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國現在參與歐洲的經濟救助計劃,并不符合本國利益。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國不會獲得理想的經濟回報。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投資,百仕通、摩根士丹利、淡水河谷等,給中國帶來的投資回報都不理想。投資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這種國有金融體系,無法很好選擇和執行海外投資項目。國有金融機構,既是商業組織,又是官僚機構。第二個特質也決定其難于選擇合適的人做決策并大規模參與世界金融事務。
第二,即使中國援助歐洲,歐洲也不會在政治上回報中國。盡管像寶馬、奔馳、家樂福等歐洲大型企業都在中國賺取了大量利潤,但是歐洲的媒體和政界卻一直對中國抱有敵意,總是說中國搶了歐洲的工作機會。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也是它對中國不友好態度的佐證之一。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加重,他們對中國的敵意好像也在加深。事實上,中國的幫助可能反而會引發對中國的恐懼,好心不得好報。
第三,中國援助最主要的后果,就是德國在歐洲地位的削弱。這不可避免的會讓中國陷身于歐洲內部的政治紛爭。現在削弱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對中國有害無益。中國可以影響歐洲內部事務的時代,至少還在十年以后,而不是現在。
第四,援助歐洲的決定對中國人民不公平。中國老百姓比歐洲人工作要勤奮得多,但是收入卻只有他們的十分之一。讓中國出錢去援助那些人,道義上站不住腳。更何況那些人根本就瞧不上中國,幫助他們,毫無意義。
第五,歐洲有足夠的資源足以自救。希臘政府負債總額只有3500億歐元,而歐元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卻高達8萬億歐元。歐元區對外貿易整體收支是平衡的。有些國家的赤字是他們內部分配不均的問題。從財政赤字方面看,相對于亞洲的標準,他們需要削減的比例也相對較小。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亞洲各國需要做出的財政調整幅度要比他們現在大好幾倍。
中國真正能夠幫助歐洲和全世界的地方,恰恰在于處理好自己的國內事務。首先,中國應該盡快啟動股市的外資企業板塊。通過向世界各國公司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可以幫助他們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對中國來講,這也是進行資本輸出更安全的方#8202;法。
第二,中國可以通過減稅來促進消費。最近,政府宣布提高增值稅的起征點是一個進步。中國可以消減的稅種包括增值稅、個人所得稅、以及物流費用。個人所得稅率最高比例可以從45%下調到25%。中國的物流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可能達到了其他國家的兩倍之多。像高速公路收費、港口使用費等項目,都可以降低以促進消費。當然,這些改革舉措會減少政府收入。但是,政府部門花費過多過程中的投資效率也太低下,減少政府收入的重新分配方案,對中國是有好處的。
就長期而言,中國應該著重關注提高制造業技術含量和工藝品質。在未來十年里,想要讓中國的人均年收入從現在的5000美元提高到15000美元,關鍵是要掌控產業價值鏈。在這方面,中國應該向德國和日本學習。他們掌控了中國產業的上游,為國民實現了十倍于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他們真正的核心優勢,是具體到每一個生產工藝流程的專業技能和操作技巧,并不是什么專利技術本身。
中國經濟的未來,主要依靠提高生產力,而不是消費力。當前全球消費疲軟,對中國來講并不是嚴酷的考驗。更重要的是,設法利用資本市場和專業技術領域的投資,把跨國企業整合入中國,成為中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