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眾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廣播新聞如何找準自身位置?如何發揮廣播優勢?廣播要發揮其自身“快”、“伴隨”、“互動”三大特點,讓聽眾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最快的新聞動態及重要服務性信息,讓聽眾走在路在,座在車里,做著事情都能了解天下事,讓聽眾通過一個電話就能參與到廣播新聞節目中來,只有不斷的創新廣播新聞報道方式,不斷突破廣播新聞報道角度,與聽眾產生互動,與媒體產生聯動,才有不斷增強廣播新聞的競爭力。
關鍵詞:廣播新聞;伴隨;互動
中圖分類號:G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31-02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強勁不減、網絡媒體咄咄逼人,手機報、移動電視等衍生媒體發展迅猛。那么廣播是否已經走到盡頭?其新聞節目還有沒有生存空間呢?筆者認為,廣播新聞仍有其生存空間和發展潛力,但關鍵要發揮好自身的優勢,找準自身位置加強媒體間合作,使廣播在在媒體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站穩腳根。
廣播新聞與其他主流媒體新聞之間的優劣比較,我們清楚的知道,廣播具有的“快”、“伴隨”、“互動”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是廣播新聞的最大優勢。其中,“快”和“互動”是相對于電視和報紙兩大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廣播新聞能壓倒電視和報紙新聞的重要籌碼,而“伴隨”則是廣播針對所有媒體的一個優勢。不過廣播也有著固有的一些劣勢,那就是信息的呈現模式單一,只有聽覺感受,沒有視覺沖擊力,聲音轉瞬即逝,難以保留。因此,在制作廣播新聞節目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發揚其三大優勢,增強廣播新聞的競爭力。
一、增強廣播新聞時效性和伴隨性
(一)時效性
“快”是廣播節目的優勢,也是新聞節目取勝的關鍵因素,但隨著科技的不斷提高,電視、網絡等媒體的采編播速度也越來越快,單純一個“快”已經不足以讓廣播新聞在新聞大戰中取得勝利。尤其是,在重大時政新聞、體育新聞方面,電視和網絡都可以進行視頻直播,更是在淡化了廣播“快”的優勢之同時凸顯了廣播無形的不足。此時,廣播需要在保持“快”的同時,還需要將“伴隨性”的特點凸顯出來,注重新聞報道的頻率,做到時時有新聞,時時有回顧,能夠讓聽眾隨時、隨處可以聽到較新的資訊信息。
傳統的廣播新聞,主要是以固定時段的大版塊新聞節目為主,這種新聞節目模式固然能滿足聽眾一次性獲得大量新聞資訊的需求,但其節奏偏慢、播出時間過長、內容大而全、針對性不強等弊端,已經使得這類大版塊新聞節目越來越提不起聽眾的興致,對生活工作節奏更快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依然能夠滿足的聽眾主要是時間較寬裕的中老年聽眾了。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簡短的整點半點新聞”卻越來越受到聽眾的青睞。面對聽眾的收聽變化,廣播新聞節目也應該隨之變化,適量減少新聞聯播等大版塊新聞節目,增加整點、半點新聞或是小版塊新聞循環滾動播出的形式,同時豐富新聞信息涵蓋面,隨時報道最新的新聞資訊,提供即時氣象、要聞、綜合新聞、體育、財經、生活咨詢和交通路況等信息。同時,播放記者發自一線的即時報道,每逢重大事件還可打破版面進行第一時間全程直播,爭奪“第一時間的報道權”。這讓聽眾隨時都可以方便地了解到最新新聞資訊,充分體現了廣播新聞“快”和“伴隨性”之特點。貴陽廣播電視臺88.9綜合廣播從1999年6月開播以來,在貴陽市公交“大巴”上安裝了鎖頻收音機,被譽為“市民身邊的巴士電臺”,每天固定收聽率達100多萬人次。綜合廣播以時政新聞為龍頭,以綜藝、服務類節目為主體,每逢整點滾動播出新聞和相關生活資訊,在提高節目的收聽率的同時,讓乘客讓在車廂里就能了解天下事,使廣播的伴隨性充分體現。
(二)伴隨性
廣播新聞還能發揮“快”的另一個優勢是不定時插播滾動新聞。滾動新聞既可以在固定時間播出,也可以在節目中不定時播出,每次播出的新聞及時間要突出“短”。這類新聞用于對重大新聞的適時重播和新聞追蹤,也可穿插短而實用的服務性信息,讓聽眾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最快的新聞動態及重要服務性信息,使節目更加人性化,實用化。更能充分體現廣播新聞的時效性與伴隨性。這也是對常規新聞節目的及時更新和合理補充。
貴陽廣播電視臺102.7交通廣播,逢整點、半點播報交通新聞資訊及天氣預報、路況等服務信息。不僅為途中駕車的司機提供更為直接和有效的服務,同時,也帶動了一批樂于助人的司機積極參與,形成了一大批固定收聽群,在時下堵車已成為城市通病的情況下,貴陽交廣正是抓住了堵車的問題所在,強化交通廣播特點,發揮自身優勢,在節目中不時插播路況信息,信息員通過交警支隊顯示屏,隨時對市區道路通行情況作適時播報,特別是高峰時段,隨時插播的路況信息,以其貼近性、服務性、伴隨性的優勢,成為出租車、公務車、私家車的收聽首選和駕車習慣,成為貴州省內頗具權威、獨具特色,收聽率較高的廣播頻率。
