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金融業剛剛恢復些許元氣,歐債危機又沉重打擊了歐洲銀行體系。風險控制體系出了問題?作為全球知名的金融系統解決方案公司,費埃哲首席執行官馬克·格林更愿意將原因歸結為風險控制技術在出現問題的銀行未被執行到位,而對于中國銀行業,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也至關重要
人物:馬克·格林
Mark Greene
身份:費埃哲公司(FICO)
首席執行官
國外銀行業的風控體系相對健全,但仍然相繼發生了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這兩個危機分別有不同的情況。美國次貸危機是“4C”中除了信用評分以外,其他三個C都做得不好而引起的:銀行給消費者的貸款超過了他們的還貸能力;他們的抵押物價值也沒有達到貸款的價值。歐洲債務危機的主要問題是不良貸款(NPL)的比例非常高,而他們的準備金又非常不充分。因此,危機之所以產生,有些是他們知道如何進行風控,但未能真正地去實施它,而他們的資金又不充足,種種因素疊加,促使了危機的發生。
當西方同仁現在遭遇整體金融風險時,中國銀行業相對比較樂觀,你認為應該提醒他們警惕哪些風險?不論中國的銀行規模是大還是小,它都應該把自己的風險管理系統發展成世界級的水平。我主要強調兩點:第一,中國銀行的信用卡發卡業務增長速度驚人,每年的增長達到100%甚至150%。如此多的信用卡也創造出了很多銀行和持卡者之間的復雜關系,比如那些逾期賬戶、欠款賬戶,很多銀行處理的并不很理想。此外,他們也還沒有完成從一個快速市場擴張周期向可持續利潤增長周期的過渡和轉型。
第二是目前為止宏觀經濟上所出現的壓力,我們把它稱為不斷累積中的風暴。從中國國內的角度,我們看到泡沫的累積,特別是中國房地產的泡沫,還包括一部分不良貸款,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負債,他們的風險敞口非常大。國際上的風險也眾所周知,就是歐美的需求越來越疲軟,中國不能再單獨依靠過去的出口來提升經濟。以上兩個內外因素交加,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中國過去幾年出現了信用卡發卡潮,怎么幫助銀行去管理這些沒被激活的和多余的卡的風險?中國現在有25億張銀行卡,只有大約62%的信用卡是被激活了,而這其中只有40%的信用卡才是被持卡人經常使用。我們提倡培養“消費者信用文化”,并建立了專門的分析模型,即“消費傾向模型”,基于這個基礎,你可以對信用卡服務進行定價,或者做不同的額度限定。
如果銀行為了獲得更多利潤,而鼓勵消費者使用更多信用卡借貸業務,其風險也會增加,兩者如何取得平衡?當銀行增加借貸的時候,風險就越來越大,因此,他們應該建立“4C”銀行風控體系,即信用評分系統(Credit Scorecard)、用戶特征(Character)、償貸能力(Capacity)、抵押物(Collateral)。
通過銀行健全的借貸政策,結合消費者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以及世代更代,未來中國消費經濟的性質會發生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