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媒體技術的變革、特別是經營理念的轉化使得大多數的地市級廣播電視報陷入了困境。反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總的來說要發揮經營者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市場和技術的發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是擺在廣播電視報人面前的一個新的問題。
關鍵詞:廣播電視報;問題;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053-02
廣播電視報是在20世紀末期伴隨著改革開放和電視時代的到來蓬勃發展起來的一種報紙類型,它的主要內容是對節目的預告以及電視的相關報道,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電視是最為廣泛也是最為人們所喜愛的一種媒體傳播形式,廣播電視報也伴隨著這股春風迅速的發展,基本上各個地市都有一家日報社廣播電視報社。鼎盛期全國有廣播電視報300多家,每期總發行5千多萬份,占同期全國所有報紙總發行數的l/7,絕大多數在當地的報刊發行量中遙居首位。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網絡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廣播電視報的功能被削弱或替代,面臨越來越大的發展壓力。以南方某省會廣播電視報為例,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行量達120多萬,年廣告營業額達1200多萬元。但是目前,發行量只有8萬多份,年收入只有300多萬元。更別說各個地市的廣播電視報,在黨報和晚報的擠壓下舉步維艱,在這種局面下,我們有必要對廣播電視報進行重新的定位,梳理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確定新的發展路徑。
一、地級市廣播電視報所面臨的主觀問題
首先,辦報內容陳舊,由于“廣播電視”的限制,依舊把自己限定在“電”的圈子里,依舊把節目單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認為只要有節目單,這份報紙就不會沒人看,而實際情況是電視已經不再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唯一方式了,21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傳播方式的進步,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知道想要的信息,一張節目單甚至是節目本身都不再是難得的信息。
其次,辦報方式陳舊,現在的媒體環境已經是今非昔比,且不說網絡的鋪天蓋地,但就電視本身也已經走出屏幕的禁錮,廣泛的參與到各種媒體活動中來,電視網絡化,網絡平面化等等,各個領域相互交叉,取長補短,在這種局面下如果廣播電視報的經營者不隨著現實環境的變化去轉變辦報模式,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另外,自身定位混亂,隨著報紙出版行業的逐漸市場化,都市報在各級城市風生水起,憑借黨報固有的行政和人力資源,各級晚報、早報蓬勃發展,成為各級城市的主流平面媒體。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電視報由于失去了先天的優勢,很多人在信息量或者是時效性上和都市報競爭,結果往往是出力不討好。因為廣播電視報固有的性質和周刊的模式使得它在這兩方面根本無法與日報形式的都市報相抗衡。
二、地市級廣播電視報面臨的客觀問題
第一,報業市場的變化。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報紙行業飛速發展。都市報迅速崛起,大量生活服務類報紙創辦,報紙的種類和發行量迅速膨脹,各種專業化的雜志也日益增多,單就是相關與電視電影的媒體就數不勝數,而廣播電視報由于其內容和宗旨的限制,在多方面的夾攻之下,發行量銳減,廣告收入也隨之劇減,一大部分破產或者被吞并,留下來的也是舉步維艱、艱難度日。
第二,媒體環境的變化。首先是電視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得電視的套數和節目日益增多,90年代初期上星的套數只有十幾個,而現在各個省就有十幾套的節目,再加上專業類的付費電視,觀眾的可選擇性增多,觀眾不會局限于某一個臺的節目播放,更何況現在的機頂盒直接提供全天的節目單。其次是傳播和媒體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人們不再局限于電視來獲取信息。這都使得廣播電視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三,國家政策的調整。“新聞出版總署早已把地市級廣播電視報列為:“報業結構調整”的對象之一。從1988年起,“登載一周廣播電視節目”的政策優勢和得天獨厚的廣播影視資源就不再為廣播電視報所據有。廣播電視節目單被視為“公共信息”,別的媒體可以刊登的廣播電視節目單不再是1~2天,而是一周。廣播電視報個性化的資源喪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因此,要發展就必須摒棄陳舊的辦報模式,重新定位,大膽創新,積極主動的探索適合本區域的廣播電視報發展之路。
三、廣播電視報的發展之路
第一要準確定位,廣播電視報生來就與“電”息息相關,因此除非像個別報社直接把報紙名稱改為類似于《消費周刊》、《都市周刊》之類,它還必須在“電”上下功夫。因此對于廣播電視報的經營者來說,無論如何擴張自己的邊界,都必須明確自己的根基在于廣播電視。也就是說放在經營者面前的有三條道路:
第一,徹底改變報紙的名稱、主旨,根據本區域的報紙行業狀況和自身的優劣勢直接轉型為都市報或者是消費服務類周刊。
第二,維持原有的名稱不變,但在辦報的方式、模式上做文章,圍繞著廣播電視的主題,通過挖掘幕后故事、深層次的解析影作品等方式來吸引讀者。
