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蕩低迷的上半年股市,中國私募基金的整體業績并不理想,多位明星私募大佬很是悲催。但在我看來,這是大環境使然。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周期內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風流人物,還得看私募。
“私募基金”泛指面向特定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募集資金而成立的基金,時下流行的PE基金、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證券投資信托計劃(俗稱“陽光私募基金”),都可以歸為私募基金。相對于公開募集資金的公募基金而言,其“私”就在于募集資金的特定私下契約方式。這個“私”字,有著大大的優勢。
優勢之一,在于機制。“私”的背后,是“利”,私募基金很好的解決了資產管理行業最為重要的利益創造與分享激勵機制。按通常的行規,私募基金管理人要投入一定比例資金共同發起基金,然后賺到錢后才能分成,這個分成比例一般在20%左右。承認“私”,明確“利”,才有“信”。相比較而言,既無資金參與又無直接利益激勵的公募基金制度,實在很難讓人相信會有人真正的幫我理財。
優勢之二,在于人才。這是機制決定的。公募基金行業出現“王亞偉”式的英雄,只能算是基民的運氣。假以時日,真正的“王亞偉”應該誕生于私募基金才正常。這兩年行情不好,又沒有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收入,私募基金的日子很不好過。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的浪潮還是一浪高過一浪。如果機制不改變,即使某個基金經理受到選擇性處理,這個趨勢也不會逆轉。下一輪牛市再起來,風云人物一定在私募。
優勢之三,在于產品與創新。隨著股指期貨的開啟與債券市場的發展,很多跨市場的對沖套利產品正紛紛出現,中國式對沖基金的時代正在慢慢開啟。譬如“批發零售套利”的大宗交易,在大小非減持的背景下,催生了一批中國資本市場的新豪。譬如跨市場、跨期限套利,一個朋友開發的模型運行了半年,據說實戰收益率已經超過60%。一幫做軟件同學開發的期貨基金經理評估選擇系統,運行三年多,資金幾千萬,復合年均收益率超過40%。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才剛剛拉開序幕。私募的傳奇,才剛剛開始。對沖、套利、程序化交易、量化投資,會讓我們應接不暇。我無比相信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我無比看好私募基金未來的黃金十年。
兩年多前,我在卷首寫了篇小文,為私募基金鼓與呼。盡管兩年多來,中國私募基金仍然沒有法律地位,仍然沒有信用支持,仍然沒有制度監管,即使假道信托的陽光私募,也仍然沒有獲得投資者作為公民所應該獲得的最起碼的賬戶待遇,但盛夏大地,私募正在茁壯成長。700多個日夜太短,今天,我以私募基金鐵桿“粉絲”的身份再次重申:數風流人物,還看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