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陜北,就如朋友說的,關中厚重,陜南靈秀,而陜北粗獷、蒼涼。不是矯情,比起江南的心曠神怡,陜北的滄桑粗獷別樣地讓我牽記。
凌晨五點到達延安,天剛蒙蒙亮,空氣清新微涼。延安火車站新建成不久,設計得獨具延安特色,窯洞加紅五星,陜北和革命。火車站對面便是黃土高坡,點綴著點點窯洞。延安這塊土地是沖奇的,真的想不到,這么快就站在這片紅色土地上。
俯視寶塔山
朋友開車來接我們,車子駛往寶塔山,盤旋于山道上,不一會兒就停在了半山腰。一抬頭,那聞名已久、在很多照片里都見過的、傳說中的寶塔便在頭頂不遠。巍巍寶塔,熟悉而親切。小學課本里學過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讀著仿佛就同詩人一起對寶塔山魂牽夢縈了。寶塔山的意義,已與景色全無關聯,它是革命的象征,是延安的標志,是人們心中高高矗立的一座紀念碑。
車子停下,我們下車爬坡,山道很緩,盤上幾圈之后便拾階而上。來到寶塔之下。清晨很冷,裹了厚外套,還是兩股戰戰。在塔下盤桓,松木蔥郁,卻恍然,這座塔并沒心目中的那么高大,但是看著它,卻能在心中掀起層層浪涌,那段歲月,那種精神,依然能感召和喚醒內心一些潛在的東西,因而心懷莊重。可見,紅色旅游的意義還是存在的。
寶塔山又稱“嘉嶺山”,寶塔建于唐代,共九層44米,是八角型磚塔,塔門門楣上四個大字:俯視紅塵。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擊之聲徹全城,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站在寶塔山上,向下眺望,的確俯視紅塵,延安城盡收眼底。兩面是山,當中是延河,延河兩岸是主干道,車流如織,延河橋飛架,兩岸高樓林立,現代感十足,此時的延安,讓人恍惚,這是那個古時的偏僻邊塞膚施嗎,這是那個艱苦歲月中淬煉了中央政權的革命老區嗎?如此繁榮,如此現代。
邂逅清涼山廟會
吃過早點,朋友說去清涼山上轉一圈吧,今天是陰歷四月初七,佛誕日前一天,清涼山上將有長達十天左右的廟會。我瞪大了眼睛,啊,這么巧,適逢盛會。旅行途中隨時都會有意外的收獲,這是我們生平第一遭逛陜北老區的廟會呢。
穿過山城特有的窄巷子,并不遠,就到了清涼山腳下。巷子中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兩邊早點攤坐著很多人,行人中有扛著大包小包往山上趕,打算做些小生意的,也有趕集的。這里應該是集中了延安底層百姓的角落吧。
四面上山的小道上蜿蜒著人流,匯集到山頂。臺階爬盡,又是土坡道,兩邊攤子滿滿的,都是紅艷艷包裝的香。盡頭是一道古色古香的牌坊,上書“太和勝境”,始知,這座清涼山,原來叫太和山,它集道教與佛教于一體,前有寺廟后有道觀,寺廟建在山尖兒上。
除了廟宇建筑、如織人流,自然少不了扎著羊肚巾的老漢,吹喇叭、吹鎖吶或是拉琴,一邊拉著吹著,腿上還綁兩塊竹板抖腿來敲打,一派自得其樂。廟內并無佛唱,各種鼎沸的人聲和各種吹拉彈唱交織在一起。從另一側山門拾階而下,山門之外別有洞天,原來是沿山坡順勢而建的巨大的半邊漏斗狀的露天大劇場,一層層的臺階上坐滿了人,漏斗底部就是戲臺,此時臺上正唱著戲,《龍頭拐》,卻不是秦腔,而是晉劇。
下山,被兩名巡邏的軍人擋住去路,說要從另外一條路走才行,也幸虧他們堅持,我們繞了點遠道,才把清涼山其它幾個名勝都逛了一遍。從前單知道延安是革命圣地,處處革命文物和遺址,卻不知道延安原本是座古塞邊城,除了種種紅色記憶之外,古跡名勝亦多得不可勝數,單就清涼山上,便有仙人洞、琉璃塔、萬佛洞、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摩巖石刻等等勝景,令人稱奇。
其中最有趣的是月兒井,凌空一座印月亭,亭中有一圓洞,正與亭下地面一口井相呼應,原以為是夜間賞月,月亮會映到這口井里,拍了幾張照片才發現,那里真的有一彎“月牙兒”。原來所謂的“印月”,是亭子頂端的露天縫隙與亭子的地板形成某種角度,映到井水里的一彎天光。古人之奇思妙想,今人不可比也。
再有萬佛洞,想不到這里還藏著雕工繁復精美、規模宏大的石窟,據說都開鑿于隋代以前,這些石窟古跡,竟還是《解放日報》社、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等革命舊址。新華書店發祥地亦在此地。走出萬佛寺,才知道我們這種逛法省了一筆門票錢,很多游客都從萬佛寺這里買票進去參觀的。
下山便是延河之濱車流如織的主街道了。此時抬頭回望清涼山,人流已如密麻的蟻群,想必上下艱難了,不免慶幸我們早早地逛了一圈。
楊家嶺和棗園
1935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在陜北的10余年之間,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在延安領導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并取得了偉大勝利,留下了許多革命舊址,楊家嶺和棗園都是其中之一,既然來了,自然不可不游。
