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中國富豪“流行”投資移民的現象備受關注,然而,飽受房價、子女教育等壓力困擾的“中產精英”,才是真正的移民主力。
2011年我國移民總人數比上年增長了50%以上,飽受房價、子女教育等壓力困擾的“中產精英”與新富中小企業主,是此輪移民潮的真正主力。
“移民潮”背后,隱約閃現著更耐人尋味的話題:為孩子移民——現行教育體制的信任危機越來越嚴重;為生意移民——國內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越來越惡劣;為養老等福利待遇、為財富安全……
為生意移民
目前的第三波移民潮和前些年不同的是,其主體更多的是新富中小企業主,因為“大老板該出去的多半已經出去了”。
“每天一開手機,就會收到十多條移民廣告短信。”溫州商人張偉在接受《金融理財》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浙江溫州、義烏等地,多家移民公司都設有辦事處,推廣業務、材料遞交、申請受理、資金轉移、律師聘請、移民官簽、拿綠卡等服務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這些地方,目前每月都會有移民講座,聽眾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
杭州某移民中介機構工作人員透露,去年他接待了250多位辦理投資移民的客戶,而今年前4個月的業務量就超過了這個數。“這些客戶的企業注冊資本基本在5000萬元以上,擁有10億元以上資產的約占30%,這還不包括一些‘隱富’的人”。
“溫州老板好多都變成了‘外國人’,但他們的生意沒移走。”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 30年來大約有43萬溫州人成為“新華僑”。
《金融理財》記者在調查中發現, 以“資本”轉移為特點的第三波移民浪潮正在殺到。不同于去年珠三角老板赴海外“抄底”掀起的移民風暴,今年以來新一輪移民風潮中,一些在珠三角經營乏力的中小老板儼然將移民視為“轉型”之路,而更多的企業家移民客則在上演“候鳥”式遷徙。
“前兩天還打聽了移民的相關手續,已經做了最壞打算。”東莞沙井鎮一家印刷廠的吳浩告訴《金融理財》記者。吳浩說,他在沙井辦廠已經有十個年頭。“今年的生意最難做。”“每個月給工人開工資就要十幾萬元。”吳浩說,他近來一直在考慮轉型。“實在不行,移民也是一條路。一方面可以歇一歇;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加拿大開個辦事處再向中國市場下單,轉行做貿易。”吳浩說,他認識的4個老板已經移民了。
湖南人陳明是深圳一家電子芯片廠的老板,身家過億元。陳明自己沒有移民,但太太和子女已經悉數在國外。陳明告訴記者,和他一起讀MBA的一眾老板中,他知道的已經有五六個人移民了。“不過,都是當‘候鳥’,出去一段時間,還要回國打理生意;回來一段時間,又要出去‘坐移民監’。”
陳明的電子芯片廠2009年的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但去年和今年生意不好做,銷售額僅數千萬元。“只能轉型, 去年到今年,投了三千萬元搞研發,沒有借銀行一分錢,真金白銀全是自己的錢。轉型后預計明年銷售額可以達到3 億元。”陳明說,正是因為自己的一大盤生意都在國內,所以并不愿意到國外。陳明稱,他的很多朋友即便已經移民,但生意、根基還在國內。
因此,對于富豪移民造成財富外流的說法,陳明并不認同“事業都還在國內,能帶走多少財富?”
