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視新聞現場直播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和電視新聞報道方式的不斷變革,現場報道已經成為電視新聞最重要的報道方式之一。本文從實踐角度,淺談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對記者素質的要求,希望給從業者提供一種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電視記者;素質要求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22-02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駿德在《當代廣播電視新聞學》一書中對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作了這樣的定義:“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是指電視臺記者在新聞現場直接向觀眾口頭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方式”。具體講,怎樣才是真正完全意義上的現場報道?首先,新聞事件要剛發生或正在進行之中;其次,記者要進入新聞事件現場,目擊采訪,現場口述報道;第三,報道應真實而完整地再現新聞人物的采訪講話和新聞現場的音響。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在國際上始創于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則興起于80年代。1998年,美英兩國對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沙漠之狐”的軍事行動,中央電視臺記者首次在戰火紛飛的戰場對這場戰事進行了現場報道《巴格達遭空襲紀實》,堪稱其中的代表作。
(導語)巴格達當地時間19日凌晨1點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到美英第三輪大規模的巡航導彈襲擊,巨大的爆炸聲震撼了整個城市,這是三天以來美英對伊拉克最為猛烈的一輪導彈襲擊。請看本臺駐巴格達記者發回的報道。
(記者現場報道):觀眾朋友,我現在是在巴格達市中心的新聞中心二樓的平臺上,現在是伊拉克時間12月19日凌晨的4點多,也就是北京時間12月19日上午的9點多,我們聽到整個巴格達市區爆炸聲響徹夜空,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身后有很多防空火炮和高射機槍在對空射擊,爆炸聲音在我們附近響得非常強烈。在我們周圍各個方向都有爆炸的聲音,而且可以看到強烈的火光。在我們的正前方剛才已經有三顆炸彈落了下來,巨大的火光使得天空整個都染紅了。在我們的樓頂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個高射機槍不斷地對空射擊。在我的右側就是伊拉克的國防部,大家可以看到遠處又紅了一片,我們馬上可以聽到爆炸聲,根據聲音的反饋應該有將近七、八公里的樣子。我們可以看到一枚巡航導彈橫著飛過去。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巴格達比較具有戰略意義的一個地方,因為在我的右前方這個位置就是薩達姆總統的總統府,在總統府的旁邊一點就是總理府,總理府再這邊一點就是國防部,在我的后面是它的外交部。這次空襲一共持續了45分鐘。到目前為止空襲的警報還沒有解除,而與此同時,巴格達清真寺的禱告聲已經傳出了,這就標志著一年一度的穆斯林的齋月從今天正式開始了。
這是中央臺記者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報道的。
(中央電視臺 冀惠彥、董志敏、水均益)
在這則電視新聞中,報道記者就位于新聞事件發生現場,就在空襲目標所在地附近,離最近的炸點僅800米左右。我們看到,在炮火硝煙的背景中記者的現場報道真實感人,電視長鏡頭傳達出強烈的現場感,同期聲更使人如同身臨其境,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特質在這部難得的戰地新聞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當下,隨著電視新聞現場直播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和電視新聞報道方式的不斷變革,現場報道已經成為幾乎所有電視新聞欄目中最重要的報道方式之一,而能否做好現場報道也成為一名合格電視記者必須具備的業務素質和能力。
一、高度的新聞敏感
當記者到達現場,需要對正在發生變化的新聞事件作出迅速的判斷:這一事件最具新聞價值的是什么?并由此決定報道什么,放棄什么。這需要記者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能從新聞事件紛繁復雜的眾多元素中,非常敏感地抓住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
