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信托融資、海外融資、發債等一系列融資手段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是年報透露出的數據顯示房企資金鏈依然吃緊。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5.25萬億元,同比增長18.3%。然而與此同時,房企的信貸量也呈明顯增長態勢,2010年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12540億元,同比增長10.3%。
由于融資空間有限,銀行信貸一直是開發商們主要的融資渠道,只要信貸政策稍有變化,房地產商就會調整拿地、開發、銷售等多方面投資決策。隨著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的密集出臺,房企是否日益感到銀根收緊的壓力?
銀行捏緊“錢袋”
2011年1月30日,央行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0年第四季度)》提出,“201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初步預期增長16%左右,低于2010年17%的目標值。”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M2為代表的貨幣供應總量增長速度下降,正意味著2011年總體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
上述報告還指出,我國2010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95萬億元,超出年初制定的7.5萬億元信貸目標,而2011年人民幣預計信貸規模會明顯縮水,貸款增量控制在7萬億以內。盡管2011年房地產開發貸款、個人購房貸款取得正增長,但漲幅放緩。
正因為新增貸款增速備受關注,在銀行2010年業績發布會上,各大銀行紛紛提出2011年新增貸款目標。中國農業銀行表示,與2010年相比,2011年信貸增長規模會有所減少;中國工商銀行提出,2011年人民幣貸款目標8200~8800億元,增幅13.2%~14.2%,低于2010年的16.9%;中國銀行年報顯示,2010年新增貸款幅度為15.28%,預計2011年信貸增速將低于2010年,但仍會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樣,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雖未透露今年貸款的增速,但也明確表示,面對國家的宏觀調控,信貸增速下降已成定局。
然而,從相關的金融數據看,3月新增貸款仍然保持較快增長,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擔心,今年的新增貸款規模又會超標。而齊魯證券福州分公司首席分析師傅寧輝則表示,“‘前松后緊’是慣例,甚至在第一季度就會用掉全年貸款總額度的三分之一也是正常的。即便如此,由于央行持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跟2010年相比,2011年的信貸可放量會減小。”
更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銀行都坦言,將繼續控制對房地產開發貸的比重,對于保障性住房的信貸將會增加。
拿地遇冷 投入增多
有媒體報道,3月30日,2011年廈門第一塊商住用地開拍,現場只有一家公司舉牌,毫無懸念地以底價51031萬元將其收入囊中,折合樓面價為2968元/平方米,比周邊樓盤樓面價要低一大截。
土地拍賣遇冷并不只是偶有發生在個別城市。今年以來,全國多個城市都上演流拍、底價出讓或溢價不高的現象,這與一年前開發商爭相拿地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福州天知地產營銷機構董事長陳少鳴告訴記者,3月初,福州土地市場還不錯,到了3月中下旬就沒有那么紅火,最近出讓的4塊土地中達到最低競拍人數的不足兩塊,有一塊地甚至無人問津,成功拍出的樓面價也只在5000~6000元/平方米,未出現單價動輒過萬元的情況。
“不過,土地市場‘降溫’并不意味著開發商逐漸退出,房企還是要通過不斷拿地來實現擴張,只是‘地王’的蹤影不見了。一方面,房企把2009年和2010年賺來的錢大量用于購置土地,手頭已經有充裕的土地儲備;另一方面,由于現階段的政策調控和購房者的觀望氣氛,開發商們選擇謹慎拿地,逐步從以出售物業結構為主向持有物業和出售物業并重轉變,通常持有型物業占整體業務的20%~50%。”福建資深地產專家江映輝分析。
他說,近半年來,開發商的日子確實不好過,資金日益緊張的壓力迫使他們為“過冬”做準備,寧可承擔未來拿地更加困難的風險,也不愿以高價拿地透支未來的資金。
陳少鳴還表示,由于國家規定閑置土地兩年內必須開發,新開工項目上投入的增加也使得房地產企業現金流狀況開始趨緊。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火爆的2009年,開發商拿了不少地,都是今年內必須開發的,這就要求大量的現金投入,但銀行又勒緊開發貸額度,房企要拿到放款不是件容易的事。
房企如何面對?
每次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都是對房企實力的考驗,不僅僅針對利潤,而是包括企業成長、內部戰略等綜合因素。隨著成交量的連續萎縮,開發商們目前的心態如何?
傅寧輝告訴記者,從A股市場的反應看,房地產企業直接從銀行融資受阻,但為了擴張,提出地產股增發方案,由此可見,房企的確承受著現金流壓力問題。但各家情況又不盡相同,采取的應對措施也各有側重。比如,萬科與華潤合作,主要是借其資金平臺。
另外,最近福州土地市場拍賣出現聯合開發的新模式,這也是在銀根緊縮局面下的折中之舉。2月10日,在福州市國土資源局的土地拍賣市場里,經過42輪競價,北京首開與福建中庚聯合力競拍成功的消息,讓不少業內人士頗為關注。
對此,江映輝表示,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銀行是最主要的資金來源,銀根緊縮,壓力驟然加大。企業的聯手競拍,在資金上無疑是最大的相互支持。這種強強聯手,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資金與財務上的風險把控。
然而,如今依然活躍在市場上的這些房企都是經歷過2008年“寒冬”的,它們都相對成熟,縱使有一家房企因資金鏈問題而破產,那也并不意味著整個行業都會出現連鎖反應。在應對當下資金鏈緊張的壓力,各家房企的抗風險能力不同,開發商們不會立刻執行降價策略,而是會先縮小開發量,減少出貨量,甚至停工。
江映輝認為,房企要客觀冷靜面對市場,其實縱使價格明顯下降也不會起到促銷作用,因為受“限購令”和“限貸令”的制約,不少購房者沒有資格買房,而那些剛性需求購房者面對高房價又買不起,總體的購房人數被擠壓。而現階段房企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抓住有限的客源?除房價因素外,住宅的品質也很重要,倘若品質符合需求,就算不降價也會得到市場認可。
預測未來市場
去年4月房控新政以來,國內一線城市樓市從40度高燒一頭扎入冰窟窿,自信心的渙散造成了樓市的持續低迷,整個市場像中了魔咒一般,即使有利好消息也難以支撐起像樣的反彈。
其實,目前房地產積壓有相當一部分是開發商捂盤惜售的原因,捂盤的目的也是抬高房價。如今,這樣的結果也已經達到了,但是囤積到今年的房子也就成了開發商手里的燙手山芋了,降價出手又不甘心,不降價又賣不出去!進入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新建樓盤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銷售前景卻不明朗。日前,國內一知名網站一份調查顯示:42%的購房者表示,將在今年之后考慮買房,而主張不買房的網友比例更是高達84.2%。
眾所周知,房地產4、5月是每年的傳統銷售旺季,開發商們不會錯過這個機會。因此,“五一”前后將是樓市空前的大戰時節。如果這撥趕不上了,就只能等“金九銀十”了。那么,“五一”前后,國內樓市能否回暖?這種可能性是有的。福建地產專家程凌虛表示,因為剛需畢竟憋了一年多,但是有個前提就是房價的回落,房價不回落只會讓僵局越來越久。如果不降價,回暖與否的爭論只是既得利益集團的自拉自唱的噱頭而已,對于樓市的現狀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