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在網上偷菜是件時髦事,兩年后,不去屋頂種菜也許就OUT了。
菜價不瘋漲了,從北京到上海,很多人還是重拾農具,將自家的陽臺和屋頂改造出了簡易菜園子。空調還在降價,一些有心人卻開始在墻外屋頂披上藤蔓,和空調說拜拜。就在國內城市化依然轟轟烈烈之際,逆城市化的潮流卻也相伴而來。對田園生活的思念近年來也是如此澎湃,以至于“偷菜”在過去兩年如此深入人心。如今,這股風潮正從網絡刮回現實生活,屋頂經濟也隨之姍姍而來。
在屋頂找另一個夢境
同樣進超市買食品,國人一般會注意生產日期、保質期,尋找QS認證,乃至轉基因標簽;歐美國家的消費者則還會多注意一項,叫做“食品運輸公里里程”,既人類食用的食物標簽上要注明從產地到銷地的運輸距離,號召人們在吃食物時要考慮這個運輸距離。這個新興的食品業概念源自于低碳環保理念,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碳排放。因為如果一個食物從遙遠的地方運來,千里迢迢,僅運輸工具如飛機、輪船釋放的二氧化碳數量就十分巨大,是氣候變暖的一大推手。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食品業減排呢?最好的選擇莫過于回到田園生活,自耕自收,即低碳又能保證食品安全。“其實歐美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都出現了市民參與農業經營,掀起逆城市化的潮流,近年來國內北京、上海等城市有些市民也陸續主動下鄉,租地種菜。”國內知名三農專家溫鐵軍教授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介紹。不過有條件到鄉下租地種菜的市民畢竟是少數,如果能把農業恰當地引入城市,推進城市農業化,或許能給困惑中的城鄉一體化找到一個全新的突破口。屋頂農業這個在國外已經成熟的經濟體系,也逐漸進入尋找另一個夢想的人們的視野。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不少發達國家已經在探索將綠色農業引入城市,相續實施了各類規模的屋頂花卉種植工程。1982年,德國政府開始立法,強制推行屋頂綠化。2000年,日本東京都規定,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設施250平方米以上)新建、改建、增建的建筑物,屋頂面積的20%必須強制性地予以綠化,否則將處以20萬日元的罰款。該項規定和配套的經濟激勵措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使東京的屋頂綠化覆蓋率從不到1%增長到14%。
200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德斯波米爾更是提出了超級農業摩天大廈的設想,計劃采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經估算,占地0.02平方公里的該大廈生產的農產品,相當于戶外9.6平方公里耕地的產量,提高了480倍的效率,而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小得多。同年,加拿大農業生物學家馬克·安德烈也設計了一個名為Biotop的屋頂農業種植系統。使用這一系統,可以在約185平方米的屋頂平臺生產約1噸新鮮水果和蔬菜。假設,如果一個城市能夠利用100萬平方米的平屋頂來發展屋頂農業種植水稻,則一年可以產出500噸糧食。
算算屋頂農業的幾本賬
“屋頂農業首先體現的是環境和社會效益,其次才是經濟效益。”福建省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葉夏以“火爐”福州為例,從森林覆蓋率來說,福建位居全國首位,高達63.1%多,但福州夏天卻尤其炎熱。癥結便在于福州整個城市內部的濕地和綠地面積在萎縮,加之汽車、工廠和大量人口一起作用形成了“城市熱島”。
據葉夏介紹,通過發展屋頂農業,借助大量植物的蒸騰和吸收作用,對城市熱島效應有著很好的緩解作用,也將大幅凈化城市的空氣。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一個城市的屋頂綠化率達到70%以上,城市上空二氧化硫的含量將下降80%。此外,面對日益頻繁的暴雨天氣,屋頂農業的興起等于為城市增加了無數個蓄水池,凈化雨水的同時減輕暴雨對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屋頂農業在內的屋頂綠化的發展,也將形成城市別樣的景觀線,給市民帶來全新的休閑方式。