另外,新聞敏感還體現在,記者能夠在現場通過蛛絲馬跡發現重要的線索,并由此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新聞價值。這一方面需要記者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在記者的眼中不應該存在司空見慣,而是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同時,記者還應具備良好的現場調查能力,能通過現場采訪和調查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深層原因。比如,去冬今春全國范圍出現了柴油荒引發的公路大堵車,安康電視臺記者在完成其它采訪任務返回的途中,發現西漢高速公路出現了堵車現象,他們沒有想當然地把這當成常見的堵車,而是多問了一個為什么?并通過采訪調查發現,正是由于沿線加油站的限量供給柴油導致了西漢高速長距離的堵車,采制了非常好的現場報道《柴油荒引發西漢高速大堵車》,一經播出,就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實際上,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時刻牢記觀眾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從觀眾的興趣出發,提觀眾欲知而未知的問題,闡述觀眾期望得知的事實和信息。
二、敏銳的洞察力
我們常說,新聞因人而生動,因細節而感人。一名優秀的電視記者在做現場報道的時候應該有第二雙眼睛、第二對耳朵,在講述表現當下的同時,可以敏銳地洞察新聞現場的一切,不失時機地捕捉精彩的場面,抓住那些體現新聞價值的細節。
比如上面講到的《巴格達遭空襲紀實》,就有兩處細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們的正前方剛才已經有三顆炸彈落了下來,巨大的火光使得天空整個都染紅了。”一個“染”字既生動又貼切,雖然只是一句看似簡單的描述,但這一細節卻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了空襲的慘烈,使整個報道多了一份感染力。
“到目前為止空襲的警報還沒有解除,而與此同時,巴格達清真寺的禱告聲已經傳出了,這就標志著一年一度的穆斯林的齋月從今天正式開始了。”巴格達清真寺的禱告聲,這一細節升華了整個報道,十分耐人尋味。空襲的警報還在,禱告聲已經響起,戰爭與和平的祈禱這么不和諧地同時出現了,為什么會這樣?相信每個觀眾此時都會有這樣疑問,也會有自己的答案。這一細節不僅體現了記者的思考,也引發了觀眾的思考,更讓觀眾對整個報道從此念念不忘。
所以說,有細節的現場報道才是有生命力的好報道,才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和強烈的吸引力。
三、駕馭現場的能力
中央臺記者高麗萍曾說:“一次現場報道從某種意義上說相當于一次直播,它要求記者有駕馭現場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搞現場報道時,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選題、選材、構思報道的總結構,設計如何開頭、結尾;迅速物色合適的采訪對象;選擇最能表現現場氣氛的談話場景;負責拍攝的記者要臨場不亂,鏡頭始終跟得上;擔任采訪任務的記者要掌握采訪進程,有把握地進行現場發揮等。要做好這些工作,記者必須從直播的要求出發,沉著應戰,力求減少失誤。如果有失誤,或多次出現失誤,現場氣氛就會受到破壞。”
的確,進行現場報道時,記者往往是一邊觀察,一邊報道,盡管在報道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對新聞事件的發展有一定的預測和把握,但仍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因此,記者必須具有隨機應變,快速思考、果斷判斷處理各種突發情況的能力,從而保障報道的順利進行。
四、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表達能力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記者的基本功,也是記者綜合素質最外在、最直接的體現。
首先,語言表達要準確。在判斷、觀察的基礎上,要準確地向觀眾描述出自己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新聞事實。有些人“茶壺煮餃子,倒不出”,有些人文章寫得好,但口語表達欠佳,這些人都不適合做電視新聞記者。進行現場報道的記者要善于對新聞事件進行理解和分析,然后,將這些新聞事實準確地表達出來。
其次,邏輯條理要清晰。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用哪些詞語最恰當,句子怎么組織才與新聞事實相符合,才能讓觀眾易于理解,這些都體現了記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如果時間允許,記者可以事先寫提綱,但既然是現場報道,則常常必然是“即興的”。因此,電視記者要多練習打腹稿、做口頭作文的能力,多進行邊觀察、邊口頭報道的能力。
第三,現場報道使用的是口語,但卻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語。“現場報道使用的語言應該是‘規范口語’,它既要有書面語言準確規范、邏輯性強、簡潔精煉、莊重典雅的特點,又要符合口頭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親切自然、聲韻和諧、順口入耳的要求。”
五、淵博的知識 充分的準備
淵博的知識是一個長期的積累,充分的準備則是要認真對待每一次報道。
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新聞事件時,準確客觀地理解判斷事件;才能由于知曉事件的背景和來龍去脈,進行恰當地分析評述;才能旁征博引擴大新聞事件的外緣,避免不知所云、不知該說什么的尷尬,從而增加現場報道的深度和厚度。
總之,電視記者是一個競爭激烈、不斷創新的行業,要想在這個行業站穩腳跟,需要的是不斷的努力,不斷的磨練和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駿德.當代廣播電視新聞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社,2001(3).
[2]高有祥.電視新聞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