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各地區政府在一季度末大限到來前密集出臺今年的房價控制目標,但仍有不少城市遲遲不肯出臺調控目標。
按照新“國八條”的規定,各城市政府必須制訂2011年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并于一季度之前公布。雖然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房價控制目標趕在大限之前密集出臺,但在各地旁價控制目標匯總表上,仍有部分城市榜上無名。
多個城市仍缺席
截止4月1日,各地公布房價控制目標的最后期限已經過去,據不完全統計,已公布房價控制目標的城市僅70余個。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所占比例只有一成多。
雖然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控制目標已經出臺,多個省會城市和二三線中小城市也紛紛表態,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城市“按兵不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布控制目標的城市中,絕大多數城市都將房價控制目標定為不超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或當地的GDP增長幅度,而且普遍漲幅大都在10%左右,除了北京明確提出要與去年相比穩中有降外,其余城市只字未提要降低房價。
對于將房價控制目標與GDP增速掛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將目標定在10%,對于房價來說將是上漲的信號,偏離了調控的初衷。
針對各地公布的新建住房調控目標,住建部3月29日晚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確定年度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時,要在本地區內聽取社會的意見,使各地調控目標的制定科學合理,并取得社會的認同和支持。通知還要求,已經公布本地區年度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的城市,也要以適當的方式聽取社會的意見,并根據聽取意見的情況,酌情調整已發布的調控目標。
“控價”成“漲價”?
新“國八條”規定,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年經濟發展目標、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確定本地區年度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但是在各地出臺的控制目標中,對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這一指標被明顯的回避了。
福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王阿忠認為,將房價控制目標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掛鉤并不合理。“房地產市場在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后,目前房價的價格基數已經很高了,但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對而言仍然比較低,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背離得太遠,即使將兩者的增長速度一致起來,房價依然比購買力跑得快,難以趕超。房價必須要降下來,向居民實際收入靠攏。”
福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產人士也對本刊記者表示,目前出臺的房價控制目標過于寬松,顯示出地方政府在調控房價問題上頗為猶豫。他說:“控制房價和地方財政收入存在利益上的沖突,地方政府不愿過分打壓房價。”
福州今年城區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為,新建住房價格增幅不高于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且新出讓的商品住房用地樓面地價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上述地產人士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福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720元,今年政府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增長12%,那么2011年福帥I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增長2726.4元,以福州目前12523元/平方米的均價來計算,10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120多萬,假設上漲10%,即12萬,差距十分巨大。他表示,“若以這樣的標準計算,一個普通工薪階層未來40年增加的全部收入還抵不上房價一年的漲幅。”
房價控制很糾結
在一些地方,土地的收入是城市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對于這些患上“土地財政依賴癥”的城市而言,一旦調控目標從嚴,在土地成本和建設成本不斷增長的背景下,開發商就將微利甚至無利可圖,土地無人問津,GDP的增長就會岌岌可危,但調控目標過于寬忪,房價會“脫韁”,國家就會約談甚至問責。
此外,記者從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監測數據上發現,不少城市今年的房價上漲壓力很大。以一線城市為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去年全年房價均價為20063元/平方米、21728元/平方米、12484元/平方米和20106元/平方米,而今年1~2月均價分別是22680元/平方米、22425元/平方米、13787元/平方米和20378元/平方米,全部呈上漲趨勢,漲幅分別為13%、3%、10%、1%。許多二、三線城市也不例外,1~2月的漲幅相對去年都大漲了6%~15%。
即使在1、2月份的樓市淡季,各地房價依然呈上漲趨勢,可見各地方要調控住今年的房價依然壓力重重,為了能完成調控目標又要避免被問責,制定控制目標自然相對保守起來。
王阿忠表示,一直以來,地方政府把投資當做GDP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最主要的自然還是房地產投資,房地產市場向好,GDP和土地財政收入都會增長,因此政府不希望房地產市場衰退,調控的效果和力度就比較令人懷疑了,房價問題自然就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王阿忠認為,近年來,每一次樓市調控之后都會帶來市場的反彈,即使實行問責制度,地方政府也很難調控住樓市,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推廣房產稅,與地方財政稅收進行置換,將地方的土地收入上繳中央,再由中央統一撥配,讓土地收入與地方財政收入分離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