第三,就是走一條中間道路,在維持原有的報紙名稱不變的同時,采取兩手抓的方式,一手抓電視電影的臺前幕后,一手抓時政民生。
當然,走什么樣的路線是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定的,但有一點就是必須要準確的為自己訂明方向,這樣才能圍繞著這一方向去制定報紙的發展策略,如果只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那何談發展。
第二要大膽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靈魂,同時也是一份報紙發展的靈魂。且不說廣播電視報,就整個媒體行業來說,報紙的種類越來越多,同質化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要想在同行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做出新意,要作別人沒做過的、作別人不敢做的,借用一句流行的話語就是“只有不成功的策劃,沒有不成功的媒體”,好的策劃和創意是媒體生存的根本。
1.方式的創新,像地級市的報紙大多是從網上轉載一些幕后或者花絮,對大事件的報道也是轉載國內大報的文章,但現在的影視和網絡媒體如此發達,信息有著相當的同質性和滯后性。這一點就可以嘗試走出去或者是本土化的策略,走出去就是要主動的走出本區域,把新聞的觸角伸向一線,同時在發掘故事的時候要轉化角度,比如說《三門峽視報》在奧運和世博期間專赴現場發回的報道,雖然沒有宏大的場面和全面的數據,但是記者以自己的角度所發掘的不同的故事和新聞則更為有趣。本土化策略就是和當地的電視、電臺合作來征集和創作文稿,或者是積極的關注本地民生,挖掘本地的人們關注的、有興趣的新聞或故事。在這方面的創新之道還有很多,比如和周邊報社的合作,信息的共享等等,凡是有利于擴展信息量,發展讀者群的方式方法都要勇于探索,當然同時也要符合自身的辦報特點和經濟基礎。
2.方式的轉變。發行量是一個報紙的生命,有了發行量才會有讀者,才會有廣告效應。除了積極充實報紙的內容,增加報紙的可讀性,我們還要在報紙的發行上做文章。現在流行的做法是免費投遞或者是虧本式的發行,但這對于規模普遍較小的廣播電視報來說成本太高,倒是《安陽廣播電視報》的做法值得借鑒,“對于廣播電視報而言,最方便、最快捷的讀者接觸渠道就是有線電視傳輸渠道,因為有線電視安裝、收費等業務可以毫無阻撓地進入家庭,免了上門征訂、尋找人流之苦,可以降低接觸難度,提高發行效率。”,《安陽廣播電視報》的這種方式既充分利用了自身處在廣播電視系統的優勢,擴大了發行的渠道,這樣就在內容和發行上都和本地電視形成了互惠雙贏的局面,這不可謂不是廣播電視報發行的新路。
3.經營方式的轉變。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互動的世界,無論是國家、企業和個人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經濟體,因此經營一份報紙也不能單純的采和編,還必須走出去,去調查、去研究,去調查讀者的興趣、商戶的需求,根據調研結果主動的轉變經營模式,需要策劃大型展覽,我們去策劃展覽,需要另辟新版的,我們另辟新版,能夠實現多元化經營的,我們去開辟新的市場。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中,報社只是一個盈利性組織,報紙只是一個商品,經營者必須以一個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市場,不能墨守陳規、固步自封。
第三提高服務意識。廣播電視報無論如何轉型,都必須牢固的樹立一種服務意識,特別是對于地市級的報紙,讀者的口味決定著報紙的方位,新聞決不能是乏味無趣,評論決不能是自說自話,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善于從百姓身上挖掘故事,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廣播電視報……要奪回失去讀者,擴大發行空間,必須強化其家庭服務性,向家庭生活貼近,向社會文化生活靠攏……這是廣播電視報應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其能否振興的關鍵之所在。”這種服務型既是廣播電視報自身的特點,也是當下廣播電視報發展的需要。
第四吸收優秀人才。策劃是人的策劃,創意是人的創意,優秀的人才是廣播電視報發展的根本。廣播電視報繁榮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員的來源比較復雜,總的來說高素質的人才比較缺乏,再加上廣播電視報在同行業內所處的地位使其往往吸引不到優秀的采編和創意人才。這在根本上制約了報紙的發展,因此要發展就必須要制定嚴格的進人制度,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最重要的是要為員工提供一個充分施展能力的平臺,通過報紙的發展來吸引人,通過競爭的機制來激勵人,在這樣的一個良性循環下,報紙才會越辦越好,人才才會越來越多。
當然,各地的廣播電視報所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發展的路徑也不止這幾點。通過準確的定位,模式的創新,人才的充實,是地市級廣播電視報在轉型之路上必須要做的,沒有這幾點,報紙就不可能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方向,不可能有一個全新的面貌,也不會有足夠的競爭力。因此,要發展就必須以一種破釜沉舟的精神去面對市場的考驗,在摸索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開拓出一條新的適合自己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滕智榮.淺論地市級廣播電視報的發展[J].新聞天地,2010(7).
[2]毛仲杰.廣播電視報發展轉型探析[J].傳媒,2010(4).
[3]劉洪濤.廣播電視報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