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生產的一次性筷子比中國還便宜?
一家位于喬治亞州的筷子加工廠用行動證明這是可能的。
這間不起眼的工廠在該州西部亞美尼迦小鎮。高屋頂、大車間、整齊擺放的設備和80名井然有序的工人構成了這個工廠的全部。每天有200萬雙一次性筷子從這里產出、裝箱。經由日本貿易公司代理,這些產品被運往它們的目的地:中國。而包裝箱上則醒目地寫著:“美國制造”。
工廠主人Jay Lee告訴《環球企業家》,盡管美國的人工費大大高于中國,但該廠成功地把一次性筷子的生產成本降到中國水平以下,由此打進中國市場。目前每一百雙中國人消費的一次性筷子中就有一雙來自該廠,而且數量還在增加。
喬治亞筷子現象并非個案。“中國制造業相對美國的優勢正在快速縮小。”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中稱。該報告顯示,受中國工人工資上漲、美國生產效率提高以及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中國和美國的生產成本差距將越來越小。
BCG大中華區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利嘉偉(David Lee)告訴《環球企業家》,到2015年前后,對于在北美市場銷售的產品而言,在美國某些地區生產的成本將與在中國制造不相上下。其中汽車零部件、建筑設備和家電是最可能經歷制造業回流潮的行業。
不過他同時說,部分制造業回流美國并不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將衰落:“中國將繼續是制造業大國,只是越來越多的產品將由出口轉為供應內需。”他提醒中國制造業各產業皆應做好思想準備迎接更復雜的全球競爭,具體做法是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加強質量控制和做好品牌。
上述報告同時提醒企業在選建新廠時應跳出常規思路,尤其是生產面向北美市場的產品時,在美國建廠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喬治亞筷子
一次性筷子這種低端產品何以美國造價比中國還便宜?
這主要得益于新機器提高生產效率以及美國優惠的木材價格。Jay Lee給記者算了筆賬:他從韓國買回筷子機,通過改進機器,使原本需要3個人看一臺機器的活兒精簡到4個人看10臺機器。即便美國工人工資比中國高出數倍,這項改進仍然能省去70%的人工費。
其次,喬治亞的木材成本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該州位于美國東南,木材資源豐富,尤其盛產適合做一次性筷子的楊樹和膠皮糖香樹。而中國木材稀缺,目前筷子工業依賴從俄羅斯進口來生產,但俄羅斯對木材出口征收重稅。所以,盡管廠設在美國,筷子賣回中國照樣可以賺錢。
不過要把美國制造的價格壓到中國制造之下并不容易。Jay Lee放棄了筷子生產的收尾程序:清洗和打磨。因為這兩樣技術在中國做比美國更便宜。所以準確而言,喬治亞筷子廠生產的不是一次性筷子,而是筷子的半成品。它們將在中國完成最后兩道程序。
不管怎樣,喬治亞筷子成立一年來發展迅速,占據了中國一次性筷子市場1%的分額,已然成為該行業最大的單一供貨商,而且訂單量還在增加。
由于強大市場需求,喬治亞筷子廠預計到今年底產量會達到600萬雙/天。Jay Lee希望在中國市場保持30%左右的市場分額。
反外包
中國工廠轉移美國的行動已經發生。
美國著名的戶外運動品牌Coleman日前宣布停止將其便攜式冷藏箱外包給中國企業生產,轉而在美國堪薩斯州建廠。本刊記者向該公司核實后發現,該公司生產回遷計劃已于今年6月啟動。Coleman公司表示,將工廠遷回美國是經過長期研究供應鏈條后作出的,回遷的目的是使生產更接近消費地,還可以削減庫存負擔。
此外,美國銀行柜員機(ATM)巨頭NCR公司日前決定將部分ATM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美國。福特汽車在與工會達成新的用工協議后宣布將在美國生產某些汽車零部件。
推動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相對于美國部分州的優勢縮小是原因之一。BCG預計,隨著中國工人工資水平上漲, 5年后,它將相當于美國工資水平的17%,如果考慮美國較高的生產效率,則中國制造的勞動力成本將與美國某些低工資州水平接近。
此外,如果將運輸、關稅、供應鏈風險、工業用地成本綜合考慮的話,中國相對美國部分州的制造業成本優勢將在未來五年內變得更加微弱。
以地價為例,美國部分州的地價大大低于中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比如阿拉巴馬州工業用地價格為1.86至7.43美元/平方尺,而上海為17.29美元/平方#8202;尺。
不過并非所有產品的生產都適合回流美國。世界知名的電腦周邊設備制造商羅技公司的CEO盧卡(Guerrino Luca)告訴《環球企業家》,該公司沒有要把生產從中國遷回西方國家的考慮。
BCG報告稱,最可能回流的是生產在中國而市場位于北美的部分產品,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勞動力成本在產品成本中的比重小,產品體積適中。這些產品將包括汽車零部件、建筑機械和家電品。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南卡羅萊納和田納西三州憑借便宜的生產成本,將成為最可能接納“回流潮”的州。
不過,“美國制造業的復活不會破壞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的角色。”該報告寫道。
原因在于,對于那些在中國形成健康的產業群的行業,中國將繼續保持制造業競爭力。跨國公司將把更多的在華產能運用到服務國內和亞洲市場。
利嘉偉認為,所謂的“回流潮”并不單指拆掉中國工廠回遷美國的情況,它還包括企業在未來的擴建中更多考慮在美國而非中國新建工廠。換句話說,真正關掉中國工廠去美國重建的數量將更少。
至于這股回流潮究竟會有多大規模,利嘉偉表示目前還難以判斷。他預計回流對中國制造業的沖擊將在未來數年內以緩慢方式體現。其速度和范圍將取決于三個因素:中國工人工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及歐美市場需求的變化。回流潮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力各有不同。對于制造水平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的行業,出現回流的可能性較小,而技術水平還不高的行業則更容易受此影響。
(王曉曄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