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意愿投資股票的居民僅約一成,與2008年最低迷時的8.2%尚有差距。但投資意愿已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多數人舍棄之際,也意味著“我取”的機會正在來臨。
最取近的投資市場環境似乎風高浪急:美國在爭論是否會出現二次衰退,歐洲在擔憂債務危機的蔓延,而在我國國內又有經濟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激辯。
近日,央行發布的《2011年第2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居民的投資意愿大幅下降。其中,偏好“儲蓄存款”的有42%,有意投資股票的受訪者竟然只有11%。5月份的CPI繼續保持5.5%高位,與此同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僅為3.28%,盡管負利率已持續一年多,且資金存在銀行明顯地會縮水,但存款卻依然是理財的首選。
與2007年間幾乎人人都認為股市是個隨處賺錢的好場所的盛景相比較,這11%的投資股票意愿,實在是個180度的徹底大轉換。央行的調查報告指出,根據歷史經驗,居民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意愿與股票市場的漲跌高度相關,其相關度為0.9。簡單來說,股市漲得越高,投資股票和基金的越多,然而此時股市風險就會越來越大;而當股市持續不振、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小時,距離底部就不遠了,風險反而小得多。
如今,有意愿投資股票的居民僅約一成,雖然這一數字與2008年最低迷時的8.2%尚有差距,但已是歷史倒數第二水平了。投資意愿接近歷史最低水平,多數人舍棄之際,也意味著“我取”的機會正在來臨。
然而,為何很少人愿意去把握這樣的機會?從眾的心態往往令投資者們比較“樂意聽取別人的意見”,看來我們認同別人比自己知道的多。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無可厚非,遺憾的是任何時候總是有兩派意見,準確說有三派,即看漲的、看跌的、說了等于沒說的。而“別人”的意見分歧,往往令投資的人們在機會面前裹足不前,又或是把握進退機會是把持不定和朝令夕改。
那么,我們究竟能如何解決把握股票投資機會缺乏信心的問題?一是要有我行我素的精神。不是常說“風險自擔”嗎?那我們就得自己把握好了機會,并堅持正確方向。至于別人說什么,那不重要嘛。二是堅持看長期,一般要3年以上。“低買高賣”和“成功抄底”,兩者的共同點是“知易行難”,成功的投資者總是致力于尋找股市中長期的確定性趨勢,并在合適的時候進行投資。
中短期看,包括電力緊缺、PMI走弱、資產價格調整等經濟負面跡象均在可控范圍內,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概率低。預計貨幣緊縮政策將在今年第三季度適度放松,從緊縮轉為中性。制造業PMI雖行至15個月來的低點,但s月份非制造業PMI仍在61.9的高位,兩者按GDP占比加權后平均值仍在56.8,高于歷史均值,顯示經濟走弱跡象并不如想象中嚴重。在國際市場環境方面,美國二次衰退的概率很小,歐元區應該也能實現“軟著陸”。
有了上述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判斷,我們不難得出建議把握好投資機會的結論。短期而言,如宏觀方面出現寬松則目前估值相對低的銀行、房地產在下半年有走強的機會。中期的投資機會在于由保障房建設拉動的建材行業以及高端制造業,如發電設備、造船、港口機械等。長期機會在于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保險業、醫療保健、制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