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始終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尤其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更是國計民生的重中之重。也正因如此,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就鎖定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將農田水利建設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確定今后10年總投資規模達到4萬億元。
中央一號文件的英明很快就得到了證實。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北方8省冬小麥區持續出現的降水偏少的旱情,再一次證明了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也引發了國人對今年糧食收成的擔憂。針對當時我國糧食生產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十項措施(又稱“國十條”),以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保持今年糧食穩定增產。
不過,從保持全國糧食穩定增產的角度來看,“國十條”帶有一定的階段性、局部性。畢竟“國十條”主要是針對北方8省冬小麥區的干旱而出臺的,但全國糧食穩定增產顯然不能局限于北方8省冬小麥區,而是要放眼全國。也正因如此,今年3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了“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決定,力爭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去年水平,實現夏糧豐收、早稻增產、秋糧穩定,全國糧食產量在1萬億斤以上。在此基礎上,3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于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共提出各項措施十七條(又稱“國十七條”),對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作出布署。
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是解決13億中國人吃飯的需要,也是減輕通脹壓力的需要,甚至還是社會穩定的需要。如果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出現糧食問題,其后果將是不可想象的。
但糧食穩定增產行動顯然不只限定于2011年。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對糧食的需求。所以,穩定糧食增產應該是一項永久的使命。因此,在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同時,同樣需要有長遠的措施,以便我國糧食穩定增產能夠持續下去。
首先是要大力興修水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中國社會發展幾千年留傳下來的寶貴經驗與重要教訓。而且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政府也曾經大力興修過水利工程。但隨后幾十年,很多地方在興修水利問題上投入不足,以至大量的水利設施被荒廢,每遇干旱,農民只能望天興嘆。令人欣慰的是,水利問題作為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提了出來,而且“國十七條”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因此,農田水利建設不能只是著眼于2011年的“應急工程”,更應該要著眼于未來,要能夠承受得起時間的沖擊。而且4萬億的水利投資不能只是一個空洞的數字,而是要落到實處,并且每一分錢都要用在農田水利設施上。
其次,是要確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不被侵食。“國十七條”提出要落實播種面積,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是解決中國人民吃飯問題的生命線,但這條生命線如今正在被踐踏。城市的發展、農村的發展都在大量侵占農田,一些黑心老板在農村濫開濫采,造成農村水土資源污染,大片土地荒廢。從長遠來看,糧食穩定增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要實現糧食穩定增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受侵犯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三,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改變做農業不賺錢的局面。做農業賺錢少甚至不賺錢,這是當今中國的普遍現象。這也導致了農民種田熱情不高,大良農田被拋荒。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如歐盟財政有40%左右補貼農業,歐盟每公頃補貼大約是250美元~350美元,美國每公頃要補貼100~150美元。而日本農民收入有一半是來自于國家補貼,我國雖然現在也給農民一定的補貼,但力度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