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事
香港蘇富比刷新當代中國藝術單一藏家拍賣之世界紀錄
香港蘇富比于4月3日刷新當代中國藝術單一藏家拍賣之世界紀錄——“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專拍的105件重要作品全數拍出,總成交額高達逾4億2,700萬港元/5,500萬美元,大幅超越估價(1億至1億3,000萬港元/1,270萬至1,670萬美元)。
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部主管林家如拍賣后表示:“傳奇的‘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代表了中國的歷史演變,不少作品更追溯當代中國藝術于八十年代之誕生,藏品之質素卓越,稀有珍罕,來源無可匹敵,令本拍場座無虛席;現場及電話投標者從拍賣開始即展開連番激烈角逐,最后所有拍品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投得。
張曉剛博物館級之早期重要代表作《生生息息之愛》(三聯作)帶來此起彼落的競投,最終以7,906萬港元成交,刷新畫家個人之世界拍賣紀錄,以及任何當代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估價2,500萬至3,000萬港元),同時也創下張培力、王廣義、耿建翌、余友涵、丁乙、關偉、劉煒等藝術家之個人世界拍賣紀錄。這次有機會呈獻如此優秀、重要之作品,實在是我的無匕光榮?!?/p>
胡潤藝術榜:國畫總成交額首超油畫
近日,胡潤研究院在海南三亞發布《2011胡潤藝術榜》,榜單內容為前50位中國在世國寶藝術家按照2010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的排名。今年是胡潤研究院連續第四年發布“胡潤藝術榜”,由于中國企業家對藝術品的興趣逐年上升,胡潤百富推出“胡潤藝術榜”旨在為企業家提供一個藝術品收藏的標桿。
榜單顯示,73歲的范曾登上榜首,67歲的崔如琢以3.5億元首次進入前三,排名第二,是2010年公開拍賣總成交額漲幅最大的在世國寶藝術家;90歲的趙無極以3.4億元的總成交額排名第三,成為《2011胡潤藝術榜》的“油畫之王”。據胡潤研究院介紹,去年的國畫總成交額首次超過油畫,上榜國畫藝術家的總成交額比油畫藝術家多2597萬元,約占整個榜單總成交額的一半。
中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市場
根據英國藝術市場聯合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國已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市場。中國的拍賣和畫廊銷售額占全世界藝術交易額近四分之一,確切地說是23%,83億美元,中國如今僅落后于美國(占34%),而英國已落后至第三位(占22%)。
這一統計結果正逢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拍賣行證明亞洲市場正以強勁的勢頭復蘇之時,佳士得將2010譽為其史上最盛之年,而中國藝術品創下新的紀錄,去年11月,一只乾隆年代的瓷瓶在英國Bainbridges拍賣行拍出8500萬美元的天價。中國的藝術產業仍是蒸蒸日上,許多交易都在稅務和出口政策較為寬松、國際賣家生意興隆的香港進行。
當下的中國市場被傳統及皇家御制藝術品所主導,盡管名酒、當代藝術,甚至西方藝術的市場也都呈上升態勢。
同時,英國的銷售情況自2006年起從27%下降至22%。歐盟征收一種稅,使活著的藝術家能夠從他們作品的轉售價中分一杯羹,這對英國的市場占有率來說是個特殊的挑戰?!爸挥袣W盟收這個稅,”英國藝術市場聯合會主席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稱?!斑@在我們全球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美國和瑞士是不存在的?!?/p>
佳士得將拍賣安迪·沃霍爾首幅自畫像
佳士得將于今年5月份拍賣這幅作品,估價達3千萬美元。這幅作品由巴倫女士的后人提供,此前這幅作品一直掛在他們在底特律家中的客廳中,偶爾也在公共場合展出,用來拍攝沃霍爾大型展覽的目錄封面,也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沃霍爾回顧展展出。這次拿來拍賣主要是由于不好繼承,巴倫女士有兩個兒子,幾個孫子,不可能分,而賣掉,是最有價值的。
預展
臺灣新世代攝影展
站在全球視覺藝術發展場域中,當代攝影藝術已然成為目前趨勢之一。臺灣在政經安定的環境中,年輕的攝影創作者親身體驗了開放的社會,而網絡的無遠弗界和多重文化的沖擊成為創作上的重要養份,無形中讓他們在攝影藝術的題材內容與形式表現上超越了傳統攝影的范疇,進而與全球攝影發展趨勢接軌,各自在舞臺上大顯身手。
“臺灣新世代攝影”邀集了十三位相當活躍的攝影新秀:鐘順龍、鄧博仁、馮君藍、張哲榕、張小成、陳斌華楊鎮豪、周志龍、李宣儀、林芝宇、江思賢王琬瑜、David H.。希望透過他們的作品呈現出新世代的影像觀,突破前人對于攝影創作傳統保守的認知,與設計、繪畫與數字科技媒材相互結合,激蕩出轉變的可能性。
展覽時間:2011年4月2日至5月1日
展覽地點: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盧昊個展:柏林畫卷
生于1969年,在北京生活的藝術家盧昊曾于2005-2006年創作了手卷軸畫《長安街記錄》,并在第十屆卡塞爾文獻展展出。這次的柏林畫卷展是對柏林印象的展示,將展出總長達21米的8幅卡爾-馬克思-阿歷卷軸畫。作為中國傳統的工筆畫藝術家,盧昊在珍貴的絲綢上進行藝術創作。這些絲綢產自中國自古以來的絲綢之都一杭州。
為準備這個展覽,盧昊曾到柏林旅行,漫步在林蔭大道捕捉作品中的主要的圖像資料。因此,這個展覽也可以看作是2010年卡爾-馬克思-阿歷現狀的快照。
展覽時間:2011年4月3日至5月21日
展覽地點:空白畫廊(宗禾)
“歡迎”——羅氏兄弟作品展
羅氏兄弟(已故著名石雕藝術家羅敬如先生之子——羅衛東、羅衛國、羅衛兵)是三位來自廣西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歡慶性質,運用的藝術語言是多樣的,例如油畫、漆畫、水墨畫、雕塑、木雕、高浮雕、刺繡等都被他們使用和嘗試。與同時代的許多藝術家不同的是,他們充分使用了民間藝術的材料,并吸收了眾多民間藝術的營養,例如他們將擅長的傳統漆畫工藝引入當代藝術,從而使他們的藝術擺脫了“藝術民族化”的教條,而是通過自己的藝術語言與獨特技術的優勢來發展一種個性鮮明而另類的當代藝術語言。
展覽時間:2011年4月16日至5月16日
展覽地點:楊藝術中心
1+1——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
何香凝美術館展出的“1+1——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為觀眾提供了開放性的7個答案。正如“1+1”所指,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等地的14位藝術家,在去年進行了“1+1”的組合配對,歷經半年多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共同創作出包括繪畫、影像、平面設計、裝置藝術等形式在內的7組共49件“混血兒”。這是何香凝美術館繼2008年“出境”、2009年“蝴蝶效應”之后的又一次以“交流”為主題的藝術實驗。
參與本次創作計劃的藝術家分別是:大陸的鄔建安、白小刺、梁遠葦、劉俐蘊、趙趙、臺灣的陳志建、何明桂、單凱悌、姚仲涵,香港的黃卓軒、許雅舒、魂游,澳門的百強、蘇約翰。本屆展覽在何香凝美術館首展后,還將先后赴香港藝術中心、臺北關渡美術館巡回展出。
展覽時間:2011年4月2日至5月8日
展覽地點:何香凝美術館學術報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