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榮幸能領導《紐約時報》這樣歷史悠久的知名品牌。我們擁有忠實的讀者,但僅僅有“忠實”還不夠。在不斷變化的歷史中,品牌的認知度和讀者的忠誠度并不能抵御經濟的變化。有句老話叫“未雨綢繆”,我們也不能浪費危機帶來的東西。只有在危機中人才會更愿意冒險,也才能帶來成功。《紐約時報》也直面了挑戰,專注于做好5個決定,這五個決定不僅在媒體行業,在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它們分別是:1、記住你的使命;2、擁抱科技;3、約見消費者;4、優化流程;5、開源節流。
我們的使命就是通過發布高質量的新聞來為社會提供服務。我們過去會問,樹林里一棵樹倒下了而無人聽到,那算是有聲音嗎?現在我們問,樹林里一棵樹倒下了,但是你手機沒有響,算是有聲音發出嗎?
現在Twitter成了發布新聞的地方。你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而且《紐約時報》面臨的不僅僅是互聯網的發展,而且是人們整個獲取和分享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我們提供高質量新聞的使命始終沒變,但完成使命的方法發生了變化。我們非常樂于在數字世界里砸入重金,因為這代表著未來。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就創辦了自己的網站,并且把報紙和網站的員工都融合到了一起。在2006年,我們還成立了媒體行業的首個研發實驗室。
當然,傳統渠道對我們也很重要,而且會繼續在這方面的努力。但我們必須成為數字時代的引領者——這并不是因為 NYTimes.com 是世界上訪問量最高的報紙網站,而是我們提供的新聞質量更高,以及我們跟著消費者習慣的變化而變#8202;化。
我們在 Twitter 上有300萬粉絲,這意味著我們的影響力。但我想說,現在對很多人來說“值得付印的新聞”的意思就是那些在140個字符里能說清楚的新聞,并且是實時的。
我們曾經說過客戶永遠是對的,這句話現在仍然有效。所以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我們做了 iPad 應用,做了手機版等等。
關于開源節流,我們這幾年優化了流程。關閉工廠、裁員都是很艱難的決定,但這就是真實的商業世界。我上任的時候,媒介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只能順勢而變,抓住了自己的核心,削減了其他部分。這些都不簡單。
我相信你們未來也會學到這一點,預估一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我們的痛苦換來的是有了進步的結果。我們未來也會推出數字報紙的收費版,人們愿意為手機應用付費,我們相信我們優質的新聞內容也是值得消費者付費獲取的。
面臨劇變的時候要有勇氣,這樣才能領先而不是跟隨。我今天所說的改變、重新創造、轉型和獲得成功都要勇氣。
我要分享的最后一點是關于領導力。我從來不認為CEO是一個人的角色,我在2005年接任CEO的時候就是這樣認為。我們不喜歡領導一個金字塔型的公司,我從來不要求下屬聽從于我。《紐約時報》的成功是整個管理團隊的功勞。我希望你們未來也能成為一個有包容心的CEO。這將會是你們的最佳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