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蹉跎了近一年之后,中投公司海外投資業務“分家”逐漸臨近。
11月3日,中投公司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中投香港”)聘任樊功生擔任總經理。中投香港的業務范圍將涉及公開市場股票投資、公開市場債券投資、非公開市場投資和經濟研究等方面。
這些投資范圍與籌備中的中投國際非常相似,因此,這個動作被業界認為可能是將中投公司分拆為中投國際和匯金公司兩家公司的“預演”,中投香港或將成為未來中投國際的投資平臺。
從去年11月成立以來,中投香港一直委托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擔任協調人,主要承擔中投香港與各類國際投資機構的合作溝通職能,其交易決策權力仍然在北京總部。
此前有媒體報道,中投公司分拆為中投國際和匯金公司兩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的方案,已經獲得包括央行、財政部在內的協調會議的原則性通過。
隨著中投公司架構調整在即,央行可能向中投國際直接注資,成為中投國際的新股東,但具體的注資和拆分方案依然籠罩在迷霧之中。不過,醞釀了近一年的這次“分家”,或許將解決中投公司面臨的幾個尷尬問題。
身份困擾
成立于2007年的中投公司背負著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尋找新投資渠道的任務,其初始資金是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向央行購買的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其中,包括由匯金公司注資給四大國有銀行的670億美元,財政部通過債權換股權的形式把原來屬于央行的匯金轉移到中投旗下。
中投公司業務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全球投資業務和以匯金公司代表國家進行的國有金融機構股權投資,兩者相對獨立運作,中投公司在年報和日常溝通中,一直強調兩項業務之間實行嚴格的“防火墻”措施。
但這種安排并沒有得到國外金融監管機構的認可,這層背景也成為了中投海外投資中繞不過去的一個障礙。眾多國外金融監管機構將中投視為“準”政府投資機構,甚至是銀行控股公司。
在目前的架構中,匯金公司作為中投旗下子公司,其利潤并表進入中投的財務報告。而匯金公司代表政府對重點金融機構履行出資人義務,這層政治背景使得中投極易遭到金融監管方面的苛刻審批對待。
去年,中投公司執行2007年入股摩根士丹利時簽訂的強制債轉股協議時就遇到了一些波折。中投2010年年報中披露,2010年年初,中投公司即向美聯儲提出了轉股申請,在8月31日方獲得了美聯儲的最終核準。
“其關鍵之處在于中投海外業務與匯金公司的關系實在說不清道不明,在外國人眼中就是‘兩用一體’”某上海投行人士說,“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危機之后已經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這也是美聯儲非常謹慎的原因。”
在此次交易中,中投不得不單獨或者同摩根士丹利一起向18個國家的40多個監管當局提出申請或備案,這也從側面體現了“身份”給中投帶來的困擾。
一旦中投公司完成架構調整,中投國際與匯金公司并列成為中投公司的單獨子公司,中投國際的海外投資業務就可能不再受到銀行控股公司身份的困擾,從而避開上述苛刻的金融監管門檻。
資金枯竭
分拆的另一個原因是,中投已經面臨資金枯竭的境況。
根據統計,匯金公司目前投資于國內金融機構的資金已經達到近900億美元,中投公司實際上可投資于海外的總資產約為1100億美元。
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在2011年7月的2010年年報發布會上透露,現金在總組合中的占比從年初的32%降到了年末的4%。中投公司目前擁有的大部分是長期投資,并不能很自如地做到資產轉換。這意味著,從2010年末起,中投就已經在經歷“無錢可投”的窘境。今年以來,中投官方網站僅披露了一筆23億歐元的入股天然氣商蘇伊士環能的交易。
另一方面,在中投公司成立的這四年里,中國的外匯儲備仍然在高速增加。2007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是1.53萬億美元,2011年10月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2萬億美元。
無論是繼續為外匯儲備投資尋找新渠道,還是紓解目前中投“無錢可投”的資金困局,中投公司都需要繼續注入資金。
從2010年2月媒體首次報道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向財政部尋求二次注資至今日,已超過一年半仍未成行,可見其中面臨著強大的體制阻力。
目前中國的大部分外匯儲備由央行旗下的外匯管理局管理,但中投公司是財政部管轄下的獨資子公司,兩者之間的轉換必須要有合理的渠道。
“外匯儲備雖然理論上可以無償劃撥,但資產的轉移會牽涉到人事、財務等一系列問題。”一位業內人士稱,“分拆出一個獨立的公司,對中投的海外投資來說是好事,也有利于平衡央行與財政部之間的關系。”
如何注資
架構調整、為中投注資兩方面已有共識,目前的分歧集中在如何注資上。
中投公司的初始資金2000億美元并不是直接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投入,而是經過了復雜的制度設計,由財政部發行1.55萬億人民幣特別國債向央行購買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并注入中投公司。
這種注資方式在當時避免了金融市場的波動,但也給中投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初期由于發債成本由中投公司承擔,中投每年的資金成本接近5%。中投董事長樓繼偉曾經調侃地稱,“要每天賺3億人民幣才夠本”。
直到2009年8月下旬,財政部為特別國債設立基金專戶,用基金專戶的資金支付每期利息,但專戶資金的主要來源依然是中投上繳的利潤。
財政部發行的特別債務,其還本付息必須使用人民幣,但中投的海外投資資產多數以美元計價,而從2007年至今日,人民幣匯率已經升值近17%。
“中投的海外經營面臨著很大的經營壓力。”一位上海投行人士表示,“特殊的資本金來源使得它需要跑贏人民幣匯率升值和債券利率的疊加。”
中投報表顯示,2008、2009、2010年,以美元計算的中投公司海外投資組合的收益率分別是—2.1%,11.7%,11.7%。其合并匯金之后的資本回報率則分別是6.8%、12.9%和13.7%。
盡管匯金公司受政策性持股身份的限制,并不能自由地賣出股票,僅靠利息及紅利收入,卻也為中投公司的股東資本回報做出了巨大貢獻。中投董事長樓繼偉亦曾坦承,“有了匯金的金融投資,可以獲得一部分收益,使得資產配置可以更為積極一些,同時還可以使得投資的持有期更長一些。”
而分拆之后可能成立的新中投國際如果獨立公布報表,失去了來自匯金控股的收益彌補,再使用原來的發債注資方式就會面臨更重的投資收益壓力。
目前市場討論的注資方案大致有三種:一是繼續沿用過去的方式,即由財政部代為發行特別國債,從央行購買外匯儲備,再由財政部注資;二是由央行直接注資;三是央行將外匯儲備資金委托給中投新公司管理。
根據媒體報道,目前最可能的方案是央行直接用手中的外匯儲備注資中投國際,成為其股東。
這個方案將會減輕中投公司還本付息的壓力,使他們能更好地專注于長期投資。中投公司新聞發言人王水林也表示,2011年年初,中投公司董事會就已經決定將投資周期由原來的5年延長至10年,以10年滾動收益率作為衡量業績的重要指標,以提高對市場短期波動的容忍度。
但央行入股可能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如果央行成為了中投國際的股東,外國金融監管機構將會如何界定中投國際的身份也是一個未知數。
“實際上,央行直接委托中投管理外匯儲備對于中投的海外運作來說,是最好的。”上述上海投行人士稱,“不過這可能需要央行對中投更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