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確保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歐元區各國領導人需要達成至少三個先決條件:
#8226; 流動性工具需要擴大規模,從目前的4400億 歐元增加到1至2萬億歐元。
#8226; “位于系統核心的”歐洲各大銀行需要1000億至1100億歐元的投入進行資產重組。
#8226; 希臘債務減記規模需要從原定的21%提高到60%至75%。
這三個方面都還存在問題,魔鬼就潛藏在細節里面。就擴大流動性工具而言,由于歐洲各國領導人在規模的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只好求助于金融體制的魔力,把現有的流動性工具規模,借助金融杠桿進行放大。實際上就是2008年秋天把全球金融市場拖入深淵的金融衍生品的殘留形式。而且,歐洲各國能否信守現在做出的承諾,都還是一個未知數。當前歐洲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支持率和民意支持率都下降得很厲害。
第二,目前的資產重組計劃的成立有前提:各大銀行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籌集到必要的資金。但是,當前整個歐洲的宏觀經濟基礎動搖,增長乏力,銀行業已經成了眾矢之的,這絕不會是簡單的任務。
第三,就是希臘的悲劇:歐洲各國領導人承認對希臘債務需要進行重組的決定來的太晚,力度也遠遠不夠。不幸的是,希臘還不是唯一接近于債務違約的歐元區國家,而救市資金卻已經所剩無幾。
最近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上,各國首腦集中討論了上述問題,但是歐元區面臨的兩難問題遠不止這些,還有四個方面的挑戰需要注意:直到最近,大多數歐元區國家都采取了預防性的財政緊縮政策,并且承諾提供長期財政支持,但卻導致了從雅典到倫敦的暴力騷亂;不久以前,歐洲央行行長還在尋求調高存款利率,盡管歐元區迫切需要寬松一些的貨幣政策;本輪經濟危機爆發期間,歐洲各國央行都被迫接收了數以十億歐元計的不良資產,這些銀行都喪失了完全獨立經營的地位,成了歐洲央行的附庸;要徹底解決歐元區面臨的問題,就必須要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但是,歐洲各國領導卻沒能付出足夠的努力。
中國是否應該支持歐元區?歐元區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占到了中國出口總規模的20%。在西方媒體筆下,中國經常被形容為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有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現實情況,要遠比這么一個簡單的數字復雜得多。
中國的大部分外匯儲備,都已經被投資在長期主權債務項目上,其中大約60至65%是美元資產,20至25%是歐元資產,其余的分散投資在其他幣種。只有極小的一部分,是流動性很強的短期債券。
理論上,長期金融工具可以兌換成流動性。但是從中國的立場來講,這樣做毫無意義,還可能會造成整個世界投資市場的動蕩。所謂“歐豬五國”(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2012年度需要的投資數額就約為7300億歐元。中國的民意也不會支持拿國有資產進行過度冒險的投資。中國需要優先滿足自己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
但是,歐元區各國領導人卻可以主動采取三種方式,促進中國對歐元區的投資:在紙面財富之外,進一步開放市場,讓中國的公司和投資者可以方便的買入歐元區實體資產;可以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比世界貿易組織原定的2016年日程提前一些;還可以在大型國際組織的代表席位方面,對中國多做一些讓步(比如世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在這些組織里面,歐洲人占據的席位明顯偏#8202;多。
中國救不了歐洲,但是它的確可以提供支持,來幫助主要歐洲國家的經濟用合乎時宜的方式努力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