中產成主力
當前,中國富豪“流行”投資移民的現象備受關注,然而,飽受房價、子女教育等壓力困擾的“中產精英”,才是真正的移民主力。
“目前,廣東的移民業務90%左右是投資移民,中小企業主一直是主力。”廣東某移民中介公司盧先生告訴記者。不過,這個數據或許很難反映移民市場的全貌。“大量的技術移民完全是由個人獨立操作。”另一家相關機構的陸小姐這樣認為。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通過投資移民獲得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三國移民簽證的人,總數超過6000人。而2009年度,中國移民加拿大達到2.5萬人;移民美國約6.5萬人。2008年度, 移民澳大利亞約1.6萬人。相對來說, 投資移民只是少數。
“近10年,申請各國技術移民的數量與投資移民相比,大約為20∶1。最終能實現技術移民的人,堪稱‘社會中堅’。”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齊立新透露。以加拿大為例,這意味著,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體面、收入頗豐的中國中產精英同時向加拿大移民局遞交移民申請。
最終能實現技術移民的人,堪稱“社會中堅”。“一般來說,名牌大學本科或碩士;精通英語;3-5年以上工作經驗;30多歲最好;專業對口。”畢業于西安交大自動化控制專業的李先生告訴記者。他于2010年拿到加拿大綠卡,據其所知,他們班上技術移民的同學不下10人。
事實上,技術移民并非“中產”移民的唯一通道。
“能夠提供當地就業崗位的‘雇主擔保移民’現在特別火。”廣東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陳小姐告訴記者。她說,為吸引高技術人才到澳大利亞,當地政府推出了這項移民計劃,只要當地雇主肯聘請移民者,只要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雅思”平均5分、繳納10萬澳元移民費,不到一年時間,就可以到澳大利亞定居。
陳小姐說,這個項目去年推出后, 申請的人絡繹不絕,今年更是大增。從她經手的個案看,通過這條通道“走出去”的人多半畢業十年以上,正當年富力強,大多數人在國內的年薪在十萬元以上,不少是服務處所的中層管理人員,也不乏上市公司、地產公司高管以及金融從業人員。
“這些人多半不到四十歲,在國內打拼多年,經驗豐富。雖然沒有企業家那么豐厚的身家,但都是中國社會的精英。他們大部分是出于對子女教育的考慮而移民,也有些人是厭倦了國內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想換個環境開始新的發展。”陳小姐分析。
為子女教育
在各種各樣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為八成“中產”家庭的首選。“從某種角度來看,國內的教育現狀和體制問題正‘倒逼’白領精英選擇移民。”
記者調查發現,潛在的“中產”移民家庭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其中,“低齡移民”不斷涌現,成為不少中產家庭移民規劃的核心內容。
在外企工作的王女士最近為4歲的兒子報讀了一家引進國外幼兒園教材的英語培訓中心,每周上課兩次。王女士坦承,自己早有移民打算,但因為考慮到兒子的教育,不想太早行動。“我不希望孩子太早接受西方文化,希望他能在國內接受多一些東方文化后再出國。”王女士說,她計劃在兒子小學畢業后才考慮移民,現在報讀英語培訓營造“語言氛圍”,是為了兒子將來出國后能與當地生活更快“對接”。
不少英語早教機構成為低齡“準移民”的聚集地。
“三到四成的學生家庭有移民傾向。”廣州一家培訓中心校長陳峰告訴記者。她說,僅據她了解,就有兩個在讀的孩子已經明確計劃在小學三、四年級時移民出國。“五到六成的學生家庭或多或少有移民傾向。”另一家類似學校的負責人沈妍告訴記者。沈妍稱,目前招收的約300個學生中,不少家長是為孩子未來出國“鋪路”。“一些孩子計劃六七歲讀小學時就要移民香港或美國、加拿大。更多的可能在初中或高中時到國外讀書。”
廣東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陳小姐曾發起中國首家赴海外的夏令營。在她看來,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走出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且年齡越來越小。“學生家庭希望到國外交流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很多交流項目根本不需要落力推介,報名者已經很踴躍,僅去年去美國的交流團人數就增加了三成。”
在各種各樣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為八成“中產”家庭的首選。
家住北京阜成路的陳先生算了一筆賬,在北京,如果要給孩子在重點小學謀個學位,只有兩條路要么準備近20萬元的擇校費外加學校附近的租房費用; 要么接受3萬元以上的房價,買套“學位房”。“不過,這還不算完。”陳先生說,孩子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時,一切又得重新來一遍。
不僅如此, 陳先生說, 兒子2 歲時,他認識的不少父親們已經開始討論各種早教班、全英班、藝術班、科學班、鋼琴班、書法班……這一切令陳先生心頭發涼,他明白,兒子的將來也不能免俗。思前想后,他深感“拼爹拼媽”不如拼出國。由于陳先生的哥哥和父母在加拿大,今年7月,他申請了親屬團聚移民。
網上搜索一下“加拿大教育移民” 這個詞條,其中好處一目了然:一人移民加拿大后,子女也可接受12年免費教育。移民后,子女還能以華僑或華僑子女的身份參加國內高考。加拿大大學對海外留學生的學費是加拿大本國居民的3-5倍,不同學校和專業差異甚至高達近10倍……
“從某種角度來看,國內的教育現狀和體制問題正‘倒逼’白領精英選擇移民。”有移民中介機構負責人這樣看待移民低齡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