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gle給普羅大眾的建議是,買指數基金,永不出售,讓企業的中長期增長帶來資本增值和分紅。
前不久,筆者讀了Vanguard基金創始人John Bogle的兩本書。一本是他2007年寫的《關于投資常識的小書》, 另一本是今年剛寫的《夠了》。這兩本書的共同主題十分鮮明,筆者也在此與大家分享讀書心得。
先說說股民的煩惱。Bogle說,股民們每天忙忙碌碌,買賣頻繁,只是幫了券商的忙。可是作為一個群體,股民的回報只是等于大市的回報而已。這還沒有扣除股民在炒股買賣過程中的費用,這些費用包括調研、交易傭金和稅收。從中長期來看,大市的回報在扣除貨幣貶值因素之后,無非也就是4%-6%。因此,千萬不要小看費用的比重。扣除費用,股民作為一個群體,必然跑輸大市。
我們經常聽到張三、李四炒股賺錢的例子,可是當他們虧錢的時候,他們一般是輕描淡寫或者諱莫如深。在中長期來看,持續炒股而成功的人是極少見的。
有人可能辯解:“我過去三、五年的投資回報真的很高。”可是Bogle提醒,你真的跑贏大市了嗎?特別是把炒股買賣的費用扣除之后,你還跑贏了大市嗎?過去的三、五年不能代表未來的三、五年,統計學上的“回歸平均數”讓你不敢得意。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歐美股民明白自己從中長期來看有多么愚蠢。于是共同基金行業越來越興旺,共同基金占股市的交易和持股份額也越來越大。但是Bogle認為,基民與股民散戶相比,幾乎一樣。基金行業作為一個整體,當然也只能跑輸大市。
作為一個整體,它們本身就是大市,又怎能跑贏自己呢?除去買賣基金的費用以及基金本身的各種費用,這個行業當然也只能跑輸大市。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回報率下降的今天,每年1%或者2%的費用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Bogle說,不管基民們是賺還是賠,費用可是剛性的。
Bogle說,基金行業的從業人員們絕大多數很敬業、智商很高,也很誠實,但作為一個整體,他們不創造社會價值,也不為基民們創造價值。Bogle自己做了大量調研,也引用大量權威機構和人士的研究。比如,他引用耶魯大學基金會首席投資官David Swensen的研究,在多如牛毛的基金中,只是約4%的基金在過去20年扣除稅收和費用之后能夠跑贏大市,而且平均起來也只是比大市的回報率多了0.6%而已。而96%的基金跑輸大市,平均每年跑輸4.8%。
最近20年,在美國還有一個很興旺的行業,就是投資顧問行業。他們幫助基民們選擇投資哪種基金,何時投入,何時退出。當然,這些人不是做義務勞動的,基金的買入和賣出也不是沒有費用的。在過去20年內,投資顧問們推薦的基金的回報率,嚴重跑輸基民們隨心所欲所選的基金的回報率。
過去20年里,在千千萬萬的基金中,只有Legg Mason的米勒先生(Bill Miller) 的基金連續15年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而且跑贏的幅度也不大。后來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基金的新錢也越多,但卻越來越難跑贏大市。最近兩年,他嚴重跑輸大市。米勒先生因為跑贏大市而成為杰出英雄,這一現象本身就說明跑贏大市很困難。
Bogle給普羅大眾的建議是,買指數基金,永不出售,讓企業的中長期增長帶來資本增值和分紅。Bogle列舉大量的數據顯示,從中長期來看,指數基金費用極低,回報不菲,超過絕大多數積極管理的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Bogle反復強調復合增長的巨大威力:1000元投資如果每年回報6%,十年之后便是1791元,二十年之后便是3207元。他還特別強調,簡單的東西往往比復雜的東西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