隨著整個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廣播新聞的報道手段正悄然發生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文體的變化。新聞文體應由過去消息、通訊、專稿為主,向通訊、專稿減少,滾動報道、追蹤報道等方向發展。
2.新聞語言的變化。廣播新聞語言更趨向于平民化、口語化、更直白、生動貼近聽眾,突出廣播特點。
3.報道形式的變化。廣播音響運用的增強,廣播新聞應由原來的文字+錄音報道模式,轉變為更多動用記者+口述+錄音報道,記者現場報道,主持人連線專家等形式,更增強新聞的真實性。
4.報道節奏的變化。新聞報道從一事一報、一天一報,發展為一事多報、一天多報,及與此相適應的流動報道、追蹤報道、連線報道等形式,這些形式既保證新聞時效性,也加快了廣播報道節奏。
二、增強廣播新聞的本地化、民生化
廣播新聞的本地化、民生化具體體現在新聞報道角度的本地化、新聞素材的本地化、語言的本地化等方面。
本地民生新聞是廣播新聞的優勢所在。據相關統計,有超過80%的聽眾收聽廣播時關注的新聞地域范圍是本地新聞,其中,60%的聽眾關注身邊社區新聞,而省內、國內、國際新聞屈居其后,本地新聞可以作為廣播新聞殺出重圍的突破點。廣播新聞的本地化特點會隨著對本地政策的解讀、本地民意的客觀、充分表達而繼續得到增強。從新聞選材上看,隨著廣播的本地化特點越來越明顯,廣播新聞對本地社區民生類新聞的關注度和報道力度還會繼續增強。廣播傳統的“我播你聽”模式已然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聽眾的收聽需求,聽眾參與度的增強必然會為廣播打上“本地化”的烙印,廣播新聞的本地化,新聞素材取自本地、反映本地,可以增強廣播“快”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聞要關注老百姓的家長里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但民生新聞的內容又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些日常小事,還應當開拓更廣闊的內容空間。如: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收費、食品安全、安全生產、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業改制、環境保護、城市拆遷、土地征用等領域。這些內容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可以以小見大,在老百姓身邊小事與國家大政方針的結合點上做好民生新聞的文章。
三、新聞節目亦可通俗化、增強節目“互動”
現在,大眾媒體越來越講究娛樂化。廣播新聞節目也開始呈現輕松化和娛樂化的趨勢,傳統一本正經報道新聞的模型越來越不受聽眾喜愛。而以流動、伴隨方式收聽廣播的聽眾也越來越喜歡收聽輕松詼諧的新聞節目,喜歡主持人用通俗的語言來播報甚至調侃新聞,而喜歡嚴肅認真的播報新聞的聽眾比例已經降至最低。廣播新聞節目可探尋通俗化路線來提高聽眾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隨著聽眾對新聞信息要求的日益提高,傳統的新聞節目已經不再能滿足聽眾的需求,新聞節目的風格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有特色的新聞節目更能吸引聽眾,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廣播新聞節目中,可利用電話、手機短信、網絡互動平臺等方式讓聽眾以提供新聞線索、參與話題討論、講述現身說法等多種方式參與到節目中來,由此可增強新聞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可以增強民眾社會主人翁意識,發揮重要的、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彰顯廣播的社會價值。
廣播新聞除了要突出廣播的三大優勢外,廣播還應加強跨媒體合作。多媒體融合時代的來臨,促成了各媒體之間彼此合作更為緊密,取長補短,共同服務于社會民眾。廣播新聞亦需尊重、迎合并主動利用好這一大趨勢。廣播新聞與其他媒體的合作應注重其它媒體提供的優勢資源和便利條件在廣播新聞上的充分利用,可以是新聞信息的更加豐富,也可以是廣播新聞傳播渠道的有效拓寬。
在利用傳統的電視、報紙方面,廣播應善于對電視和報紙豐富的新聞素材和已經展開評論的熱點話題另作一番文章,而不應僅是停留在簡單地轉播電視新聞、廣播讀報等基礎層面上。廣播新聞的一部分素材同樣可以來自網絡媒體,并且更需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擴大廣播新聞的影響范圍。而眼下進入實質性階段的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更是為廣播新聞借助手機媒體平臺提供了極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