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險理財產品中,分紅險可謂“一險獨大”,最受普通市民的歡迎。
在各大銀行的等候區,通常能看到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折頁,其中的專業術語往往會讓消費者迷惑,什么是銀行保險?銀行保險產品的優勢到底在哪里?為此,《金融理財》雜志帶著這些疑問走訪了合眾人壽銀保部。針對當下百姓對銀行保險產品的疑問,其相關負責人給予了解答。
銀行保險是由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依靠現有的銷售渠道和已擁有的客戶資源,提供與保險有關的金融產品服務。實質是由銀行或保險公司采取的一種綜合金融配置服務,目的是以一種近乎一體化的方式進行合作,共同在金融市場上為客戶提供理財建議和產品。
利潤新增長點
銀行保險既然屬于保險公司,為何要在銀行柜面銷售呢?
在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今天,提高服務水平,提升客戶滿意度,讓客戶與公司達成雙贏日益成為金融企業追求的目標。“之所以要將銀行保險產品放置銀行柜面銷售,也是突破傳統保險業務發展局限,一方面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讓有理財意識的人更兼具保障意識;另一方面,這也是綜合金融業務發展的需要?!焙媳娙藟鄣你y保部負責人解釋道。
銀行和保險同屬金融行業,面對的客戶群有一定的共性,產品特性可以互補,因此具備相互融合、資源互補的基礎。通過合作可有效拓展業務空間,攤薄經營成本,活化資源,為銀行和保險公司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有利于金融資源整合。
消除誤導是關鍵
據了解,目前通過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分為躉交和期交兩種。從產品本身看,銀行保險具有保險期間適中、繳費期限靈活、意外保障高、固定返還高、分紅穩健等特點,并具有諸多優勢,如,安全可靠,消費者易理解,購買方便,產品具有儲蓄和投資功能,有利于與其他理財項目結合,促進消費者和居民科學理財。
作為與消費者最多接觸點的銀保業務也是客戶產生疑惑最多的渠道。
“現如今,還有很多百姓對保險不理解,更難以短時間內快速理解在銀行可以購買保險產品這一現象。制約銀行保險業務的發展體現在百姓的不理解和一些保險公司銷售誤導上。很多百姓具有迷信、僥幸和依賴心理,認為風險發生的概率太低,買保險是浪費;個別保險公司的一些銷售誤導行為更是影響了銀保業務發展。這主要表現在銷售誤導、服務終端模糊質量低等。但問題的根源不在于銀保業務模式本身,而是從業人員急功近利的個人行為。近一年來銀監、保監會的一系列措施,已有力的扼止了大部分現象,銀行保險業務發展已走上健康有序的道路。
分紅保險抗通脹
目前保險理財產品中,分紅險可謂“一險獨大”,最受普通市民的歡迎。據介紹,分紅險保值增值的產品設計,是消費者認可的重要原因。它之所以具備抵御通脹的功能,主要取決于其收益架構,即固定返還加分紅?!皩τ谕侗H藖碚f,在保證滿期保費返還的同時,還可以“賺取”以復利計息的紅利。”
面對市場上紛繁復雜的銀保分紅險產品該如何選擇?
該負責人表示,首先應當關注的不是分紅,而是產品固定領取的比例,因為這部分是確定可獲得的收益,分紅則是用來抵御通脹的部分,而非用來賺取超額收益。
在提供人身保障的同時,銀行保險還具有抵御通脹的作用。因為銀行保險的分紅功能采用的是“三差收益”,即死差異、利差異和費差異。在目前我國通膨率在3%以上的情況下,假設你有10萬元,不作任何投資,通膨率不變;十年以后這10萬元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6萬到7萬元。目前市場上的各種銀行保險產品的實際利率大都在3%以上,至少可以使錢不再繼續貶值。
隨著銀行對保險公司股權投資監管的放開,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將更加密切,銀保產品創新、市場營銷和分銷整合步伐將加快。隨著保監會、銀監會聯合發文的出臺,保險公司對銷售及售后的日趨規范,消費者對于理財與保障的理解加深,銀保市場的發展將更加健康,拓得更寬。
“銀行保險發展的關鍵還是應對消費者既要給出保障,也要帶來利益?!痹撠撠熑藢τ浾呷缡钦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