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多利亞的美食風格是喜歡任意而為,是放縱恣肆的藝術烹飪。人們常說,在法國餐桌上,吃的不是食物,是文化,在維多利亞,同樣吃的也不是食物,而是瘋狂和刺激!
完美綿延的海岸線、開闊無污染的草原、基本零破壞的原始森林,維多利亞所在的澳洲,還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這意味著,維多利亞的新鮮食材是“海、陸、空全明星陣容”。
除了新鮮,稀奇是維多利亞美食的另一個關鍵詞。先不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海洋生命體,就連日常肉類,都不會只是無聊的牛、羊、豬、雞,而是鴯鹋、蝙蝠、鴕鳥、袋鼠、鱷魚等特別肉類,全都是進得了動物園,上得了操作臺的“大明星”。
瘋狂魔鬼魚
魔鬼魚,學名前口蝠鲼。由于有兩個超大的三角形魚鰭,所以它在游動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幽靈在漂浮,大約就是因此而得名吧。魔鬼魚的個頭和力氣堪比潛水員,尤其是它發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置人于死地。有這樣力度的魚鰭,在食客眼里,就是美味難得的佳肴。
別看魔鬼魚的名字很恐怖,其實魚鰭肉的烹調過程很簡單,只需過一次水。魔鬼魚的魚鰭并不是很硬很厚,所以過一次水,就已經大半熟了,然后跟芡汁一起烹調。當魚的香味和調料的香味都四散開來的時候,大餐就上演了。
吃魔鬼魚魚鰭,就像是在吃家常魚,跟北方人家常做的香煎帶魚有點類似。
雖說是魚鰭,但由于魔鬼魚體格夠大,所以上面也有厚厚的一層肉。這層肉的老嫩程度介于鱸魚和鯇魚之間。可能是天天游水的原因,這層肉里還有些許魚骨,細小的魚骨可以“咯吱咯吱”的嚼碎,感覺就像吃名貴魚翅似的。
吃袋鼠救國?
袋鼠是澳洲的“國獸”,在一般人的眼里,它貌似永遠不會疲勞的蹦跳物種。
如果運動能帶來肌肉這個理論是正確的話,那么袋鼠肉應該非常好吃。不少出門在外的澳洲人回憶家鄉,都會情不自禁提起袋鼠肉,可見味道相當不錯。現在澳洲袋鼠數量激增,已成了當局的心病。袋鼠逐漸進入城市覓食,甚至闖入軍事基地。
“國家象征”變成“國家災難”,所以,就有了“吃袋鼠救國”的說法。袋鼠體格大,單單一條尾巴切下來,就夠幾個人啃一陣子的。把袋鼠的尾巴切成片,每個都是圓圓的,中間有個梅花形的骨。然后和牛肉一樣,要先扒后烤,烤到微焦的時候,稍經調和,香噴噴的味道就肆意的勾引出了人們的口水。
第一次吃袋鼠肉的人,一定不要事先把這種肉和任何你曾經吃過的肉類假想為同類。袋鼠肉絕對有你所不能料想的奇異味道。它的質感和牛肉類似,略微更老些,肌肉也更發達,纖維更粗硬,嚼起來非常刺激。至于味道,袋鼠肉有一點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吃了之后,仿佛跟著袋鼠一起跑到了大洋彼岸或是世界的盡頭,無限美好。
妙不可言的龍利魚
個頭碩大的龍利魚,有男人的肩膀那么寬。然而,和大魚肉老的傳統觀念相左,龍利魚肉質細嫩,且刺少肉多,幾乎沒有魚腥味。
不但如此,龍利魚的脂肪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其中的歐米加-3脂肪酸,能很好的抑制眼睛里的自由基,尤其適合整天對著電腦的白領階層。
龍利魚只有脊背一根刺,所以適合香煎。把大的魚骨去掉,肉不用怎么整理,只要切成小塊,龍利魚就自然形成了可以做菜的魚餅。裹上蛋白、面粉等先炸一下,然后調好透明的琥珀色醬汁,翻滾蘸勻即可。
品嘗過的人都說,一口咬下去,總有吃到海洋鱸魚的味道,肉纖維很細,斷面呈現細碎的鋸齒狀小山形。咬在嘴里,魚肉和牙齒摩擦,有細細的潤滑和悠然的香氣飄出,還混合了醬汁酸甜微成的味道,那感覺,絕對的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