如果說在早些年,國外發展屋頂農業在內的屋頂綠化更多出于公益方面的考慮,那么隨著屋頂農業技術的成熟和環境治理成本的上升,屋頂農業的經濟賬也是越來越合算。葉夏介紹,根據實驗表明,覆蓋綠植的屋頂由于可避免陽光的直射,使屋頂表面晝夜溫差大幅度降低,因此屋頂的使用壽命可以延長到原來的2倍,從而減少了維修和更換的費用。其二,屋頂綠化能夠有效調節頂層的室內溫度,實現冬暖夏涼的效果。早在幾百年前,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便形成了在屋頂鋪設草皮,以抵御嚴寒的習俗。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表明,有綠化的屋頂,室內溫度夏天可以降低2到5℃,冬天可以提高2到5℃。對于使用空調和供暖設備的建筑將起到很好的節能作用。其三,目前,國內大型城市土地資源的緊缺已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建設城市綠地的成本主要用于動遷和土地購置,而屋頂綠化則可以省去這筆開支,如果能夠將其實際的生態效益貢獻,折算后納入城市綠地的面積之中,將可使綠地的建設成本大大降低。
同時,“開展屋頂農業,可以獲得作物收成,既有效利用了土地,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價值。”葉夏介紹,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屋頂綠化面積在德國大幅度增加,最開始的推動力來自于生態效益,即將建筑物轉化為綠色空間。之后,能源節省和成本效益在屋頂綠化的大面積擴展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屋頂綠化已經逐漸形成產業鏈,它的設計、安裝、植物的培育、生長介質的供應、排水層和阻根層的研發、日常養護都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就業崗位和大量的投資機會。
屋頂農業如何扎根中國房?
屋頂農業在國內開枝散葉顯然有著更深的經濟效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走向縱深,城市不斷向外擴張,城市用地與農業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我國耕地面積從2001年19.14億畝降至2010年的18.26億畝,18億畝耕地已經成為不可逾越的底線。我國龐大的未開發屋面資源為緩解這一矛盾提供了廣闊空間。據城市建設年報統計,我國城市和縣、城鎮建設用地約4522.41平方公里,這中間除了平均容積率及扣除一半屋面因特殊要求而不宜深入利用外,我國城市建筑屋面有驚人的開發潛力。
隨著農村地區的農業發展成本上升,農產品漲價動力充足,加之屋面種植技術趨向成熟,屋面農業的性價比得到提升,加上城市“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給城市農業化變革帶來巨大的機遇。目前,國內北京、上海等城市政府已經大規模啟動了屋面農業在內的屋面綠化工程,為城市披上了盛裝。
不過,在葉夏看來,一方面國內最初設計的屋頂綠化質量參差不齊,其中有不少屋頂綠化并不能有效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應,日常維護和管理無人負責,往往陷入“建成-廢棄-重建”的惡性循環;一方面,還有大量的屋面資源沒有得到開發。
“政策引導和扶持有待加強,國內屋面農業技術體系尚未成熟,行業管理也存在許多不夠規范之處。”葉夏認為,當前屋面農業在國內大規模興起還要面對這三只攔路虎。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出臺一系列鼓勵城市農業化的政策、法規與條例。如重視建筑節能一樣來重視屋面閑置空間的開發與利用問題,通過采用行政、經濟等手段為城市農業化開創更多更好的條件。從國際經驗來看,歐美、日本等國家在推動屋面農業發展上都是“蘿卜加大棒”,一方面出臺強制性要求,一方面對于實行屋頂綠化的業主進行高額的補貼,提高業主參與的積極性,帶動產業的形成。
作為一個實踐者,福建省農業區劃研究所已經和思嘉集團在內的一些投資者合作,在研發建立屋面農業示范基地,通過系統性的研究和實驗,從技術層面上為城市農業化提供保證。“之前國內屋面普遍使用瀝青作為防水材料,但瀝青經過暴曬,往往五年就要更新,導致屋面農業也很難發展,我們實驗使用PVC材料結合土壤,通過建立嚴格的技術標準,將有望做到四五十年防水層不開裂,提高建筑防水質量的同時,希望能為國內屋面農業的發展解決技術難題,也開辟企業發展的新領域。”思嘉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張宏旺說道。
也許不久之后,我們即可以在屋頂唱著歌,也可以種點菜,實在不行也可以就近“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