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講,我對歐元的印象不錯。但凡有些歐元情節的人便不會忘記,歐元兌美元自0.82至1.60橫跨數年的上漲行情。那時它是匯市的新寵,也一度承載著歐洲政治家挑戰美元霸權的夢想。然而2009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改變了一切,也擊碎了人們的“歐元夢”。
如今,歐元面臨著兩大不穩定因素:其一是國際評級機構興風作浪,頻繁下調歐洲各國主權評級,導致區內融資成本急升;其二,歐洲領導人行動遲緩,增添了市場對歐洲能否盡快建立起一整套紓困方案的擔憂。
關于第一點,歐元擁護者們倒可不必過度糾結于國際評級機構的行為。從最初的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到11月底,標準普爾將比利時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A”。表面上來看,確實引發了投資者對歐元的拋售。不過,2011年8月,標普也曾令美國史無前例地失去了“AAA”評級,但美元并未因此大幅貶值。甚至在全球經濟二度探底的擔憂加劇之時,美元及美元資產反而成為了各國爭相增持的對象。因此,在評級機構調降國家主權評級,與貨幣貶值之間似乎并不存在必然的關聯。
那么,又是怎樣的力量將歐洲國家評級遭降與歐元走軟緊密相連的呢?答曰:信心。
市場對美元的信心底線在于,美元獨攬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以及大宗商品計價貨幣的地位。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士公開質疑美聯儲持續釋放流動性削弱了美元的價值,甚至美國主權評級下調,已為美元的身份亮出了黃牌,但都未能改變美元上述提到的兩大地位。一旦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發生劇烈波動,避險資金仍習慣性地選擇美元充當避風港,證明市場對美元的信心猶在。
反觀歐元卻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從表象上看,歐債危機似乎是一場“缺錢”的危機。無論希臘等外圍國家不斷要求資金救助,還是歐洲金融穩定機構(EFSF)執行長不辭辛苦,奔走亞洲尋求投資者,無不證明歐洲人對于資金的渴求。然而,與此同時,各國之前普遍采取的超寬松政策,卻刺激著全球大宗商品及黃金價格維持高位。因此,在全球貨幣泛濫的背景下,與其說歐洲正在陷入“缺錢”的危機,倒不如說是陷入了信心危機。
只是,我卻又極不愿接受“歐元崩潰論”。它聽上去既草率,亦不誠懇,甚至有些幸災樂禍的意味。譬如有人就曾反駁道,你怎能期待著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壯如成人?這句話一度深深地打動著我。這或許也是,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每每歐元搖搖欲墜之時都能起死回生的玄機所在。只是倘若這個少年先天畸形,就如歐盟及其領導人無力突破蹩腳的歐盟體制的制約,那么就另當別論了。
因此,我認為,當前市場喪失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隨著歐債危機的深化,歐洲領導人不斷暴露出令人沮喪的表現。從最初的不以為然,到如今的束手無策;從彼時的爭執不休,到此時被迫就范。歐洲政客們遲緩、自私、被動、缺乏遠見的官僚主義作風,決定了他們推動的拯救歐債危機的計劃也總是跟不上變化。而每磨蹭一步,拯救計劃的預期收效只會降低,成本卻必然增加。
在這樣惡性循環中,歐債危機不斷向歐洲核心國家滲透,伴隨的卻是投資者對歐洲領導人處置能力的信心喪失。金融市場上的直接反應則是,意大利10年期國債飆漲至7%警戒線之上;歐元對美元迭創近六周新低,且逼近10月時的重要低點。
因此,作為匯市投資者可以撇開其它,抓住主要矛盾——近日召開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以及12月初的歐盟領導人峰會。目前,從媒體透露出的消息來看,加強經濟和貨幣聯盟,鞏固歐元區預算紀律,對歐盟條約進行修改等問題將會成為會議的焦點,這可能一時刺激到市場的興奮點。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倘若歐盟領導人再次故伎重施,在財長會議上大開“空頭支票”,卻在隨后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上躊躇不前,無果而終。歐元恐怕難逃短暫反彈之后,重回跌勢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