對于這種新的變化適用不適用?適用說明這個理論彈性很強,適應面很廣,如果不適用說明你還有可能繼續研究下去。卓南生先生指出“產生選題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看書太少”對年輕學人來說,讀書要帶著求知欲,求解,求達,訓練并保持一種敏感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在學習中發現真問題并解決函待解決的問題,創造出新知識。學術研究最可貴的品質就在于創新,而解決新問題應為學術研究最大的創新之處。
(二)要提一個好問題,就要追本溯源
包括新聞是如何發生的,新聞發展的動力是什么,新聞與其它社會系統的關系如何等等。比如羅杰斯的《傳播學史》的價值在于用傳記體的方法說明了一個理論是如何誕生的。當我們從源頭上知道了一個是事物怎么來的時候,就會很難忘記。這也可以避免研究生學習中走馬觀花的現象。
要溯源,史學方法是一個基石。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以頗富歷史眼光的視點進行論述。他說“所謂報學史者,乃用歷史的眼光,研究關于報紙自身發達之經過,及其對于社會文化之影響之學問也。”方漢奇也說“新聞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研究新聞事業發生發展歷史及其衍變規律的科學。”新聞史作為歷史研究的一個細小分支,它永遠都不可能與史料隔絕,同樣也離不開實證研究的方法,但為了避免新聞史研究成為“史料匯集”,我們必然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圍繞著問題去尋找史料,挖掘它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
(三)從研究對象出發,借助其他理論
新聞史的研究要以新聞自身的發展變化為主要的脈絡,然后借助其他的理論如史學理論、社會學理論、傳播學理論。我們必須承認,新聞或傳播本身并未誕生過任何研究方法。一是因為新聞和傳播現象歷時悠久,但成為專門的學科時間較短。二是新聞學或傳播學的學科交叉性強。所以,目前世界范圍內較為通用的新聞學或傳播學研究方法都是從其它學科引進的。但無論采用哪種研究方法,都要有問題意識,都要學會提問。
1.社會學視角。所謂新聞史學研究和社會學相結合,就是“將新聞傳播作為社會運動的一種有機環節,既關注新聞本體的內在關系,更探究新聞與社會的外在關聯,如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時代心理等等,而不是就新聞談新聞,就媒體談媒體,就人物談人物。”舒德森的《挖掘新聞——美國報紙的社會史》就是一本突破傳統新聞史研究困境,引發新聞史研究新思考的經典之作。舒德森在研究中總是提出問題:是什么使《紐約時報》變得讓人尊敬?是什么使它在道德上看起來高人一等?是因為它吸引了富人才變得值得尊敬呢?還是因為它值得尊敬,才在富人眼中具有了吸引力?如果是因為值得尊敬而吸引了人,那么“值得尊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某個特定社會群體在某個特殊時期的生活體驗中產生的道德理念”?
2.傳播學視角。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不能簡單的套用模式,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一步思考:首先,媒介組織內部所包含要素之間是如何協調的?媒介組織是新聞生產的主要場所,組織的特性影響新聞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和其他社會組織類似,媒介組織內部也有科層結構、勞動分工和生產流程,因此,傳播活動貫穿于這些結構、分工和流程之中,并且具體演示了這些結構和流程,體現了組織內部的權力關系。但是,與其他社會組織不同的,作為一種知識生產,媒介組織的新聞生產不同于一般商品生產,其生產者往往被視為專業人員,其產品則是一種文化制品。那么,媒介組織內部是如何協調的,人才的選用和培養是如何進行的,報紙的發行和經營之間,采訪和編輯之間是怎樣配合來完成每一條具體的新聞生產的呢?其次,媒介與社會是如何互動的?社會的各個方面如何給媒介提供條件和環境,讓媒介去發展的?媒介是如何吸收社會的方方面面去辦報?比如技術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法律的保障、人才教育方面以及國家制度是如何影響媒介的?有學者認為“媒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種社會子系統,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其它子系統也存在著密切關系。這種關系的總和即是媒介的生態環境。在早期的媒介研究中,研究者的視野多集中在媒介內部,社會條件雖然也被提及,但多是作為媒介運作的背景,這樣的視野雖能有效地處理很多問題,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以社會系統論來看,如果離開與其他社會系統的互動,就不可能對媒介有完整而透徹的理解。因此,從媒介的生態環境出發,媒介研究才能更加豐富和深化。”再次,媒介是如何進一步塑造社會、影響社會的?任何一份報紙的創辦都有辦報宗旨,如黨報是黨的耳目喉舌,在政治斗爭中發揮宣傳作用;政論性報紙通論文章來引起強烈的社會震動;私營性報紙也為抨擊軍閥混戰、動員抗日救國等方面做出了貢獻;啟蒙報刊以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改造國民性為主要目的,可以說這些報刊都用自己的辦報實踐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人們的思想,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所以帶著這個問題去研究有助于增加研究的厚度。通過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就可以明確研究的切入點,一個好的研究必須有一個好的切入點,否則,一旦起點錯了,后面的研究就很難做下去了。總之,在新聞史的研究中,加強問題意識可以使我們突破傳統的與各時期的政治緊密結合的范式,更多地從新聞傳播自身的發展規律來論述和研究新聞史。加強問題意識,可以完成從單一的新聞史到豐富的新聞傳播史的轉向。再次,我們可以借鑒其它學科,如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傳播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這樣,才可以在新聞史研究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