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下行趨勢剛剛形成,便有人預期貨幣政策會全面放松——先降存款準備金率,再降存款利率。我們覺得這種想法有些心急了,政策決策者應該是良醫,病人體溫剛下來,為什么一定要再次刺激起來?這種想法其實還是重復三年前反危機的簡單邏輯,想當然的成分比較多。
當前股指的決定力量取決于政策的定向寬松與市場去庫存之間的博弈,現在勝負未分,相持的痕跡明顯。
在我們看來,反通脹政策下國內經濟活動放緩和歐洲的債務問題是市場主要的基本面。通脹高企期間,定向放松也是針對實體經濟中尤為脆弱的部分,是求穩,而不是求快速和強勁的增長。在歐洲,不到歐元本身遭受威脅的時候,德國人很難允許本國和歐央行對邊緣國家施以援手,這注定歐洲經濟還有長時間的苦日子要過,因此,中國的對外出口不容樂觀。總的來說,經濟和政策基本面并不樂觀。
了解經濟現實只是預測市場最容易的一部分。或許是因為年關將至,市場也更愿意回避那些負面的消息,借著資金價格下降、政策“微調”的東風,試圖搏一次收益。隨著市場的發展,搖旗吶喊大規模、趨勢性行情的人也跳出來了,報紙上多時未關注股市的大戶們也開始“坐不住”了。但是,買什么好吶?想象中的“增長動力”在哪兒呢?未來的“主導產業”又會是誰?
這些問題還沒有一個答案,或者說沒有共識,市場看起來進入了“游擊時刻”:主題投資漸次盛行,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不知道能搞出多大動靜,不管是因為某個消息,還是某次會議,但是不去試,誰知道能不能奏效?
“主題投資”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極其簡單粗暴的邏輯。股市的流通股絕大多數持有者都是散戶,公司基本面是好是壞,這些信息要向他們傳達,除了股價本身之外,其他渠道的效率恐怕都是極低的。去年有很多投資者曾經信誓旦旦地說,他們自己做了詳盡調查,確信即便考慮高鐵的影響,航空股的價格仍然是低估的,但是市場沒多少人認同他們,因此他們決定以后找一些邏輯更簡單的投資標的。
撇開對航空基本面判斷的對錯不談,確定的事情,恐怕是以后更難找到特別簡單的邏輯,市場的“焦點”也越來越短命和不確定。
經濟越成熟,越遠離趕超的階段,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發展可能。哪種可能會成為現實,如果事先不去深入了解,是很難預知的。過去,政策常常會成為市場的“焦點”,因為政策扶持的方向更有希望,但現在一個LED背光材料,就有七種不同的技術路徑,并且鼓勵競爭就是相關產業政策的核心之一。
這也意味著,靠“思考”是無法知道未來的主導產業的,真正的機會,一定是零星地散布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在每個試圖走一些別人沒走過的道路、每個試圖改變一個行業的企業身上。
回過頭來看市場,市場很難迅速變得更加有效。對于清楚地了解一個企業好在哪里的投資者而言,在這段時間里恐怕還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等待和煎熬,因為他需要等到市場參與者中有更多的人愿意以同樣實事求是的精神來看待這家企業。與此同時,沒有基本面證據印證的熱點和主題會越來越多,人們的注意力會越來越分散,這些熱點和主題也就會越來越短命,或許這正是市場自我更新和救贖的方式。
如此一來,正確的戰略或許是游而不擊,或者是一擊必中。現在,即使政府吹響沖鋒號,反攻時刻也未必到來。而在我們的判斷中,政府根本不會吹號。