楊家嶺,有很多著名的運動和會議都在這里舉行,如果近代史學得好,來這里——印證,一定會很興奮。參觀綠樹掩映的中央大禮堂和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飛機樓,最后是毛澤東周恩來故居。毛澤東故居外那套石桌石凳,據說原址原物,是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特朗談話的地方。
午后四點,又驅車趕往棗園。棗園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因園中多栽棗樹,故名棗園。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在此開展了很多著名的運動,毛主席也在些完成了很多著作,而且,棗園的條件與景致顯然比楊家嶺的都要好一些。棗園舊址有中央書記處小禮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舊居、中央醫務所、幸福渠等景點,現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用買門票免費接受教育。
延安大學的最大連體窯洞群
從楊家嶺出來,只見到處是密集的車流人流。這時最愜意的莫過于避過人潮人海,跑山溝溝兒里去玩了。朋友說咱們這就去山圪嶗兒的農家院吃飯,然后解釋,山圪嶗兒,陜北方言,就是比較偏僻的山溝溝兒。
車子在延河之濱一徑向北,駛出繁華地段,路上清靜了許多。途經延安大學,整潔美麗的校舍,車子開進去,朋友說先帶你們去看世界吉尼斯記錄中最大的窯洞。我笑,最大的窯洞,還吉尼斯記錄,我不知道除了陜北哪里還有窯洞這種建筑。在我心中,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農民的象征,是一種特殊的民間藝術。
窯洞群就在校園背后一座山坡上,簇然一新。這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從前的窯洞群始建于1972年,到1975年建成了6排共計186孔窯洞,由于窯洞數量多且建設集中,該窯洞群曾被稱為世界最大連體窯洞群,并入選吉尼斯記錄,是延安大學以及延安市的一大景觀。但當初用來建窯洞的材料均為本地石材,30多年的風雨令窯洞的建筑石材大量粉化,加之無法供水、供暖,導致窯洞內滲水、潮濕,已無法正常使用,2005年,學校對窯洞群進行恢復重建,得到教育部的批準后取得了1000萬元的專項撥款。
山圪嶗兒的洋芋大餐
車子再次駛出,奔往山圪嶗。在心里無數次描繪過陜北高原的山溝溝兒,然后會想起很多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比如劉燁主演的電視劇《血色浪漫》。看過一則軼事,路遙病重,跟賈平凹說等我好了,你和我就到陜北去,尋個山圪嶗住下,一邊放羊一邊養身子。
事實與想象總是大相徑庭的,我們去的山圪嶗,已與全中國所盛行的農家院接軌了,整潔的小院,裝備了麻將桌什么的娛樂設施,舒適許多。然而餐桌上仍然洋溢著濃郁的陜北風情,朋友急于為我們展示所有特色,不知不覺就上了滿滿一大桌。
我驚訝地發現,我們吃的這一餐是洋芋大餐,你看,洋芋涼粉,洋芋擦擦,拌三絲中的洋芋粉條,洋芋饃饃,就連農家小燉肉中的粉絲也是洋芋粉,不禁驚問,這洋芋到底是啥東西。朋友比我還受驚,她說:就是土豆呀——
此外,特色吃食還有蕎麥面為原料的蕎面攪團和饸饸面,朋友說延安的蕎麥面與眾不同,比別處的要白。而攪團做法大概就是把蕎麥面倒入開水慢慢地攪啊攪,最后攪成光滑的面團,中間捏出空間來,倒上菜。這次吃的是濃濃的西紅柿湯料,吃的時候就用筷子擰一塊攪團下來在中間的湯料中蘸一蘸再吃。而饸饸面則佐以鮮美的羊湯,十分美味。此外所能記得還有兩碟涼拌野菜,苦菜和灰灰菜,大抵與我小時記憶重合;還有一道,象木耳不是木耳,比黑木耳要薄軟,口感更滑一些,據朋友介紹春夏之際下雨后地上長的一種“膜”,一般長在巖石上,雨后摘取洗凈,類似于蘚類,叫地皮;主食為蒸南瓜、蒸地瓜和小米粥,這是陜北農家樸實經典的搭配,溫暖甜香寬胃清腸。
延安之夜
華燈初上,延安人民的夜生活也開始了。一邊廣場扭秧歌,一邊廣場是淘氣堡等兒童娛樂設施,熱鬧非凡。延河水在燈光中的閃爍波光,那座新橋象彩虹一般橫跨其上。站在橋頭,靜靜佇立,忽然如夢似幻起來。揚頭再望清涼山,只見山頂的太和廟在燈光勾勒中就象漂浮在夢中的海市蜃樓一般。
這一晚,住在棗園附近的窯洞里。頭頂是拱券頂,身下是踏踏實實的土炕,雖未生火,也不覺冷。墻上貼一大張鮮亮的胖娃娃貼畫,看了就噗哧笑出來,一瞬間真有那種感覺,我們便是黃土地上的一對普通農夫農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著一孔窯安安心心地過小日子,炕上睡著我們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